專利名稱:一種純長秸稈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具體的說是一種純長秸桿栽培食用菌新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栽培食用菌所用的原料大多為農村資源較豐富的秸桿,如:稻草、麥草、甘蔗葉、玉米葉及各類雜草等,所使用的如上原料都須經粉碎或切短等加工后方可使用,經過這樣加工后,不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成本由此也增加了。專利申請號為:200510018508.5的長稻草立體栽培食用菌新技術所提供的技術工藝不需要將稻草粉碎,但該工藝需要配套有專用的模具,生產工藝復雜;該工藝使用的是固體菌種,接種后需要一個月左右方可長滿菌,生產周期長,污染率高;菌絲在萌發時須釋放大量的熱量,所以該工藝在高溫季節時期是不能進行生產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純長秸桿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純長秸桿栽培食用菌新技術,其工藝步驟如下:(I)選料:選干透、無霉變的秸桿物,將其捆綁成7 10斤重的棒子。(2)做預濕池:挖或建一個長2m、寬lm、深(高)Im的池子。(3)配制浸泡液:往預濕池里灌入清水,灌入水量為預濕池體積的2/3,然后按水的重量加入2 3%重量比的EM有益生物菌種。(4)浸料:將捆綁好的秸桿棒子投入池中,并用重物將其沉入水中浸泡20分鐘后撈起,放置在池子邊沿讓秸桿棒子內余水回流入池內。(5)發酵:將水份含量為50-60%的秸桿棒子按頭尾一致排放整齊,堆料寬度以兩組棒子連接平放為主;每堆高30 40cm均勻撒一層米糠,米糠撒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2% ;接著噴灑濃度為6%重量比的EM菌液;堆料排放至高度約1.5m時用塑料膜遮蓋開始進行發酵;當堆料內溫度達到60 70°C時維持3天后翻料,繼續發酵3天后完成發酵。(6)菌棒袋:選用長度I 1.2m、直徑50 60cm的塑料袋做為生產培育菌棒用袋。(7)配制隔泥:選用塘泥或菜園子泥,并按100公斤泥土拌入0.2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并用0.1 %重量比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泥拌成至含水量為60 65%左右。(8)接種:先往菌棒袋鋪一層厚度為8 IOcm的隔泥,接著鋪一層厚度為30 40cm秸桿,再往秸桿均勻的灑上液體菌種,液體菌接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3 4% ;按上述工藝一直將菌棒袋裝滿后扎緊袋口,并用針將菌棒袋扎遍透氣孔。(9)培菌:在溫度 為20 25°C、相對濕度80 85%左右及陰暗的培養室內進行培菌,大概10天左右,菌絲全部長滿袋。(10)出菇管理:當菌棒出現黃水時即可將菌棒袋兩頭及中間扎出菇口,此時要增加光照和通風,當出菇口長出大量的小菇時,培養室內相對濕度要達到95 98%左右。(11)采摘:當菌蓋長到10厘米時即可采收;全部采收完后,停止噴水4 6天,使菌絲處于恢復狀態,再往菌棒隔泥處注水,幾天后菌墩上又會長出小菇,管理方法同上。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既有如下優點:1、本發明是直接以純長秸桿作為栽培料,不需要切斷粉碎。2、本發明應用EM有益生物菌種進行發酵秸桿,使秸桿基料得以高功效地軟化,以利菌絲的分解利用。3、本發明使用體積較大的 塑料袋做為菌棒袋,這樣生產快,兩人配合一天栽培一噸原料,比普通塑料袋栽培效率提高幾倍。4、本發明應用液體菌種接種,液體菌種生產速度快,菌種來源廣,接入液體菌種后,液體菌種是流動的,這樣就滲透到草料里面,菌種一萌發,很快就全部吃料長滿,不容許雜菌浸染,出菇快。5、本發明應用帶有養分的泥土做為隔熱層,這樣可保證本工藝可實現周年化生產。6、本發明后期管理時,由隔泥層把清水和營養液吸收并慢慢往菌棒輸送水分,充足及均衡的水分及營養保證了產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一種純長秸桿栽培食用菌新技術,其工藝步驟如下:(I)選料:選干透、無霉變的秸桿物,將其捆綁成7 10斤重的棒子。(2)做預濕池:挖或建一個長2m、寬lm、深(高)Im的池子。(3)配制浸泡液:往預濕池里灌入清水,灌入水量為預濕池體積的2/3,然后按水的重量加入2 3%重量比的EM有益生物菌種。(4)浸料:將捆綁好的秸桿棒子投入池中,并用重物將其沉入水中浸泡20分鐘后撈起,放置在池子邊沿讓秸桿棒子內余水回流入池內。