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其配方特征在于:每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2~0.5厘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在原有羊肚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變革,其中配方中加入了有特效的原料牡丹根;技術處理中也加入了突破性的技術手段:①找出了與牡丹根的共生關系,在配方中添加適量的牡丹根顆粒;②栽培過程中對出菇場地適時漫水浸泡;③利用給人輸液的原理,給羊肚菌原基提供水溫10℃-22℃的清水。使羊肚菌栽培技術有了較大的突破,并有栽培實例加以證明。
【專利說明】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術,屬于羊肚菌栽培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羊肚菌的研究近百年來取得一定進展,尤其在生理、生化和生態方面的研究較多,成果較為豐富;但在栽培技術的研究方面則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栽培的出菇難度較大,產量低且極不穩定,尤其是出菇的重復性方面很難達到試驗和生產的要求。本發明找到ー種新的配方及栽培方法,使羊肚菌栽培出菇的重復性有了很大的改觀,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可大面積商業化栽培,出菇重復性高,產量高且穩定的羊肚菌培養料及其栽培技木。
[0004]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計,每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 ;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2^0.5厘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所述葡萄糖、石膏和輕質碳酸鈣為エ業級。
[0005]所述的羊肚菌 培養料用于栽培羊肚菌的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其操作步驟為:
I)栽培場地選擇
選取地勢平坦,土壤疏松,含水量4(T50%,pH值7.(T7.5,肥沃,背風,環境空氣無污染,無人畜危害,保濕效果佳的場地作為栽培場地。
[0006]2)栽培場地處理
搭建弓棚,棚跨度7米,中點高2.5米,在棚內地上挖寬3米,長5米,深20厘米的陽畦,將陽畦內土壌翻松,整平,撒ー層I厘米厚的草木灰,再撒ー層5厘米厚的中砂,噴灑適量的氯氰菊酯及辛硫磷混合水溶液殺蟲;然后往陽畦內灌水,5天內均保持水漫過土層,5天后,畦面覆蓋ー層地膜,待用。
[0007]3)栽培囷袋制備、滅囷、接種
培養料配方:姆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5厘米左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葡萄糖,石膏和輕質碳酸鈣為エ業級。
[0008]培養料按配方比例配制,用拌料機將料充分拌勻后,裝入17X40厘米低壓聚乙烯菌袋,袋兩端加頸圈封ロ ;菌袋常壓滅菌后,超凈工作臺接入已培育好的菌種。
[0009]4)菌袋培養
將上述已接好種的菌袋放在培養室,溫度控制在10°c -250C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5% ;光照條件,保持黑暗或少量散射光。45天后,95%以上的菌袋長滿菌絲,并有不同程度的菌核形成。[0010]5)埋菌棒
把發好菌的菌袋脫去,將脫袋后的菌棒排入上面已處理好的陽畦中;菌棒排放時,菌棒之間留2-3厘米空隙,以便填充土壤;菌棒排好后,上面覆蓋4-5厘米厚的覆土層,然后蓋上塑料薄膜,薄膜使用前,每隔20厘米用縫紉機大號針頭沖一道針孔。
[0011]6)畦床管理
該段管理期間應做到:防雨,保濕,避光,透氣四原則;并每隔5-7天揭開塑料膜4-6小時,換透一下新鮮空氣;管理期間地膜內環境因子控制標準為:空氣相對濕度75%,溫度IO0C _25°C,晝夜溫差10°C以上,18-30天后,菌絲長到土層表面。切開土層剖面觀察,在含有菌絲的土層內I厘米處,有密度不等的菌核;在陽畦表面再覆蓋5-8厘米厚的稻草,準備越冬。
[0012]7)子實體培育管理
