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林作物秧苗培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
背景技術:
目前營養坨培育及移栽技術被廣泛應用 于各類農作物栽培,主要技術路線基本包括選擇合適的坨殼、裝填營鹽基質、播種、移栽等四個步驟。此方法育苗基本上都是在地面上進行的,營養、水分、溫度等要素完全依靠營養坨條件,不能充分利用天然土壤條件;同時,在移栽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土壤挖坑、填埋的工序,只適用于在地面平緩、土層較厚的區域使用,在高陡坡、土壤相對板結、礫石較多的耕地中應用難度較大;此方法移栽后的坨殼重復使用頻率較小,造價相對較高。另外,當前生態袋邊坡綠化技術被廣泛飲用于高陡坡生態修復及生態岸堤構建,傳統營養坨技術也不能應用于此類邊坡植被栽植。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更便捷的且能應用于各類土壤的農作物育苗及移栽的培養錐。該裝置能使營養坨育苗及移栽技術應用于高陡坡、土壤板結及礫石較多的復雜土地中,同時也能應用于生態袋、巖土夾層等植被移栽,而且比傳統營養坨更方便、快捷、廉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培養錐包括左錐壁、底錐、右錐壁和錐口,左錐壁與底錐為一整體,右錐壁與底錐活動連接,左錐壁和右錐壁上部設有相互配合的卡口,在左錐壁和右錐壁的錐腹交界處設有根孔。所述的底錐為一實心體。左錐壁和右錐壁之間為中空結構。左錐壁和右錐壁的錐腹與錐口之間為錐頸,錐腹的最大外徑大于錐頸的最大外徑。培養錐采用聚乙烯制成。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能夠將營養坨育苗技術應用于高陡坡、板結土、沙粒土、夾層圖、生態袋等不能進行傳統營養坨秧苗移栽的環境中。另外,利用本營鹽錐移栽的周期性植被,在收割時只需捏住錐頸拔出根系,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本營養錐與傳統營養坨相比,還具有操作簡單、移栽方便等特點,且能夠反復應用,成本相對較低,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示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培養錐正視圖;圖2是本培養錐右視圖;[0013]圖3是本培養錐俯視圖;圖4是本培養錐右錐壁打開示意圖;圖5是本培養錐應用效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如圖I 一 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左錐壁I、右錐壁2、根孔3、錐底4、卡口 5等五部分,從上到下依次命名為錐口 6、錐頸7、錐腹8、錐底4。左錐壁I與底錐4為一整體,右錐壁2與底錐4活動連接,左錐壁I和右錐壁2上部設有相互配合的卡口 5,右錐壁2和左錐壁I厚度約2 _,在左錐壁I和右錐壁2的錐腹8交界處設有根孔3。所述的底錐4為一實心體。左錐壁I和右錐壁2之間為中空結構。左 錐壁I和右錐壁2的錐腹8與錐口 6之間為錐頸7,錐腹8的最大外徑大于錐頸7的最大外徑。培養錐采用聚乙烯制成。錐底4為實心椎體,具有一定強度,便于插入生態袋或硬質土壤9中;根孔3能夠使秧苗10在生長過程中將根系伸出培養椎接受外部營養及水分;在錐口處的卡口 5,便于左錐壁I與右錐壁2連接及分離。整個培養錐呈流線花瓶型。采用本實用新型進行育苗,首先分離卡口 5,打開右錐壁2,如圖4所示;然后將培養錐放入營養土中,待營養土填滿左、右錐壁,合攏右錐壁2,卡好卡口 5 ;之后移走錐頸7以上營養土,將種子放入錐頸7中心,再填滿營養土;將埋入種子的營養錐插入土壤9內,即完成播種過程;待秧苗10長出以后,達到移栽時期,只需用手捏住錐頸7,拔出培養錐,再將培養錐插入移栽地即可完成秧苗移栽,如圖5所示;若要清除作物,只需用手捏住錐頸7拔出作物,即可連根將作物清除。
權利要求1.一種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其特征在于培養錐包括左錐壁(I)、底錐(4)、右錐壁(2)和錐口(6),左錐壁(I)與底錐(4)為一整體,右錐壁(2)與底錐(4)活動連接,左錐壁(I)和右錐壁(2)上部設有相互配合的卡口(5),在左錐壁(I)和右錐壁(2)的錐腹(8)交界處設有根孔(3)。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錐(4)為一實心體。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其特征在于左錐壁(I)和右錐壁(2)之間為中空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其特征在于左錐壁(I)和右錐壁(2)的錐腹(8)與錐口(6)之間為錐頸(7),錐腹(8)的最大外徑大于錐頸(7)的最大外徑。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其特征在于培養錐采用聚乙烯制成。
專利摘要一種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養錐,培養錐包括左錐壁、底錐、右錐壁和錐口,左錐壁與底錐為一整體,右錐壁與底錐活動連接,左錐壁和右錐壁上部設有相互配合的卡口,在左錐壁和右錐壁的錐腹交界處設有根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農作物育苗及移栽裝置,能夠將營養坨育苗技術應用于高陡坡、板結土、沙粒土、夾層圖、生態袋等不能進行傳統營養坨秧苗移栽的環境中。另外,利用本營鹽錐移栽的周期性植被,在收割時只需捏住錐頸拔出根系,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本營養錐與傳統營養坨相比,還具有操作簡單、移栽方便等特點,且能夠反復應用,成本相對較低,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2617807SQ2012201977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5日
發明者楊正健, 劉德富, 王從鋒, 紀道斌, 黃鈺鈴, 馬駿 申請人:三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