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插水稻栽培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本發明方法應用“促前、控中、穩后”的氮肥施用方法,減少了分蘗肥的使用量,將分蘗肥控制在總施氮量的5%左右,一方面滿足機插秧苗前期分蘗早發,較早形成高產群體,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中期群體數量,促進了有效分蘗成穗,最大葉面積指數在7.5-8.0,后期有效葉面積下降緩慢,有效的防止群體早衰,優化了水稻的產量結構。與現有的機插秧相比,本技術將秧齡控制在18d左右,苗高13-18cm,3.2-4.0葉齡;秧齡延長的不超過25d,葉齡不超過4.2葉。相比而言,本技術應用后,秧苗整齊,植株個體間差異小,既不徒長也不落黃,長勢旺盛。
【專利說明】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機插水稻栽培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水稻毯狀秧苗機插技術存在播種量大、秧苗素質差、秧齡彈性小、大田中秧苗緩苗期較長,不同階段分蘗不均衡等現象,直接影響了后期水稻成穗的均衡性。由于毯狀秧苗栽插密度較大,多年來在機插秧肥料運籌方面,一直以來存在著多次施用分蘗肥以及分蘗肥過多的情況,例如:中國農業信息網刊載的《如何施好水稻“三肥”》文章里,提到分蘗肥的用量占追肥總量的50-60%,一般在水稻栽后7-10天施用,每畝施用尿素5-7公斤。又如,《云南農業》1996年第05期,李萬智所著“如何促進水稻有效分蘗”一文里,也提到了水稻分蘗肥的用量,在考慮了底肥、基肥數量和禾苗長勢等,一般一次畝施尿素5千克。中國化肥網刊載的《機插早稻施肥有講究》一章里,同樣有“分蘗肥分兩次施用有利于促進分蘗早發、穩發。機插后6-7天施一次,用量占分蘗肥的40%,可結合化學除草每畝施尿素5公斤左右,栽后15天施余下的分蘗肥”的記載。由上可知,公知的機插水稻分蘗肥用量在每畝施用尿素5-7公斤是確定無疑的。
[0003]由于上述施肥方法大量施用分蘗肥,直接導致了水稻生育中后期群體過大,早衰現象嚴重,加重了病蟲害的發生機率,影響了水稻產量的提高,同時過量施肥也加重了農田環境及水質污染。
【發明內容】
[0004]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以解決現有施肥方法使用分蘗肥過`量,污染農田的問題。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6](I)培育營養土:
[0007]在2月上旬選擇菜園土、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稻田的表層土進行培肥,均勻施腐熟人畜糞2000kg/667m2,以及氮、磷、鉀復合肥40kg~50kg/667m2,均勻撒施后,施用旋耕機連續作業2~3遍;土壤熟化20-30天左右,取15cm左右的表層土壤進行堆制,土堆含水量保持在10%~15%的范圍內,細土粒徑在5mm以下;過篩后,按每667m2大田18-20張軟盤,每張所述軟盤備合格床土 4.0~4.5kg ;雙膜育秧機插育秧床土每667m2大田預備合格床土100kg,每IOOkg所述床土中要分別加45%的三元復合肥225~300g,繼續堆制并用農膜覆蓋,集中堆悶,促使肥土充分熟化,苗床營養土要按標準厚度鋪土覆土,確保2.5cm左右厚度;
[0008](2)構建合理的群體起點:
[0009]選秧齡15-20天、葉齡3.2葉的水稻小苗進行機插作業,機插合理群體起點基本苗為5萬/667m2左右,機插高產栽培適宜行距為30cm,株距為13cm,每667m2栽插叢數1.7萬叢左右,每叢栽插基本2-3本;
[0010](3)平衡施用氮肥:
[0011]中秈水稻機插本田總施純氮在14~16kg/667m2左右,其中,基肥占總施氮量的45 %~55 %,在機插前撒施耖口肥,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 %,栽后7d左右追施分蘗肥,其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 %,穗肥占35 %~45 %,要求氮、磷、鉀平衡,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
[0012](4)強化大田栽后管理:
[0013]機插前要沉淀泥漿,薄水栽插;立苗后,保持淺水層,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分蘗;當田間群體莖蘗達預期穗數的80%時,提前烤田,將高峰苗控制在預計穗數的1.4倍左右,成穗率提高到70%左右;減數分蘗期至抽穗期實行間歇灌溉;抽穗以后采用濕潤灌溉,收割前7-10天斷水,防止水稻因斷水過早而早衰。
[0014]發明原理:本發明方法應用“促前、控中、穩后”的氮肥施用方法,減少了分蘗肥的使用量,將分蘗肥控制在總施氮量的5 %左右,一方面滿足機插秧苗前期分蘗早發,較早形成高產群體,另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中期群體數量,促進了有效分蘗成穗,最大葉面積指數在7.5-8.0,后期有效葉面積下降緩慢,有效的防止群體早衰,優化了水稻的產量結構。
[0015]有益效果:本技術主要針對機插秧的分蘗肥運籌不合理的情況的問題,通過減少分蘗肥的比例,合理的控制機插秧水稻的群體,解決機插秧水稻生產中的群體與個體矛盾,生育前后期的矛盾,大面積提高機插秧水稻產量,在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進程的同時減少了農田污染。
【具體實施方式】
`[0016]1、培育適齡壯秧
[0017](I)培育營養土準備育秧。