翌年2月下旬,若天氣干燥,每隔2-3天向陽畦內噴霧狀水,按每平方米噴清水一升,誘發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培養13天后,部分菌核開始成熟,即進行浸水。按每平方米掛兩個鹽水瓶,以每平方米每小時浸水量300-600毫升,使培養料及滲液水溫度保持在IO0C~22°C ;浸水是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關鍵,需5天,浸水后4-6天,球狀菌絲的原基開始形成,3月中旬開始采收。
[0013]8)采收:
在子實體長至5厘米以上高時,其菌蓋由灰色變成褐色吋,即可采收。子實體的高度只是采收的參考指標,顏色變化才是根本指標。
[0014]羊肚菌人工馴化栽培中,同一品種,會有不同表現;同一環境,會出現不同差異;同一栽培方法,會得出不同效果,所以導致現有技術出菇的重復性差。經過十多年的栽培實驗研究,本發明在原有羊肚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項變革,其中配方中加入了有特效的原料牡丹根;技術處理中也加入了突破性的技術手段,使羊肚菌栽培技術有了較大的突破,使羊肚菌可大面積商業化栽培,出菇重復性高,產量高且穩定,并有栽培實例加以證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創新點是:①找出了與牡丹根的共生關系,在配方中添加適量的牡丹根顆粒栽培過程中對出菇場地適時漫水浸泡利用給人輸液的原理,給羊肚菌原基提供水溫10°C -22°C的清水。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ー步的說明。
[0016]實施例1:
2002年在菏澤學院食用菌科研教學實習基地用常規法首次試種成功,見到子實體,但子實體小,產量低且極不穩定。但2003年用同樣的方法試種遭到失敗。2004年發現了牡丹根的作用和浸水的作用后重新做實驗獲得成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2005年-至今,便能夠重復獲得成功。
[0017]實施例2:
本實施例2為本發明的2008年的實際種植栽培方法:
I)栽培場地
菏澤學院食用菌科研教學實習基地食用菌實驗西大棚(即5號棚)。寬度6米,長度25米;棚內挖寬度3米、長度5米的陽畦6個,其中ー個用于實驗,其余5個用于商品生產。
[0018]2)栽培場地處理
將陽畦內土壌翻松,整平,撒ー層I厘米厚的草木灰,,再撒ー層5厘米厚的中砂,噴灑0.5%氯氰菊酯及50%辛硫磷混合水溶液殺蟲;表面覆蓋ー層地膜,待用。
[0019]3)栽培囷袋制備、滅囷、接種
培養料配方:姆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5厘米左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葡萄糖,石膏和輕質碳酸鈣為エ業級。
[0020]培養料按配方比例配制,用拌料機將料充分拌勻后,裝入17厘米X40厘米的低壓聚乙烯菌袋,袋兩端加頸圈封ロ ;菌袋常壓滅菌后,超凈工作臺接入已培育好的菌種。
[0021]4)菌袋培養
將上述已接好種的菌袋放在培養室,溫度控制在10°C -250C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5% ;光照條件,保持黑暗或少量散射光。45天后,95%以上的菌袋長滿菌絲,并有不同程度的菌核形成。[0022]5)埋菌棒
把發好菌的菌袋脫去,將脫袋后的菌棒排入上面已處理好的陽畦中;菌棒排放時,菌棒之間留有空隙,每個陽畦排250個菌棒,即125千克干培養料,排好后,上面覆蓋4-5厘米厚的土壌,然后蓋上塑料薄膜,薄膜使用前,每隔20厘米用縫紉機大號針頭沖一道針孔。
[0023]6)畦床管理
菌棒排好后,每隔5-7天揭開塑料膜4-6小時,換透一下新鮮空氣;地膜內空氣相對濕度75%,溫度10°C_25°C,晝夜溫差10°C以上,18-25天后,菌絲陸續長到土層表面。在陽畦表面再覆蓋5-8厘米厚的稻草,準備越冬。
[0024]7)子實體培育管理
翌年2月下旬,若天氣干燥,每隔2-3天向陽畦內噴霧狀水,按每平方米噴清水一升,誘發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培養13天后,菌核趨于成熟,即進行浸水;按每平方米掛兩個鹽水瓶,以每平方米每小時浸水量300-600毫升,使培養料及滲液水溫度保持在IO0C~22°C ;浸水是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關鍵,需5天,浸水后4-6天,球狀菌絲的原基開始形成,3月中旬開始采收。
[0025]8)采收:
共采收43天,收得干羊肚菌28千克,貨值1.1萬元,折合畝產值5萬元左右。在子實體長至5厘米以上高時,其菌蓋由灰色變成褐色吋,即可采收。子實體的高度只是采收的參考指標,顏色變化才是根本指標。
[0026]本發明羊肚菌栽培的關鍵技術是:
I)配方:姆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
0.5厘米左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葡萄糖,石膏和輕質碳酸鈣為エ業級。配方中的牡丹根是該配方的控制因素,被我們偶然發現,其作用機理尚需研究。
[0027]2)栽培場地的處理:搭建弓棚,棚跨度7米,中點高2.5米,在棚內地上挖寬3米,長5米,深20厘米的陽畦。將陽畦內土壌翻松,整平,撒ー層I厘米厚的草木灰,再撒ー層5厘米厚的中砂,然后往陽畦內灌水,水深沒過中砂I厘米保持7天,待用。上料并接種后重復灌水操作,保持水面和料面基本平,5天后停止灌水,待水位自然下降,畦面覆蓋ー層農膜保濕。灌水是該處理的控制因素,是我們通過野外觀察,分析,并做了大量實驗總結出來的。其作用機理尚待繼續研究。
[0028]3)浸水:浸水是成功誘導羊肚菌生殖生長的重要因素,利用給人輸液的原理,給羊肚菌原基提供水溫10°c — 22°C的清水,能有效防止子囊果敗育。翌年2月下旬,若天氣干燥,每隔2-3天向陽畦內噴霧狀水,按每平方米噴清水一升,誘發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培養13天后,菌核趨于成熟,即進行浸水;按每平方米掛兩個鹽水瓶,以每平方米每小時浸水量300-600毫升,使培養料及滲液水溫度保持在10°C~22°C;浸水是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關鍵,需5天,浸水后4-6 天,球狀菌絲的原基開始形成,3月中旬開始采收。
【權利要求】
1.一種羊肚菌培養料,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計,每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 ;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2^0.5厘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
2.采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羊肚菌培養料用于栽培羊肚菌的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其エ藝流程為:栽培場地選擇一栽培場地處理一栽培菌袋制備、滅菌、接種一菌袋培養一埋菌棒—畦床管理一子實體培育管理一采收;其中部分具體操作步驟為: 1)栽培場地的處理:搭建弓棚,棚跨度7米,中點高2.5米,在棚內地上挖寬3米,長5米,深20厘米的陽畦;將陽畦內土壌翻松,整平,撒ー層I厘米厚的草木灰,再撒ー層5厘米厚的中砂,然后往陽畦內灌水,水深沒過中砂I厘米保持7天,待用;上料并接種后重復灌水操作,保持水面和料面基本平,5天后停止灌水,待水位自然下降,畦面覆蓋ー層農膜保濕; 2)栽培囷袋制備、滅囷、接種 培養料配方:姆100千克干料中含有棉籽殼60%,麥麩10%,玉米芯10%,牡丹根10%,蘋果樹枝5%,葡萄糖1%,石膏2%,輕質碳酸鈣2%,以重量計;其中玉米芯、蘋果樹枝和牡丹根要粉碎成直徑0.2^0.5厘米的顆粒,存放一年后使用;葡萄糖,石膏和輕質碳酸鈣為エ業級;培養料按配方比例配制,用拌料機將料充分拌勻后,裝入厘米低壓聚乙烯菌袋,袋兩端加頸圈封ロ ;菌袋常壓滅菌后,超凈工作臺接入已培育好的菌種; 3)子實體培育管理 翌年2月下旬,若天氣干燥,每隔2-3天向陽畦內噴霧狀水,按每平方米噴清水一升,誘發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培養13天后,部分菌核開始成熟,即進行浸水;按每平方米掛兩個鹽水瓶,以 每平方米每小時浸水量300-600毫升,使培養料及滲液水溫度保持在100C~22°C ;浸水是羊肚菌子實體形成的關鍵,需5天,浸水后4-6天,球狀菌絲的原基開始形成,3月中旬開始采收。
【文檔編號】C05G3/00GK103583232SQ201310549990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王尚榮, 周天華, 郁章玉, 張遠浩, 王娟, 王善波, 孟欣慧, 劉高峰, 趙貴紅, 黃明霞, 田富忠 申請人:王尚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