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含有二鹵代吡唑酰胺與吡蚜酮的殺蟲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44490閱讀:347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農藥殺蟲組合物及其應用領域,具體地說是以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為有效成分復配的二元復合物,主要應用于農作物上害蟲的防治。
背景技術
:二鹵代吡唑酰胺:屬于3-鹵代乙氧基吡唑酰胺類化合物,能高效激活昆蟲細胞內的魚尼丁受體,與之結合,導致該受體通道非正常長時間開放,從而過度釋放細胞內的鈣離子,導致昆蟲肌肉麻痹,最后癱瘓死亡。二鹵代吡唑酰胺對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小菜蛾、棉鈴蟲、菜青蟲,夜蛾類等鱗翅目害蟲防治效果顯著。其結構如通式I所示:式中:R1選自CH3,Cl或Br;R2選自Cl或Br或CN;R3選自H,CH3,CH2CH3,烯丙基,CH(CH3)2,或CH2CH2CH3。吡蚜酮:屬于吡啶雜環類殺蟲劑,具有觸殺和內吸作用,害蟲接觸到該藥劑立即產生口針阻塞效應而停止取食,并最終饑餓致死,此過程不可逆轉。對刺吸式口器害蟲如稻飛虱、蚜蟲等有特效,該藥劑高效、低毒,但使用單劑時,害蟲易產生抗藥性。農業害蟲的抗藥性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一直是農業科技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課題。隨著害蟲化學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續、農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學使用農藥等因素,導致害蟲抗性日益嚴重,產生抗性的害蟲種類不斷增多。同時,高強度的使用農藥,導致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污染環境和農民用藥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殘留、不同作用機理,同時又有協同增效作用的復配制劑,不僅有助于延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而且還可以延長農藥品種的使用壽命,降低使用劑量,節約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本發明人對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的復配配方篩選進行了深入研究,令人意外地發現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進行復配,在一定的復配比例范圍內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對農作物上的多種害蟲均有著優秀的防治效果,經進一步研究,完成了本發明。目前尚未發現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在一起在農業上防治害蟲的報道。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有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的殺蟲組合物,該殺蟲組合物具有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擴大了殺蟲譜,主要應用于農作物上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小菜蛾、菜青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豆莢螟、卷葉蛾、棉鈴蟲、白粉虱、煙粉虱、介殼蟲、稻飛虱、蚜蟲、茶小綠葉蟬等害蟲的防治。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該殺蟲組合物,在使用中可以減少用藥量、降低了農藥在農作物上的殘留量、延緩了害蟲抗藥性的產生,還能使其對各種害蟲的防治效果較之單劑單獨使用相比明顯提高,省力、省錢,減輕農民負擔。本發明殺蟲組合物的技術特征在于:以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為有效成分,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的重量比為5:1~1:10,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重量總和在殺蟲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為0.1%~85%,其余為農藥中允許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輔助成分。所述的輔助成分為溶劑、乳化劑、潤濕劑、分散劑、穩定劑、防凍劑、增稠劑、粘結劑、崩解劑、消泡劑、滲透劑、高分子囊壁材料、pH調節劑、增效劑和填料等,都是農藥制劑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要求通過試驗確定。本發明殺蟲組合物可以制備成適合農業上使用的多種應用劑型,比較好的劑型有微囊懸浮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顆粒劑和超低容量液劑。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各種應用劑型的生產工藝均屬現有已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1、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具有協同增效作用,較之單劑單獨使用明顯提高了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同時擴大了殺蟲譜,解決了單劑單獨使用時對某些害蟲防治效果差的缺陷。2、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兩種有效成分復配,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延緩了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增加了農藥的使用壽命。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實質,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作進一步說明,但不能視為對本發明的限制,以下所述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對于不偏離本發明精神和原則所做的修改、替換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實施例一: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3%、吡蚜酮7%、N,N-二甲基甲酰胺20%、N-甲基吡咯烷酮10%、十二烷基硫酸鈉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氮酮2%,油酸甲酯補足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劑攪拌溶解后,再加入其它助劑,充分攪拌混合均勻,即可制得1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超低容量液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棉花棉鈴蟲:1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超低容量液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7.91%、92.83%;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4.67%、78.31%;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1.68%、23.05%。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棉花棉鈴蟲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棉花產生藥害。