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

文檔序號:218741閱讀:87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涉及一種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實施的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長江中下游地區,傳統上一季僅選擇栽種小麥或玉米中的一種作物,沒有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長期間,田地的利用效率低,作物總產量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實施,可提高田 地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總產量的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本發明的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是a.茬口安排小麥于10月26日至11月8日播種,米用免少耕方式栽培,5月底至6月初收獲;玉米6月10-20日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10月5日后收獲;b.小麥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揚麥15、揚麥16當家、揚麥18、鎮麥168中的一種;播量為9 Ilkg/畝;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c.玉米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鄭單958、金海5號、蘇玉24號、江玉403中的一種;播種前進行采用耕翻或半免耕的方式整地,結合整地每畝施有機肥1500—2000kg,高濃度復合肥35-45kg,采用全層施肥法施肥;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每畝m2種用量為2-2. 5kg,每畝密度5500—6500穴;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本發明充分利用小麥與玉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長期間,使兩種作物能夠在一個年度內在同一地塊進行栽培,大大提高了田地利用效率和作物總產量。經實際栽培試驗,同一年度內每畝小麥平均產量500kg,玉米籽粒平均產量450kg,高產田塊糧食單產超過1000kg,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方法的實施例如下巷口安排小麥于10月26日至11月8日播種,采用免少耕方式栽培,5月底6月初收獲;玉米6月10-20日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10月10日前后收獲。小麥2. I選用良種適合種植的品種有揚麥15、揚麥16當家、揚麥18鎮麥168等。按照“一地一種”的原則選擇品種,實行區域化種植,以確保其品質。2. 2適期早播
適期播種能充分利用冬前的有效溫光資源,培育冬前壯苗,奠定高產基礎。最佳播期為10月26日 11月5日,作餅干小麥栽培時可適當提早2 3天。2. 3精播勻播精播技術要求確定適宜的群體起點,盡量降低基本苗,協調好群體與個體的矛盾,協調好多穗與大穗的關系,實現小麥高產更高產。本地適宜基本苗為18 22萬/畝,折算播量為9 Ilkg/畝。力求稀播勻播,適當淺播,努力提高播種質量。2. 4適時化控應用多效唑拌種有利于促進分蘗、培育壯苗,提高小麥的抗逆能力。一般每Ikg種子用15%多效唑O. 8 Ig拌種效果最佳。如果錯過拌種機會,可在越冬前每畝用15%多效 唑40 50g或矮壯豐水劑噴霧,做到一次噴勻,不重噴、不漏噴。2. 5合理施肥小麥單產500kg/667m2—生需施純N 18 20kg,一般基苗肥的施用比例應占總用肥量的50 55%,中期用肥占15 20%,拔節孕穗肥的施用比例占25 30%。基肥應用上提倡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適當減少N肥使用,提高P、K肥用量。大力提倡秸桿全量還田,播后覆蓋稻草秸桿,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強保墑增溫效果。后期搞好藥肥混噴,有利于提高千粒重,防止早衰。2. 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2. 5. I小麥草害的防除播種后搶墑立即用土壤處理劑進行化除,降低雜草基數。越冬期間可結合中耕培土進行人工除草。春季化除應根據草相選用對應高效除草劑化除。2. 5. 2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小麥赤霉病是氣象性病害,每年大發生的可能性較大。該病以防為主,防治適期為揚花初期。搞好藥肥混噴,有利于提高防效,防止早衰。2. 5. I小麥紋枯病和后期蚜蟲發生相對較重,可采取綜合措施防治一是用藥劑拌種,延緩紋枯病的發生時間,降低發病率。二是控制田間群體,改善田間小氣候。三是早防紋枯病,適時防治后期蚜蟲。鎮麥168白粉病發病較重,需單獨用藥防治。四是搞好一生的溝系配套工作,確保穩健生長,提高抗逆能力。玉米3. I品種選擇適合我鎮種植的主要優質高產品種為鄭單958、金海5號、蘇玉24號、江玉403
