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43718閱讀:472來源:國知局
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包括箱體,箱體內依次包括動力輸入軸、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差速器軸、轉向控制軸、差速器控制軸、動力輸出軸和位于動力輸出軸下部并分別與動力輸出軸兩端通過齒輪連接的兩動力輸出半軸,及設置在各軸上且相互嚙合的齒輪傳動機構及液壓控制系統;本實用新型幾乎沒有制動功率損失,轉向時更加容易,轉向半徑更小,更易于田間作業,且翻車幾率大大降低,且當車輛進行大半徑或原地轉向時,制動差速器齒輪即可實現,操作更加簡單方便;左右微調時無需用到摩擦片,大大減小摩擦片的損耗,進一步提高了變速箱的壽命以及可靠性。
【專利說明】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械領域,涉及一種單流履帶式聯合收獲機變速箱傳動系統,尤其是采用了差速器的履帶式收割機變速箱轉向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履帶式聯合收獲機的轉向機構主要采用單流單邊制動轉向原理,該轉向原理即采用分離中間離合器軸制動一側履帶來完成轉向,通過對離合器左右半軸上制動器的控制來完成各種半徑的轉向。
[0003]但是目前存在很大問題,當一側履帶制動時,其在轉向時對地面產生完全的滑動摩擦,對水田土壤破壞嚴重;其在轉向時,制動側的履帶會引起土壤的壅積,從而引起轉向困難,并導致燃油燃燒不充分,同時由于市場上對于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的需求,在同樣的底盤長寬比下,增加整機的重量,會使得轉向更加困難;田間作業需要對行進路線進行微調,傳統的單邊制動轉向系統采用點剎式轉向方式進行微調,這樣做對于內部摩擦片的損耗較為嚴重,壽命大大減少。轉向時內側履帶存在制動功率損失,外側需要發動機提供更多的功率,一旦載荷增加,單側履帶阻力增加,就會導致發動機熄火。
[0004]專利ZL03245493.9公開了一種行走轉向裝置,通過對左右離合器齒輪及并聯行星輪機構的制動來實現轉向和直行,該結構能夠實現原地轉向功能,但是在實際田間作業不能直接使用,因為其采用的是離合器軸來完成轉向和直行的切換,一旦左右半軸反向結合將會對離合器軸上的牙嵌齒輪造成嚴重破壞,并且其在原地轉向完成后還要停一下,對田間作業的流暢性不利。
[0005]專利ZL240640024088.7公開了一種雙流式轉向機構,轉向輸入動力和直行動力通過兩側行星輪匯合,能夠順暢完成轉向和直行的轉換,但是其為雙流結構,需要另加一個單獨的動力來完成轉向,現有的聯合收獲機的動力分配已經很緊張,沒有多余的動力分配給轉向機構,而且價格較為昂貴。
[0006]專利申請241324140240.4公開了一種單流類惰軸式原地轉向機構,其通過滑動雙聯齒輪來實現類似增加一個惰輪實現反向的效果,此種轉向方式對于齒輪的損害比較嚴重,并且由于是采用機械式滑動齒輪的方式,相當費力,增加了田間作業的強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
[0008]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依次包括動力輸入軸、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差速器軸、轉向控制軸、差速器控制軸、動力輸出軸和位于動力輸出軸下部并分別與動力輸出軸兩端通過齒輪連接的兩動力輸出半軸,及設置在各軸上且相互嚙合的齒輪傳動機構及液壓控制系統;
[0009]所述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包括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和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
[0010]所述動力輸入軸上設置有動力輸入齒輪,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上設置第一三聯齒輪和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其中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上自由滑動,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中部設置有第二三聯齒輪,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兩端各設有一個動力輸出齒輪,所述兩動力輸出齒輪與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花鍵鏈接;
[0011]所述差速器軸中部設有中央差速器齒輪,中央差速器齒輪空套在差速器軸上,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外側的差速器軸兩端各套有一錐齒輪,兩大牙嵌齒輪分別與兩錐齒輪花鍵鏈接,所述兩錐齒輪上還對稱空套有兩小牙嵌齒輪;