實施例二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5%、吡蚜酮15%、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20%、環己酮2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木質素磺酸鈉3%、氫氧化鈉2%,去離子水補足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劑混合,使溶解成均勻油相,在剪切條件下,將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劑、分散劑、pH調節劑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離子水補足,兩種材料在油水界面發生反應,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微囊懸浮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飛虱:2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微囊懸浮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2.34%、87.61%;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7.16%、26.93%;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3.17%、75.26%。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三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6%、吡蚜酮18%、十二烷基磺酸鈉10%、木質素磺酸鈉5%、聚乙二醇3%、阿拉伯膠1%、聚醚乳液0.1%,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濕潤劑、分散劑、防凍劑、增稠劑和消泡劑經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機中砂磨,在水系介質中形成的高分散、穩定的懸浮體系,即可制得24%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懸浮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甘藍小菜蛾:24%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懸浮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1.35%、87.97%;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77.89%、68.65%;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5.89%、27.31%。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甘藍小菜蛾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甘藍產生藥害。實施例四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15%、吡蚜酮20%、環己酮2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木質素磺酸鈉5%、季戊四醇1%、丙三醇1%,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溶劑、乳化劑、分散劑和穩定劑混合形成油相,防凍劑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機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繼續剪切約30分鐘,制得35%的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水乳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番茄白粉虱:35%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水乳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5.72%、91.83%;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6.13%、28.07%;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5.37%、76.42%。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番茄白粉虱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番茄產生藥害。實施例五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15%、吡蚜酮25%、DMF5%、環己酮15%、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焦性沒食子酸2%、有機硅1%、氮酮2%,去離子水補足100%。將有效成分用溶劑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劑、穩定劑、滲透劑、增效劑混合均勻,最后加入去離子水,充分攪拌后,即可制得4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微乳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豆角豆莢螟:4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微乳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0.23%、84.17%;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79.81%、70.49%;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1.87%、23.35%。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豆角豆莢螟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豆角產生藥害。實施例六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20%、吡蚜酮50%、十二烷基硫酸鈉5%、聚羧酸鹽10%、硫酸銨2%,高嶺土補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濕潤劑、分散劑、崩解劑和填料混合均勻,用超微氣流粉碎機粉碎,經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機中進行造粒、干燥、篩分,即可制得7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蘋果蚜蟲:7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4.63%、91.27%;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4.63%、26.92%;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4.37%、78.61%。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蘋果蚜蟲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蘋果產生藥害。實施例七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25%、吡蚜酮55%、丁基萘磺酸鹽10%、木質素磺酸鈉5%,高嶺土補足100%。將上述將有效成分、濕潤劑、分散劑和填料混合,機械粉碎后再經氣流粉碎,混合均勻,即可制得8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可濕性粉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茶樹茶小綠葉禪:8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8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97.38%、94.31%;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40.14%、32.47%;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6.55%、79.97%。