坐寸ο3. 2整地施肥可采用耕翻或半免耕的方式整地,結合整地每667m2施有機肥1500—2000kg,高濃度復合肥35-45kg,采用全層施肥法施肥。按掄寬2 — 2. 5m開好田間一套溝。3. 3適期播種本地主要種植夏季玉米,適宜播種期為6月10-20日,盡量爭取早播。采用穴播方式種植,一般每667m2種用量為2—2. 5kg,按50—60cm*20—25cm的配置播種,每667m2密度 5500—6500 穴。3. 4播后管理出苗后及早做好間、定苗工作,盡早間除叢苗,在5葉期一次性定苗。注意留苗均勻,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定苗時可結合株間松土,消滅雜草。若遇缺株,兩側可留雙苗。早施苗肥,使基苗肥的氮素施用比例達到一生氮肥總量的50 60%,中期用肥占5 10%,后期要重施穗肥,占40 %左右,如生長后期發現脫肥,可隨水補施尿素5 IOkg作粒肥。拔節至抽雄這一階段是玉米對水分較敏感時期,大喇叭口期是雌穗小花分化發育的關鍵時期,進入玉米需水臨界期,應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必要時需進行溝灌。抽雄散粉至抽絲也是玉米對水分最敏感時期,如水分供應不足,會抑制花絲伸長,推遲抽絲,使雌穗不能正常受精結實。玉米開花到成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 55%,特別是抽穗開花期對水分反應敏感。此階段玉米生理活動旺盛,干物質積累最多、最快,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養分。這時適時灌水,不但可以促進開花受精,減少禿頂缺粒,又可以促進大量氣生根的生成,對提高玉米葉片光和強度,增加粒數、粒重,增強玉米抗倒伏能力,防止后期早衰都有重要作用。3. 5病蟲草防治 玉米穗期主要害蟲是玉米螟、棉鈴蟲、紅蜘蛛、蚜蟲、葉蟬等,主要病害為大、小斑病,應抓住適期做好用藥防治工作。3. 5. I、玉米黑粉病癥狀玉米整個生長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癥狀表現突出。植株各個部分可產生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大的病瘤直徑可達15厘米,小的僅達I一2厘米。初期瘤外包I層白色發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葉片上有時產生豆粒大小的瘤狀堆。雄穗上產生囊狀的癭瘤。其他部位則多為大型瘤狀物。發病條件和傳播途徑高溫干旱,施氮肥過多,病害易發生。以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或病殘體及堆放的秸桿上越冬。越冬的厚垣孢子萌發產生小孢子,供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從植株幼嫩組織、傷口、蟲傷處侵入為害。防治技術(1)農業防治。實行輪作;重病區栽培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避免氮肥過多,抽雄前后要保證水分供應;田間早期發現病瘤應及時刈除并深埋,秋收后徹底清除病殘體,進行深翻,可減少初侵染源。(2)藥劑防治。播種時用種子量O. 4%的20%粉銹寧乳油拌種,同時以多菌靈等殺菌劑進行土壤和糞肥處理。生長期徹底防治玉米螟等蟲害。3. 5. 2、玉米螟為害狀玉米螟取食葉肉或蛀食未展開心葉,造成花葉;抽穗后鉆蛀莖桿,使雌穗發育受阻而減產。蛀孔處遇風易斷,則減產更嚴重。幼蟲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霉爛、變質。發生條件和傳播途徑一般越冬基數大的年份,田間I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高。越冬幼蟲耐寒力強,冬季嚴寒對其影響不大,春寒能延遲越冬幼蟲羽化。濕度是玉米螟數量變動的重要因素。越冬幼蟲蚊食潮濕的秸桿或吸食雨水、霧滴,取得足夠水分后才能化蛹、羽化和正常產卵。低濕對其化蛹、羽化、產卵和幼蟲成活不利。以高齡幼蟲在寄主植物秸桿、穗軸或根花中越冬,來春化蛹、羽化、成蟲產卵于寄主植物葉背,孵化成幼蟲后形成為害。防治技術(1)消滅越冬蟲源。在越冬幼蟲羽化前,將玉米、高粱等有蟲秸桿作燃料、鍘碎慪肥和封存穗軸,是消滅越冬幼蟲,壓低蟲源基數的有效措施。(2)藥劑防治。于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三指一撮”法以3%呋喃丹顆粒劑或I. 5%辛硫磷顆粒劑按每畝I. 5—2公斤用量灌心,防治效果明顯。(3)生物防治。心葉中期撒施白僵菌顆粒劑,即將含菌量為50億一500億/克的白僵菌孢子粉500克與過篩的煤渣5公斤拌勻,撒施于玉米心葉中;放赤眼蜂治螟。即在越幼蟲羽化率達到20%時,每畝設5 —10個放蜂點,放蜂量為15000—30000頭放蜂防螟。3. 5. 3、粘蟲為害狀以幼蟲取食為害。食性很雜,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咬食葉組織,形成缺亥IJ,大發生時常將葉片全部吃光,僅剩光桿,抽出的麥穗、玉米穗亦能被咬斷。食料缺乏時,成群遷移,老熟后,停止取食。 發生條件和傳播途徑粘蟲喜溫暖高濕的條件,在I代粘蟲遷入期的5月下旬至6月降雨偏多時,2代粘蟲就會大發生。高溫、低濕不利于粘蟲的生長發育。粘蟲為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在我縣不能越冬,一代成蟲從南部初始蟲源基地遠距離遷飛至我縣產卵,二代粘蟲幼蟲造成為害。防治技術(1)藥劑防治。冬小麥收割時,為防止幼蟲向秋田遷移為害,在鄰近麥田的玉米田周圍以2. 5%敵百蟲粉,撒成4寸寬藥帶進行封鎖;玉米田在幼蟲3齡前以20%殺滅菊酯乳油15 — 45克/畝,對水50公斤噴霧,或用5%滅掃利1000—1500倍液、40%氧化樂果1500— 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 2500倍液噴霧防治。(2)生物防治。低齡幼蟲期以滅幼脲I一3號200PPM防治粘蟲幼蟲藥效在94. 5%以上,且不殺傷天敵,對農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環境。3. 5. 4、玉米紅蜘蛛為害狀以成、若螨刺吸玉米葉背組織汁液,被害處呈失綠斑點,影響光合作用。為害嚴重時,葉片變白、干枯,籽粒秕瘦,造成減產,對玉米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發生條件與傳播途徑玉米紅蜘蛛喜高溫低濕的環境條件,干旱少雨年份或季節發生較重。