[0012]所述轉向控制軸上從外向內依次對稱設置有兩液壓離合器,兩制動齒輪,兩撥叉和彈簧擋圈,其中兩制動齒輪和兩撥叉空套在轉向控制軸上,所述兩撥叉分別控制兩小牙嵌齒輪,所述彈簧擋圈通過定位裝置固定在轉向控制軸的中間位置;
[0013]所述差速器控制軸上設置有液壓制動器和與差速器齒輪嚙合的輸出齒輪,其中輸出齒輪與軸花鍵鏈接;
[0014]所述動力輸出軸兩端各設有一個雙聯齒輪,其中兩雙聯齒輪空套在動力輸出軸上;所述動力輸出半軸上分別設置有一個輸出齒輪,其中輸出齒輪與動力輸出半軸分別花鍵鏈接;
[0015]所述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液壓制動器、多條液壓油路和液壓控制裝置,所述液壓制動器上所述液壓制動器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兩端的第一液壓制動器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一端的第二液壓制動器;所述液壓油路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兩端的多條第一液壓油路、第二液壓油路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上的第三液壓油路;所述液壓控制裝置設置在撥叉上。
[0016]上述技術方案,所述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動力輸入齒輪與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嚙合,所述第一三聯齒輪與第二三聯齒輪嚙合,兩動力輸出齒輪分別與兩大牙嵌齒輪嚙合,所述兩大牙嵌齒輪與兩小牙嵌齒輪牙嵌結合,所述小牙嵌齒輪分別與兩雙聯齒輪嚙合,所述兩雙聯齒輪與兩輸出齒輪相嚙合,兩制動齒輪分別與兩小牙嵌齒輪相嚙合,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與輸出齒輪嚙合。
[0017]上述技術方案,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包含有4根光軸,所述4根光軸十字形布置,每根軸上空套有一個錐齒輪,錐齒輪分別與左右錐齒輪套嚙合。
[0018]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液壓制動器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一油路、第一外端蓋、第一密封擋板、第一活塞、第一摩擦片、第一復位彈簧和制動齒輪,所述第一復位彈簧上部還設有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活塞設置有凹槽,所述制動齒輪的伸出部分離凹槽底部距離大于5mm,小于24mm ;所述第二液壓制動器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三油路、第二外端蓋、第二密封擋板、第二活塞、第二復位彈簧,所述第二復位彈簧上設有第二摩擦片。
[0019]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兩撥叉上外側均設有第三活塞和密封擋板,所述兩撥叉之間設有第三復位彈簧,所述第三復位彈簧中部還設有彈簧擋圈,所述彈簧擋圈與撥叉之間間隙大于10_。
[0020]上述技術方案,液壓油通過第一液壓油路、第二液壓油路和第三液壓油路將液壓油的壓力施加在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第三活塞上,并且控制撥叉的油路出口開口大于控制第一液壓制動器油路出口,所述第一液壓油路、第二液壓油路和第三液壓油路入口處均設置有換向閥。[002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積極的效果:
[002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單邊制動轉向機構相比有益的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差速器式轉向機構,當需要轉向時,通過撥叉撥動小牙嵌齒輪,使之與大牙嵌齒輪脫離,從而中斷動力輸入,由于差速器齒輪的存在,將差速器齒輪制動,一側的錐齒輪帶動另一側錐齒輪等速反向轉動,當差速器齒輪沒有完全剎住時,將完成不等速反向轉動,當處于高速工作檔時,可以不制動差速器齒輪,使其任意轉動,此時若制動一側的履帶,另一側履帶將不會增速,此種轉向方式的優點在于差速器工作時制動一側履帶,發動機輸入功率全部轉入另一側履帶,幾乎沒有制動功率損失,轉向時更加容易,轉向半徑更小,更易于田間作業,并且由于考慮到車輛高速行進時差速轉向會導致翻車的危險,所以在差速器軸上設置一根軸專門控制其運動,當差速器齒輪處于不受控狀態時,將不實現差速器功能,當制動差速器齒輪時才會實現功能;本實用新型與傳統差速器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差速器動力經由行星錐齒輪傳遞到兩側的錐齒輪半軸上,屬于隨動式轉向,無法控制差速器直行或是轉向,當兩側履帶所受阻力不一致時,車輛就會自行換向,田間作業要求車輛具有良好的直線行駛性能,傳統的差速器結構無法實現。
