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滑動密封技術領域,具體設計一種用于球磨機的下料管與進料口之間的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球磨機在下料時,物料會通過下料管進入進料口中。其中,進料口密封套接在下料管的外管壁上。為了使物料不會從兩者的間隙處向外泄露,所以現有技術中對于進料口與下料管之間的間隙施行了徑向密封處理。該徑向密封處理所采用的密封結構較為簡單,即在進料口與下料管重疊段的間隙處徑向設置了密封填充物,例如密封橡膠圈,以此達到短時間內的密封效果。之所以是短時間的密封,是由于進料口在球磨機的運行過程中會隨著球磨機的筒體一起轉動,而下料管卻始終保持靜止不動的狀態。兩者之間的相對運動,會使進料口與下料管之間在徑向上產生相對滑動摩擦,密封橡膠圈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很容易受到磨損。當進料口與下料管之間的相對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后,密封橡膠圈會因為磨損產生一定的余量,即密封橡膠圈與下料管的外管壁之間或密封橡膠圈與入料口的內管壁之間產生一定的間隙。由于密封橡膠圈的內圈與外圈分別為兩個密封面,并且與入料口以及進料口平整的管壁直接接觸,所以密封路徑相對單一,所產生的余量也是一個單一貫通的縫隙。以至于物料通過該縫隙,能夠基本不受阻擋的迅速向外泄露。另外,由于安裝完成的下料管和進料口大小、位置固定,所以密封橡膠圈所產生的余量無法通過調節得到及時補償,物料向外泄露的情況會更為嚴重,進一步削弱了現有密封橡膠圈的密封效果。所以現有技術中的徑向密封處理,只能夠在短時間內是進料口與下料管之間保持為密封狀態。再者,對于現有技術中所設置的密封結構,為了使下料管與進料口之間的密封連接在最開始能夠實現密封效果,所以在安裝時對于進料口與下料管之間的同軸度要求較高,這無疑為設備的安裝增加了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使徑向密封改為軸向的端面密封,能夠在密封磨損時自動進行補償,保證密封效果。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設置在端頭相互套接的內管和外管上,內管與外管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內管位置固定,外管可相對內管沿徑向轉動;包括動密封圈、靜密封環以及頂緊機構;所述外管管口的端面設有環形凹槽,動密封圈填充設置在該環形凹槽中;所述靜密封環套箍于內管的管壁上,該靜態密封環的徑向厚度大于外管與內管之間的間隙,所述靜密封環上設有環形凸塊,該環形凸塊所設位置與環形凹槽相對應,環形凸塊的徑向厚度小于或等于環形凹槽的徑向厚度,環形凸塊的端面與填充在環形凹槽中的動密封圈相抵,所述環形凸塊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的耐磨性;所述頂緊機構的頂緊端作用于靜密封環,用于使環形凸塊與動密封圈之間相互擠壓形成密封。[0006]進一步,所述環形凹槽以及環形凸塊對應設置在兩組以上,形成迷宮密封腔。進一步,所述靜密封環內上設有油路,所述油路的一端設置有油杯,另一端與所述迷宮密封腔貫通連接。進一步,所述靜密封環與外管管口的端面之間設有靜密封圈,該靜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的管壁上;靜密封圈的密封面與外管的端面相抵,且靜密封圈徑向上的厚度大于外管與內管之間的間隙。進一步,所述靜密封圈與外管的管壁為膠接。進一步,所述靜密封環上設有定位槽,所述靜密封圈設置在該定位槽內。進一步,所述動密封圈和靜密封圈采用氯丁橡膠。進一步,所述頂緊機構包括設置在內管管壁上的定位臺,該定位臺與靜密封環間隔設置,定位臺與靜密封環之間通過套接有壓簧的調整螺桿連接,調整螺桿的桿身上設有凸棱;所述壓簧的一端與靜密封環相抵觸,另一端與調整螺桿上的凸棱相抵觸,位于靜密封環與凸棱之間的壓簧受到擠壓。進一步,所述調整螺桿的調整行程大于或等于動密封圈的軸向厚度。進一步,所述調整螺桿與靜密封環之間為螺紋連接或抵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由于在外管管口的端面位置設置了環形凹槽,使動密封環能夠填充設置在該環形凹槽中,與外管同步轉動;在內管的管壁上套箍了與內管共同保持靜止狀態的靜密封環,靜密封環在與環形凹槽的相對位置設有匹配的環形凸塊,環形凸塊與環形凹槽內的動密封環相抵。設置的頂緊機構作用于靜密封環上,使得靜密封環上的環形凸塊與動密封圈的接觸面相互擠壓,實現了軸向端面密封。又因為環形凸塊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的耐磨性,所以在外管轉動的過程中,環形凸塊會逐漸嵌入動密封圈中,同時動密封圈所產生的余量,能夠及時的由頂緊機構實現自動補償,以達到預期的密封效果O對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附加技術特征,其對應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將環形凹槽以及環形凸塊設置在兩組以上,目的是為了將密封腔形成迷宮形的密封腔,進而在有限的體積內,較大程度的增加密封面的面積以及密封路徑的復雜度,有力的保證了密封的效果。