以雌成螨在作物、雜草根際或土縫里越冬。越冬雌成螨不食不動,抗寒力強。春季氣溫達7 — 12°C以上產卵孵化,發育至若螨和成螨時,轉移至雜草和玉米上為害。7—8月進入為害盛期。防治技術(1)農業防治。深翻土地,將害螨翻入深層;早春或秋后灌水,將螨蟲淤在泥土中窒息死亡;清除田間雜草,減少害螨食料和繁殖場所;避免玉米與大豆間作。(2)藥劑防治。當葉螨在田邊雜草上或邊行玉米點片發生時,進行噴藥防治,以防擴散蔓延。可用20%三氯殺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或5%尼索朗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其它防治麥紅蜘蛛的藥劑亦可用于防治玉米紅蜘蛛。3. 5. 5、玉米矮花葉病癥狀最初在幼苗心葉基部細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排列成一至多條斷斷續續的虛線,以后發展為實線。病部繼續擴大,在粗脈間形成許多黃色條紋,不受粗脈的限制,作不規則的擴大,與健部相間形成花葉癥狀。病部繼續擴大,形成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形綠斑,變黃、棕、紫或干枯。重病株的黃葉、葉鞘、雄花有時出現褪綠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遲抽穗或不結實。發病條件與傳播途徑姆蟲吸食帶病毒雜草和帶毒種子長成的幼苗后即帶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傳到玉米或其它寄主上。隨著蚜蟲數量的增長及遷飛,該病在田間擴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積受害。病害流行區由于雜草和種子帶毒率高,只要有發病環境條件再配合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極易使該病流行起來。氣溫達到20— 25°C時,有利于蚜蟲的遷飛與傳毒活動,如田間毒源多,蚜蟲帶毒率高,有利于該病流行;當氣溫達到26— 29°C時,對該病有抑制作用;較長時間的降雨對蚜蟲的遷飛,傳毒不利。防治技術(1)種植抗病品種。(2)清除雜草,減少病源。(3)防治蚜蟲傳毒。采用包衣種子播種,苗期施藥治蚜。3. 6適時晚收玉米的成熟期可分為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三個時期。完熟期籽粒達到生理成熟,體積最大,干重最高。此時適時收獲,可以獲得最高的經濟產量。 收獲的果穗經晾曬后脫粒清選入庫。一般籽粒水分要低于16%才可安全貯藏。貯藏庫房應干燥通風,并經常檢查,防止蟲蛀、鼠害和霉變。
權利要求
1.一種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a.巷口安排 小麥于10月26日至11月8日播種,采用免少耕方式栽培,5月底至6月初收獲;玉米6月10— 20日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10月5日后收獲; b.小麥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揚麥15、揚麥16當家、揚麥18、鎮麥168中的一種;播量為9 11 kg /畝;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 c.玉米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鄭單958、金海5號、蘇玉24號、江玉403中的一種;播種前進行采用耕翻或半免耕的方式整地,結合整地每畝施有機肥1500-2000 kg,高濃度復合肥35-45 kg,采用全層施肥法施肥;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每畝Hf種用量為2 — 2. 5kg,每畝密度5500—6500穴;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與玉米高效栽培方法。a.茬口安排,小麥于10月26日至11月8日播種,5月底至6月初收獲;玉米6月10--20日播種,10月5日后收獲;b.小麥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揚麥15、揚麥16當家、揚麥18、鎮麥168中的一種;播量為9~11㎏/畝;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c.玉米的栽培,適合種植的品種為鄭單958、金海5號、蘇玉24號、江玉403中的一種;播種采用穴播方式種植,每畝㎡種用量為2—2.5㎏,每畝密度5500--6500穴;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直至收獲。本發明充分利用小麥與玉米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長期間,提高了田地利用效率和作物總產量。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845205SQ20121033200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0日
發明者張江紅 申請人:鎮江市丹徒區綠業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尚志市| 白水县| 华亭县| 松原市| 顺昌县| 出国| 巫山县| 宽甸| 富锦市| 什邡市| 呼和浩特市| 清徐县| 原阳县| 德令哈市| 威海市| 鄱阳县| 富蕴县| 永康市| 长沙县| 武山县| 松江区| 饶河县| 淮南市| 寿光市| 红河县| 噶尔县| 乡城县| 瓮安县| 中卫市| 科尔| 亚东县| 富平县| 东平县| 新密市| 台北市| 吕梁市| 莲花县| 彰武县| 甘德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