[0023]本實用新型中在換擋軸上設置了動力分流的一對三聯齒輪,兩側履帶將各有單獨的功率流驅動,這樣,當差速器齒輪不工作時,兩側履帶將處于等速狀態,保證了車輛的直行,當需要大半徑或是原地轉向時,制動差速器齒輪即可實現。田間作業時左右方向上面的微調特別頻繁,傳統的單邊制動轉向系統采用點剎式轉向方式進行微調,這樣做對于內部摩擦片的損耗較為嚴重,壽命大大減少,本實用新型在進行左右微調時只需要向撥叉控制油路注入液壓油,脫開一側的動力輸入,依靠地面對履帶的阻力來完成左右轉向微調,無需用到摩擦片,大大減小摩擦片的損耗,進一步提高了變速箱的壽命以及可靠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縱向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本實用新型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0028]圖中1、動力輸入齒輪;2、動力輸入軸;3、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4、換擋軸;41、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5、第一三聯齒輪;6、第二三聯齒輪;7、輸出齒輪;8、大牙嵌齒輪;9、小牙嵌齒輪;10、差速器軸;11、錐齒輪套;12、雙聯齒輪;13、動力輸出軸;14、輸出齒輪;15、動力輸出半軸;16、彈簧擋圈;17、轉向控制軸;18、第一摩擦片;19、第一復位彈簧;20、第一外端蓋;21、第一密封擋板;22、第一活塞;23、制動齒輪;24、第三活塞;25、撥叉;26、第二外端蓋;27、第二活塞;28、第二復位彈簧;29、第二摩擦片;30、差速器齒輪;31、差速器控制軸;32、輸出齒輪;33、第一液壓油路;34、第二液壓油路;35、第三液壓油路;36、第三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實施例1)[0030]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包括箱體,箱體內依次包括動力輸入軸2、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差速器軸10、轉向控制軸17、差速器控制軸31、動力輸出軸13和位于動力輸出軸13下部并分別與動力輸出軸13兩端通過齒輪連接的兩動力輸出半軸15,及設置在各軸上且相互嚙合的齒輪傳動機構及液壓控制系統。
[0031]所述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包括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和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
[0032]所述動力輸入軸2上設置有動力輸入齒輪I,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上設置第一三聯齒輪5和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其中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上自由滑動,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中部設置有第二三聯齒輪6,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兩端各設有一個動力輸出齒輪7,所述兩動力輸出齒輪7與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花鍵鏈接。
[0033]所述差速器軸10中部設有中央差速器齒輪30,中央差速器齒輪30空套在差速器軸10上,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外側的差速器軸10兩端各套有一錐齒輪,兩大牙嵌齒輪8分別與兩錐齒輪花鍵鏈接,所述兩錐齒輪上還對稱空套有兩小牙嵌齒輪9。
[0034]所述轉向控制軸17上從外向內依次對稱設置有兩液壓離合器18,兩制動齒輪23,兩撥叉25和彈簧擋圈16,其中兩制動齒輪23和兩撥叉25空套在轉向控制軸17上,所述兩撥叉25分別控制兩小牙嵌齒輪9,所述彈簧擋圈16通過定位裝置固定在轉向控制軸17的中間位置。
[0035]所述差速器控制軸31上設置有液壓制動器26和與差速器齒輪30嚙合的輸出齒輪32,其中輸出齒輪32與軸31花鍵鏈接。
[0036]所述動力輸出軸13兩端各設有一個雙聯齒輪12,其中兩雙聯齒輪12空套在動力輸出軸13上;所述動力輸出半軸15上分別設置有一個輸出齒輪14,其中輸出齒輪14與動力輸出半軸15分別花鍵鏈接。