[0018]在2月上旬選擇菜園土、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稻田的表層土(0-20cm)進行培肥,均勻施腐熟人畜糞2000kg/667m2,以及氮、磷、鉀復合肥40kg~50kg/hm2,均勻撒施后,施用旋耕機連續作業2~3遍;土壤熟化過程應該在20-30天左右,取15cm左右的表層土壤進行堆制,土堆含水量保持在10%~15%的范圍,細土粒徑應該在5_以下。過篩后,按軟盤育秧機插育秧床土按每667m2大田18-20張軟盤、每張軟盤備合格床土 4.0~4.5kg ;雙膜育秧機插育秧床土每667m2大田預備合格床土 100kg。每IOOkg床土中要分別加45%的三元復合肥225~300g,繼續堆制并用農膜覆蓋,集中堆悶,促使肥土充分熟化。苗床營養土要按標準厚度鋪土覆土,確保2.5cm左右厚度。
[0019]安徽江淮小麥茬一般掌握在5月20日前后播種,6月5-10日移栽,不宜遲于6月15日,保證秧苗齡為15-20d。秧齡在三葉一心初期移栽,軟盤或雙膜育秧的落谷密度:18-20d秧齡的以每盤3900粒(24000粒/m2)為宜,21_23d秧齡的以每盤2900粒(18000粒/m2)為宜;相應的每cm2成苗數為1.47-1.81時,可以滿足機插雜交中秈水稻高產的要求。
[0020](2)構建合理的群體起點
[0021]小苗(秧齡18d,葉齡3.2葉)機插合理群體起點基本苗為5萬/667m2左右。安徽江淮雜交中秈水稻機插秧高產栽培適宜行距為30cm、株距為13cm,每667m2栽插叢數1.7萬叢左右,每叢栽插基本2-3本。[0022](3)平衡施用氮肥
[0023]中秈水稻機插本田總施純氮應掌握在14~16kg/667m2左右,其中,基肥占總施氮量的45%~55%,在機插前撒施耖口肥,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栽后7d左右追施分蘗肥,其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穗肥占35%~45% (在穗肥中拔節壯桿肥占50%,強花壯籽肥占50% )。另外,機插高產栽培與常規手栽水稻類似,要求氮、磷、鉀平衡,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
[0024](4)強化大田栽后管理
[0025]機插前要沉淀泥漿,薄水栽插;立苗后,保持淺水層,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分蘗;當田間群體莖蘗達預期穗數的80%時,提前烤田,將高峰苗控制在預計穗數的1.4倍左右,成穗率提高到70%左右。減數分蘗期至抽穗期實行間歇灌溉。抽穗以后采用濕潤灌溉,收割前7-10d斷水,防止斷水過早而早衰。
[0026]機插秧秧苗素質
[0027]與現有的機插秧相比,本技術將秧齡控制在18d左右,苗高13_18cm,3.2-4.0葉齡;秧齡延長的不超過25d,葉齡不超過4.2葉。相比而言,本方法應用后,秧苗整齊,植株個體間差異小,既不徒長也不落黃,長勢旺盛。葉片挺立有彈性,葉鞘較短,3葉葉鞘與葉片長度比≥1.0 ;中枕距均勻,苗基粗3.0mm以上,苗基部粗扁。百株莖葉干重2.75g以上。每cm2成苗數1.2-2.0株,單株發根12-16條,根系短白粗壯,彎曲而有彈性;盤根成片,根系盤結力≥3.5kg。
[0028]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衡施肥的機插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培育營養土: 在2月上旬選擇菜園土、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稻田的表層土進行培肥,均勻施腐熟人畜糞2000kg/667m2,以及氮、磷、鉀復合肥40kg~50kg/667m2,均勻撒施后,施用旋耕機連續作業2~3遍;土壤熟化20-30天左右,取15cm左右的表層土壤進行堆制,土堆含水量保持在10%~15%的范圍內,細土粒徑在5mm以下;過篩后,按每667m2大田18-20張軟盤,每張所述軟盤備合格床土 4.0~4.5kg ;雙膜育秧機插育秧床土每667m2大田預備合格床土 100kg,每IOOkg所述床土中要分別加45%的三元復合肥225~300g,繼續堆制并用農膜覆蓋,集中堆悶,促使肥土充分熟化,苗床營養土要按標準厚度鋪土覆土,確保2.5cm左右厚度; (2)構建合理的群體起點: 選秩齡15-20天、葉齡3.2葉的水稻小苗進行機插作業,機插合理群體起點基本苗為5萬/667m2左右,機插高產栽培適宜行距為30cm,株距為13cm,每667m2栽插叢數1.7萬叢左右,每叢栽插基本2-3本; (3)平衡施用氮肥: 中秈水稻機插本田總施純氮在14~16kg/667m2左右,其中,基肥占總施氮量的45%~.55 %,在機插前撒施耖口肥,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 %,栽后7d左右追施分蘗肥,其用量占總施氮量的5 %,穗肥占35 %~45 %,要求氮、磷、鉀平衡,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 (4)強化大田栽后管理: 機插前要沉淀泥漿,薄水栽插;立苗后,保持淺水層,以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分蘗;當田間群體莖蘗達預期穗數的80%時,提前烤田,將高峰苗控制在預計穗數的1.4倍左右,成穗率提高到 70 %左右;減數分蘗期至抽穗期實行間歇灌溉;抽穗以后采用濕潤灌溉,收割前7-10天斷水,防止水稻因斷水過早而早衰。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858721SQ201410111796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9日
【發明者】吳文革, 楊劍波, 陳剛, 許有尊, 王斌, 周永進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