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關于油路的附加技術特征,其對應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因為在靜密封環內設置了油路,油路的一端設置有用于向油路中輸油的油杯,另一端則貫通設置在迷宮密封腔中。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在外管轉動的過程中,油杯可以向密封面補油,使環形凹槽內始終充滿油脂,以此進行潤滑、減少摩擦損耗,進而延長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同時,由于密封面以及密封腔中充滿了油液,所以進一步提升了密封效果O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下料管,2、靜密封環,3、定位臺,4、調整螺桿,5、壓簧,6、油杯,7、進料口,8、動密封圈,9、環形凹槽,10、環形凸塊,11、靜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路是,將現有技術中的徑向密封改為軸向端面密封,同時在有限的密封部件體積上,較大程度的增加密封面積以及改變密封路徑的復雜程度,有效的保證密封效果。本實用新型具體所處的位置是在內管和外管相互套接的端頭上,內管與外管之間留有間隙。其中,內管位置固定,外管可相對內管沿徑向轉動。由于本實用新型是針對球磨機的密封做出結構上的改進,所以在下文所描述的實施例中,內管為圖1中所示的下料管1,外管管口則相應為圖1中所示的進料口 7。但由于本實用新型所改進的裝置,可在不同領域的相似結構中通用,所以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球磨機的實施例。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參見圖1,一種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包括動密封圈8、靜密封環2以及頂緊機構。動密封圈8設置在進料口 7的端面位置,具體結構為,進料口 7在其端面位置設有環形凹槽9,動密封圈8填充設置在該環形凹槽9中,能夠隨著進料口 7同步轉動。動密封圈8可直接粘接在環形凹槽9中。靜密封環2套箍于下料管I的管壁上。之所以采用套箍狀態,是為了使靜密封環2能夠相對于下料管I基本保持靜止狀態。但是為了讓頂緊機構實現余量補償,所以靜密封環2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沿下料管I的管壁進行小幅度的軸向位移。該靜密封環2的徑向厚度大于進料口 7與下料管I之間的間隙。靜密封環上2上設有環形凸塊10,該環形凸塊10所處位置與環形凹槽9相對應,環形凸塊10的徑向厚度小于或等于環形凹槽9的徑向厚度,也就是說環形凸塊10的徑向厚度小于或等于填充在環形凹槽9中的動密封圈8的徑向厚度。環形凸塊10的端面與動密封圈8相抵。環形凸塊10的耐磨性一定要大于動密封圈8的耐磨性。其原因在于在進料口 7不斷轉動的過程中,由于環形凸塊10與動密封圈8相抵,所以動密封圈8會不斷受到環形凸塊10端面的摩擦。又因為環形凸塊10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8的耐磨性,同時頂緊機構會不斷對余量進行補償,所以環形凸塊10會逐漸嵌入至動密封圈8中,以此形成迷宮形的密封路徑。為了增加環形凹槽9與環形凸塊10對密封效果的影響力,將環形凹槽9與環形凸塊10對應設置在兩組以上,以此形成迷宮密封腔。該迷宮密封腔能夠在有限的體積上,成倍的增加密封面積以及密封路徑的復雜程度,極大程度的提升了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效果。頂緊機構的設置使靜密封環2上的環形凸塊10與進料口 7端面的動密封圈8形成擠壓密封,以此實現動密封圈8在損耗時自動余量補償。具體結構為,包括設置在下料管I管壁上的定位臺3,該定位臺3與靜密封環2間隔設置。定位臺3與靜密封環2之間設置有調整螺桿4。為了能夠頂緊靜密封環2,使其與動密封圈8的接觸面能夠形成擠壓密封的狀態,所以在調整螺桿4上套接有壓簧5。該壓簧5位于定位臺3與靜密封環2之間。調整螺桿4對應的桿身上設有凸棱,壓簧5的一端與靜密封環2相抵觸,另一端與調整螺桿4上的凸棱相抵觸。位于靜密封環2與凸棱之間的壓簧始終受到擠壓。對于調整螺桿4來說,不僅要實現頂緊功能,還要在頂緊后進行相應的限位。所以調整螺桿4與定位臺3之間可設置相匹配的螺紋。調整螺桿4的頂緊端可以直接與靜密封環2相抵,也可以在靜密封環2的對應位置設置匹配的螺紋孔。通過上述設置方式均能夠實現頂緊后調整螺桿4的限位。在本實用新型中,頂緊機構實際上包括了兩個余量補償階段。第一階段由壓簧5提供,由于壓簧5始終受到擠壓,所以在動密封圈8摩擦受損的過程中,首先由壓簧5進行余量補償;第二個階段則由調整螺桿4提供,當壓簧5的回復力,即壓力不足以擠壓靜密封環2使其得到余量補償時,工作人員可手動調節螺桿4,使壓簧5再次具備所需的壓力。為了使調整螺桿4的作用不會失效,所以調整螺桿4的總行程至少應當與動密封圈8的軸向厚度相等。為了充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密封效果。在靜密封環2與動密封圈8之間設置靜密封圈11,該靜密封圈11膠接于下料管I的管壁上。靜密封圈11采用膠接的連接方式是為了完全消失與下料管I之間的間隙。并且靜密封圈11的密封面與動密封圈8相抵。靜密封圈11在徑向上的厚度一定是大于下料管I與進料口 7之間的間隙。為方便靜密封圈11的結構設置,在靜密封環2上設置定位槽,是靜密封圈11置于該定位槽中。