[0037]所述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液壓制動器、多條液壓油路和液壓控制裝置,所述液壓制動器上所述液壓制動器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17兩端的第一液壓制動器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31 —端的第二液壓制動器;所述液壓油路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17兩端的多條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31上的第三液壓油路35 ;所述液壓控制裝置設置在撥叉25上。
[0038]所述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動力輸入齒輪I與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嚙合,所述第一三聯齒輪5與第二三聯齒輪6嚙合,兩動力輸出齒輪7分別與兩大牙嵌齒輪8嚙合,所述兩大牙嵌齒輪8與兩小牙嵌齒輪9牙嵌結合,所述小牙嵌齒輪9分別與兩雙聯齒輪12嚙合,所述兩雙聯齒輪12與兩輸出齒輪14相嚙合,兩制動齒輪23分別與兩小牙嵌齒輪9相嚙合,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與輸出齒輪32嚙合。
[0039]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包含有4根光軸,所述4根光軸十字形布置,每根軸上空套有一個錐齒輪,錐齒輪分別與左右錐齒輪套11嚙合。
[0040]所述第一液壓制動器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一油路33、第一外端蓋20、第一密封擋板21、第一活塞22、第一摩擦片18、第一復位彈簧19和制動齒輪23,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9上部還設有第一摩擦片18 ;所述第一活塞22設置有凹槽,所述制動齒輪23的伸出部分離凹槽底部距離大于5mm,小于24mm ;所述第二液壓制動器26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三油路35、第二外端蓋26、第二密封擋板、第二活塞27、第二復位彈簧28,所述第二復位彈簧28上設有第二摩擦片29。
[0041]所述兩撥叉25上外側均設有第三活塞24和密封擋板,所述兩撥叉25之間設有第三復位彈簧36,所述第三復位彈簧36中部還設有彈簧擋圈16,所述彈簧擋圈16與撥叉25之間間隙大于10mm。
[0042]液壓油通過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第三液壓油路35將液壓油的壓力施加在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7和第三活塞24上,并且控制撥叉25的油路出口開口大于控制第一液壓制動器20油路出口,所述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第三液壓油路35入口處均設置有換向閥。
[004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當履帶聯合收獲機直行時,動力經由動力輸入齒輪I傳遞到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帶動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旋轉,第一三聯齒輪一 5隨之旋轉,動力經由第一三聯齒輪5傳遞到第二三聯齒輪6上,第二三聯齒輪6帶動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旋轉,從而帶動兩輸出齒輪7轉動,輸出齒輪7帶動錐齒輪套11上兩大牙嵌齒輪8旋轉,兩大牙嵌齒輪8分別與兩小牙嵌齒輪9牙嵌接合,從而帶動兩小牙嵌齒輪9旋轉,兩小牙嵌齒輪9分別與兩雙聯齒輪12嚙合,從而帶動兩雙聯齒輪12旋轉,兩雙聯齒輪12再帶動兩輸出齒輪14旋轉,兩輸出齒輪14分別使得兩動力輸出半軸15等速旋轉,從而使得車輛直行;
[0044]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制動時,同時打開控制左右側轉向控制軸17的換向閥,液壓油先通過第二液壓油路34注入,因此,液壓油將先推動兩第三活塞24,使得撥叉兩25向中間移動,從而使得兩小牙嵌齒輪9脫離兩大牙嵌齒輪8,從而切斷了 HST輸出的動力,隨后,液壓油還經過第一液壓油路33推動第一活塞22壓緊第一摩擦片18,使得兩制動齒輪23制動,因為兩制動齒輪23分別與兩小牙嵌齒輪9嚙合,所以兩小牙嵌齒輪9也被制動,因為兩小牙嵌齒輪9分別與兩雙聯齒輪12嚙合,兩雙聯齒輪12與兩輸出齒輪14嚙合,兩輸出齒輪14與兩動力輸出半軸15花鍵鏈接,因此左右作用輸出半軸15被制動,從而完成制動過程。