(5)發酵:將水份含量為50-60%的秸桿棒子按頭尾一致排放整齊,堆料寬度以兩組棒子連接平放為主;每堆高30 40cm均勻撒一層米糠,米糠撒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2% ;接著噴灑濃度為6%重量比的EM菌液;堆料排放至高度約1.5m時用塑料膜遮蓋開始進行發酵;當堆料內溫度達到60 70°C時維持3天后翻料,繼續發酵3天后完成發酵。(6)菌棒袋:選用長度I 1.2m、直徑50 60cm的塑料袋做為生產培育菌棒用袋。(7)配制隔泥:選用塘泥或菜園子泥,并按100公斤泥土拌入0.2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并用0.1 %重量比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泥拌成至含水量為60 65%左右。(8)接種:先往菌棒袋鋪一層厚度為8 IOcm的隔泥,接著鋪一層厚度為30 40cm秸桿,再往秸桿均勻的灑上液體菌種,液體菌接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3 4% ;按上述工藝一直將菌棒袋裝滿后扎緊袋口,并用針將菌棒袋扎遍透氣孔。
(9)培菌:在溫度為20 25°C、相對濕度80 85%左右及陰暗的培養室內進行培菌,大概10天左右,菌絲全部長滿袋。(10)出菇管理:當菌棒出現黃水時即可將菌棒袋兩頭及中間扎出菇口,此時要增加光照和通風,當出菇口長出大量的小菇時,培養室內相對濕度要達到95 98%左右。
(11)采摘:當菌蓋長到10厘米時即可采收;全部采收完后,停止噴水4 6天,使菌絲處于恢復狀態,再往菌棒隔泥處注水,幾天后菌墩上又會長出小菇,管理方法同上。
權利要求
1.一種純長秸桿栽培食用菌新技術,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1)選料:選干透、無霉變的秸桿物,將其捆綁成7 10斤重的棒子。
(2)做預濕池:挖或建一個長2m、寬lm、深(高)Im的池子。
(3)配制浸泡液:往預濕池里灌入清水,灌入水量為預濕池體積的2/3,然后按水的重量加入2 3%重量比的EM有益生物菌種。
(4)浸料:將捆綁好的秸桿棒子投入池中,并用重物將其沉入水中浸泡20分鐘后撈起,放置在池子邊沿讓秸桿棒子內余水回流入池內。
(5)發酵:將水份含量為50-60%的秸桿棒子按頭尾一致排放整齊,堆料寬度以兩組棒子連接平放為主;每堆高30 40cm均勻撒一層米糠,米糠撒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2% ;接著噴灑濃度為6%重量比的EM菌液;堆料排放至高度約1.5m時用塑料膜遮蓋開始進行發酵;當堆料內溫度達到60 70°C時維持3天后翻料,繼續發酵3天后完成發酵。
(6)菌棒袋:選用長度1 1.2m、直徑50 60cm的塑料袋做為生產培育菌棒用袋。
(7)配制隔泥:選用塘泥或菜園子泥,并按100公斤泥土拌入0.2公斤尿素、0.2公斤磷酸二氫鉀,并用0.1 %重量比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泥拌成至含水量為60 65%左右。
(8)接種:先往菌棒袋鋪一層厚度為8 IOcm的隔泥,接著鋪一層厚度為30 40cm稻桿,再往秸桿均勻的灑上液體菌種,液體菌接入量是秸桿棒子重量的3 4% ;按上述工藝一直將菌棒袋裝滿后扎緊袋口,并用針將菌棒袋扎遍透氣孔。
(9)培菌在溫度為20 25°C、相對濕度80 85%左右及陰暗的培養室內進行培菌,大概10天左右,菌絲全部長滿袋。
(10)出菇管理:當菌棒出現黃水時即可將菌棒袋兩頭及中間扎出菇口,此時要增加光照和通風,當出菇口長出大量的小菇時,培養室內相對濕度要達到95 98%左右。
(11)采摘:當菌蓋長到10厘米時即可采收;全部采收完后,停止噴水4 6天,使菌絲處于恢復狀態,再往菌棒隔泥處注水,幾天后菌墩上又會長出小菇,管理方法同上。
全文摘要
一種純長秸稈栽培食用菌新技術,其特點是利用稻草、麥草等秸稈無需切短(碎)即純長來栽培食用菌;應用EM有益生物菌種進行發酵秸稈,使秸稈基料得以高功效地軟化,以利菌絲的分解利用;應用帶有養分的泥土做為隔熱層,不但實現了周年化生產,而且在后期管理時,隔泥層貯存的清水和營養液慢慢往菌棒輸送,保證了產量;使用體積較大的塑料袋做為菌棒袋,生產時比普通塑料袋栽培效率提高幾倍;應用液體菌種接種,液體菌種是流動的,接種后便滲透普及到草料里面,菌種一萌發,很快就全部吃料長滿,不容許雜菌浸染,出菇快。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070008SQ20111032617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5日
發明者何寒 申請人: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