上述說明基本已經能夠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要求的軸向端面密封。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密封效果,本實用新型在靜密封環2上做了進一步改進,具體如下。另外,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有效延長,以及進一步增加密封效果,所以在靜密封環2內上設有油路,油路的一端設置有油杯6,另一端與迷宮密封腔貫通連接。在進料口 7轉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油杯6為密封面或迷宮密封腔補油,使密封面或迷宮密封腔始終充滿潤滑油,以此進行潤滑、減少摩擦損耗,進而達到所需效果。在本實用新型中,動密封圈8以及靜密封圈11采用氯丁橡膠。通過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在安裝時,對于下料管I以及進料口 7的同軸度并無較高的要求,只要動密封圈8、靜密封環2以及靜密封圈11的徑向厚度能夠大于相應的間隙即可。本實用新型較現有技術安裝難度降低。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不應視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設置在端頭相互套接的內管和外管上,內管與外管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內管位置固定,外管可相對內管沿徑向轉動;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密封圈、 靜密封環以及頂緊機構;所述外管管口的端面設有環形凹槽,動密封圈填充設置在該環形凹槽中;所述靜密封環套箍于內管的管壁上,該靜態密封環的徑向厚度大于外管與內管之間的間隙,所述靜密封環上設有環形凸塊,該環形凸塊所設位置與環形凹槽相對應,環形凸塊的徑向厚度小于或等于環形凹槽的徑向厚度,環形凸塊的端面與填充在環形凹槽中的動密封圈相抵,所述環形凸塊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的耐磨性;所述頂緊機構的頂緊端作用于靜密封環,用于使環形凸塊與動密封圈之間相互擠壓形成密封。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凹槽以及環形凸塊對應設置在兩組以上,形成迷宮密封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靜密封環內上設有油路,所述油路的一端設置有油杯,另一端與所述迷宮密封腔貫通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靜密封環與外管管口的端面之間設有靜密封圈,該靜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的管壁上;靜密封圈的密封面與外管的端面相抵,且靜密封圈徑向上的厚度大于外管與內管之間的間隙。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靜密封圈與外管的管壁為膠接。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靜密封環上設有定位槽,所述靜密封圈設置在該定位槽內。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密封圈和靜密封圈采用氯丁橡膠。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緊機構包括設置在內管管壁上的定位臺,該定位臺與靜密封環間隔設置,定位臺與靜密封環之間通過套接有壓簧的調整螺桿連接,調整螺桿的桿身上設有凸棱;所述壓簧的一端與靜密封環相抵觸,另一端與調整螺桿上的凸棱相抵觸,位于靜密封環與凸棱之間的壓簧受到擠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螺桿的調整行程大于或等于動密封圈的軸向厚度。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螺桿與靜密封環之間為螺紋連接或抵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球磨機進料密封結構,包括動密封圈、靜密封環以及頂緊機構;外管管口的端面設有填充動密封圈的環形凹槽;靜密封環套箍于內管的管壁上并設有環形凸塊與動密封圈面面相抵,環形凸塊的徑向厚度小于或等于環形凹槽的徑向厚度,環形凸塊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的耐磨性;頂緊機構作用于靜密封環,使環形凸塊與動密封圈之間相互擠壓形成密封。本實用新型由于環形凸塊和動密封圈面面相抵,以及頂緊機構的頂緊作用,使得靜密封環與動密封圈的接觸面相互擠壓,實現了軸向端面密封。又因為環形凸塊的耐磨性大于動密封圈的耐磨性,所以在外管轉動的過程中,環形凸塊會逐漸嵌入動密封圈中,所產生的余量能夠及時由頂緊機構實現自動補償。
文檔編號B02C17/18GK202884019SQ2012205323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7日
發明者鄧澤林, 張濤, 謝軍 申請人:四川礦山機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