[0045]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小半徑大轉向時,先打開控制左側轉向控制軸上部的第二液壓油路34的換向閥,液壓油通過第二液壓油路34注入,因此左側撥叉25會先向右移動,從而帶動左側小牙嵌齒輪9向右移動,脫離左側大牙嵌齒輪8,從而切斷了左側履帶的動力輸入,隨后,液壓油通過左側第一液壓油路33傳遞到左側第一活塞22上,從而推動左側第一摩擦片18使得左側制動齒輪23被制動,由于左側齒輪23與左側小牙嵌齒輪9嚙合,因此左側小牙嵌齒輪9也被制動,從而左側履帶被制動,從而車輛完成大半徑左轉向。
[0046]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大半徑右轉向時,先打開控制右側轉向控制軸上的第二液壓油回路34的換向閥,液壓油通過右側第二液壓油回路34注入,因此撥叉右側25會先向左移動,從而帶動右側小牙嵌齒輪9向左移動,脫離右側大牙嵌齒輪8,從而切斷了右側履帶的動力輸入,隨后,液壓油通過油路右側第一液壓油回路33傳遞到右側第一活塞22上,從而推動右側第一摩擦片18使得右側制動齒輪23被制動,由于右側制動齒輪23與右側小牙嵌齒輪9嚙合,因此右側小牙嵌齒輪9也被制動,從而右側履帶被制動,從而車輛完成大半徑右轉向。
[0047]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小半徑左轉向或是原地轉向時,打開控制左側轉向控制軸上第二液壓油路34的換向閥,液壓油通過左側第二液壓油路34注入,因此左側撥叉25會先向右移動,從而帶動左側小牙嵌齒輪9向右移動,脫離左側大牙嵌齒輪8,從而切斷了左側履帶的動力輸入,隨后制動差速器控制軸31,因為輸出齒輪32與差速器控制軸31花鍵鏈接,因此輸出齒輪31被制動,又因為輸出齒輪32與差速器齒輪30嚙合,因此差速器齒輪30被制動,因此差速器也被制動,并且左側的動力被切斷,因此右側的錐齒輪套11會帶動左側的錐齒輪套11反向旋轉,從而實現大半徑左轉向或是原地轉向的功能。
[0048]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小半徑右轉向或是原地轉向時,打開控制右側轉向控制軸上第二液壓油路34的換向閥,液壓油通過右側第二液壓油路34注入,因此撥叉右側25會先向左移動,從而帶動右側小牙嵌齒輪9向左移動,脫離右側大牙嵌齒輪8,從而切斷了右側履帶的動力輸入,隨后制動差速器控制軸31,因為輸出齒輪32與差速器控制軸31花鍵鏈接,因此輸出齒輪31被制動,又因為輸出齒輪32與差速器齒輪30嚙合,因此差速器齒輪30被制動,因此差速器也被制動,并且左側的動力被切斷,因此左側的錐齒輪套11會帶動右側的錐齒輪套11反向旋轉,從而實現小半徑右轉向或是原地轉向的功能。
[0049]當履帶聯合收獲機需要直行時左右向微調時。只需要分別向左右側的第二液壓油路34中施加壓力,使得左右側撥叉25向右或是向左移動,使得左右兩小牙嵌齒輪9分別與左右兩大牙嵌齒輪8脫開,切斷一邊的動力,即可實現微調,無需損耗摩擦片。
[0050]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包括箱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內依次包括動力輸入軸(2)、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差速器軸(10)、轉向控制軸(17)、差速器控制軸(31)、動力輸出軸(13)和位于動力輸出軸(13)下部并分別與動力輸出軸(13)兩端通過齒輪連接的兩動力輸出半軸(15),及設置在各軸上且相互嚙合的齒輪傳動機構及液壓控制系統; 所述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包括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和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 所述動力輸入軸(2)上設置有動力輸入齒輪(1),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上設置第一三聯齒輪(5)和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其中第一三聯齒輪(5)可在第一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1)上自由滑動,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中部設置有第二三聯齒輪(6),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兩端各設有一個動力輸出齒輪(7),所述兩動力輸出齒輪(7)與第二三檔變速裝置換擋軸(42)花鍵鏈接; 所述差速器軸(10)中部設有中央差速器齒輪(30),中央差速器齒輪(30)空套在差速器軸(10)上,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外側的差速器軸(10)兩端各套有一錐齒輪,兩大牙嵌齒輪(8)分別與兩錐齒輪花鍵鏈接,所述兩錐齒輪上還對稱空套有兩小牙嵌齒輪(9); 