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茶樹茶小綠葉禪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茶樹產生藥害。實施例八以下物質均為重量百分比:二鹵代吡唑酰胺0.2%、吡蚜酮0.8%、十二烷基硫酸鈉12%、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15%、羧甲基纖維素20%,高嶺土補足至100%。將上述有效成分、濕潤劑、分散劑、粘結劑和填料經混合加水進行捏合,使用捏出造粒機捏出并成形,之后將顆粒用流化床干燥、篩分,即可制得1%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顆粒劑。該實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1%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可顆粒劑按80ga.i./ha撒施,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88.91%、84.53%;10%二鹵代吡唑酰胺懸浮劑按4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79.19%、72.82%;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按120ga.i./ha加水稀釋噴霧,藥后7d、14d的防效分別為37.36%、29.78%。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后增效作用顯著,持效期長,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效明顯好于單劑,同時,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現復配藥劑對水稻產生藥害。實施例九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對水稻稻飛虱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供試蟲:室內累代飼養健康的稻飛虱3齡若蟲。供試藥劑:96%二鹵代吡唑酰胺原藥和98%吡蚜酮原藥。試驗方法:采用稻莖浸漬法進行測定,具體如下。首先選取2葉1心稻苗15株,在供試藥液中浸漬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濕脫脂棉包住根部保濕,外包保鮮膜,置于玻璃試管(200×30mm)中,每濃度4次重復。然后用毛筆接入用乙醚輕度麻醉的稻飛虱3齡若蟲,每管20頭,管口用白紗布扎緊,置于室內觀察。處理后72h調查試蟲死亡情況(以針輕刺試蟲無自主反應為判斷試蟲死亡的標準),記錄死蟲數和總蟲數。用DP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LC50,并根據孫云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CTC值)。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LC50/供試藥劑LC50)×100。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1、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對水稻稻飛虱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結果藥劑名稱及配比(重量比)LC50(mg/L)ATITTICTC二鹵代吡唑酰胺37.86100.00--吡蚜酮1.372763.5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5:1)4.03939.45543.92172.72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3:1)2.561478.91765.88193.1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1:1)1.123380.361431.75236.10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1:3)0.675650.752097.63269.39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1:5)0.725258.332319.58226.69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1:7)0.794792.412430.56197.17二鹵代吡唑酰胺:吡蚜酮(1:10)0.914160.442521.36165.01從表1可以看出,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在5:1~1:10(按重量)的比例范圍內復配時,共毒系數(CTC)均大于120,對水稻稻飛虱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實施例十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供試蟲:室內累代飼養個體大小和生理狀態一致的小菜蛾3齡幼蟲。供試藥劑:96%二鹵代吡唑酰胺原藥和98%吡蚜酮原藥。試驗方法:采用夾毒葉片法,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用直徑1cm的打孔器打取葉蝶,放入培養皿,保濕。接著用毛細管點滴器將各處理藥劑從低濃度開始,每葉蝶點滴1μL藥液,待溶劑揮發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葉蝶對合制成夾毒葉蝶,制作完畢放于12孔組織培養板的孔內。最后組織培養板每個孔內接1頭試蟲,置于溫度26±1℃、相對濕度為70%的智能養蟲室內。接蟲2~4小時后,待試蟲取食完含藥葉蝶后,在培養板孔內加入清潔飼料繼續飼養至調查,淘汰未食完一張完整葉蝶的試蟲。每處理設4次重復,每重復不少于12個夾毒葉蝶,并設不含藥劑的相應的有機溶劑的處理作為對照。處理后72h調查試蟲死亡情況,記錄總蟲數和死蟲數。用DP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藥劑的LC50,并根據孫云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CTC值)。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LC50/供試藥劑LC50)×100。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殺蟲劑聯合作用劃分標準: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表2、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對甘藍小菜蛾的室內聯合毒力測定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在5:1~1:10(按重量)的比例范圍內復配時,共毒系數(CTC)均大于120,對甘藍小菜蛾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可見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綜上所述,本發明采用兩種活性成分為二鹵代吡唑酰胺和吡蚜酮復配的殺蟲組合物,具有協同增效作用,與現有的單一制劑相比,殺蟲效果明顯提高,且持效期長,對作物安全,值得在農業生產上推廣應用。當前第1頁1 2 3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焦作市| 手游| 如皋市| 邛崃市| 高青县| 板桥市| 宿州市| 苍溪县| 苏尼特右旗| 综艺| 嘉禾县| 海林市| 河源市| 凌源市| 临沧市| 元朗区| 津市市| 商南县| 新民市| 柘荣县| 上林县| 普宁市| 岐山县| 文水县| 龙游县| 仙桃市| 洱源县| 土默特左旗| 清流县| 宁国市| 九江县| 开鲁县| 阿图什市| 五台县| 靖江市| 铜山县| 香港 | 鲜城| 临西县| 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