所述轉向控制軸(17)上從外向內依次對稱設置有兩液壓制動器(18),兩制動齒輪(23),兩撥叉(25)和彈簧擋圈(16),其中兩制動齒輪(23)和兩撥叉(25)空套在轉向控制軸(17)上,所述兩撥叉(25)分別控制兩小牙嵌齒輪(9),所述彈簧擋圈(16)通過定位裝置固定在轉向控制軸(17)的中間位置; 所述差速器控制軸(31)上設置有液壓制動器(26)和與差速器齒輪(30)嚙合的輸出齒輪(32),其中輸出齒輪(32)與軸(31)花`鍵鏈接; 所述動力輸出軸(13)兩端各設有一個雙聯齒輪(12),其中兩雙聯齒輪(12)空套在動力輸出軸(13)上;所述動力輸出半軸(15)上分別設置有一個輸出齒輪(14),其中輸出齒輪(14)與動力輸出半軸(15)分別花鍵鏈接; 所述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液壓制動器、多條液壓油路和液壓控制裝置,所述液壓制動器上所述液壓制動器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17)兩端的第一液壓制動器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31)—端的第二液壓制動器;所述液壓油路包括位于轉向控制軸(17)兩端的多條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位于差速器控制軸(31)上的第三液壓油路(35);所述液壓控制裝置設置在撥叉(25 )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傳動機構中所述動力輸入齒輪(I)與三檔變速裝置輸入齒輪(3)嚙合,所述第一三聯齒輪(5)與第二三聯齒輪(6)嚙合,兩動力輸出齒輪(7)分別與兩大牙嵌齒輪(8)嚙合,所述兩大牙嵌齒輪(8)與兩小牙嵌齒輪(9)牙嵌結合,所述小牙嵌齒輪(9)分別與兩雙聯齒輪(12)嚙合,所述兩雙聯齒輪(12)與兩輸出齒輪(14)相嚙合,兩制動齒輪(23)分別與兩小牙嵌齒輪(9)相嚙合,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與輸出齒輪(32)嚙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差速器齒輪(30)包含有4根光軸,所述4根光軸十字形布置,每根軸上空套有一個錐齒輪,錐齒輪分別與左右錐齒輪套(11)嚙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壓制動器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一油路(33)、第一外端蓋(20)、第一密封擋板(21)、第一活塞(22)、第一摩擦片(18)、第一復位彈簧(19)和制動齒輪(23),所述第一復位彈簧(19)上部還設有第一摩擦片(18);所述第一活塞(22)設置有凹槽,所述制動齒輪(23)的伸出部分離凹槽底部距離大于5mm,小于24mm ;所述第二液壓制動器(26)由外向內依次設有第三油路(35)、第二外端蓋(26)、第二密封擋板、第二活塞(27)、第二復位彈簧(28),所述第二復位彈簧(28 )上設有第二摩擦片(29 )。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撥叉(25)上外側均設有第三活塞(24)和密封擋板,所述兩撥叉(25)之間設有第三復位彈簧(36),所述第三復位彈簧(36)中部還設有彈簧擋圈(16),所述彈簧擋圈(16)與撥叉(25)之間間隙大于10m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差速器式履帶聯合收割機變速箱,其特征在于:液壓油通過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第三液壓油路(35)將液壓油的壓力施加在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7)和第三活塞(24)上,并且控制撥叉(25)的油路出口開口大于控制第一液壓制動器(20)油路出口,所述第一液壓油路(33)、第二液壓油路(34)和第三液壓油路(35 )入口處均設置有換向閥。
【文檔編號】A01D69/06GK203661633SQ201320867719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7日
【發明者】李耀明, 姜曉春, 徐立章, 唐忠 申請人:江蘇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襄樊市| 扶沟县| 浦城县| 时尚| 泰安市| 滦平县| 越西县| 保康县| 嘉鱼县| 沐川县| 阿瓦提县| 通江县| 芮城县| 庄河市| 睢宁县| 周宁县| 三台县| 天等县| 格尔木市| 观塘区| 南漳县| 周宁县| 任丘市| 茂名市| 嘉祥县| 甘肃省| 泽普县| 威宁| 濉溪县| 常山县| 屏东县| 莎车县| 漠河县| 呼和浩特市| 砚山县| 南江县| 西丰县| 栾城县| 铜山县| 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