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溫室大棚,屬于寒地日光節能溫室培植領域。
背景技術:
近年來,日光溫室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較多,發展較快,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豐富了北方居民冬季蔬菜種類,消化了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一般情況下,北方地區傳統日光溫室主要包括前屋面(棚膜)、后屋面和后墻,而且所用材料通常為磚混結構,造成該類日光溫室在實際生產中會存在以下不足:如由于后屋面的存在,因此造成采光面積有限;后屋面與前屋面和后墻之間由于材料不同,連接處往往不能完全密封,容易形成透風點,從而造成熱量損失;在熱量交換設計中往往只考慮材料的保溫,卻很少考慮隔熱和蓄熱放熱;磚混結構的墻體,需要挖很深的地溝基礎,破壞耕地,導致現場施工期較長,標準化程度低,而且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較差。另外,傳統的日光溫室也存在棚室生產機械化率不高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溫效果好且使用方便的溫室大棚。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溫室大棚,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日光溫室,在所述日光溫室內間隔傾斜設置有第一隔熱墻和第二隔熱墻,所述第一隔熱墻位于所述第二隔熱墻的前方,所述第一隔熱墻和所述第二隔熱墻將所述日光溫室的內部分隔成兩隔熱空間和一透光空間。
所述日光溫室包括前屋面框架、前墻和后墻,在所述前屋面框架的頂部設置有前屋面,所述隔熱墻的頂端、所述前屋面框架的前端和所述前墻的頂端共同緊固連接,所述隔熱墻的頂端、所述后墻的頂端和所述前屋面框架的后端共同緊固連接;所述前墻的底端、所述后墻的底端、所述第一隔熱墻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隔熱墻的底端均緊固設置在土壤內。
所述前墻的底端、所述后墻的底端、所述第一隔熱墻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隔熱墻的底端均通過混凝土基礎墩與土壤連接。
在所述第一隔熱墻和所述第二隔熱墻之間設置有一層以上的隔熱膜,所述隔熱膜將所述透光區間分隔成一第三隔熱空間和一生產空間。
在所述生產空間的下部并排設置有用于種植食用菌的培養床,在所述培養床兩側壁的頂部分別設置有滑道,在所述滑道之間并排滑動設置有用于種植蔬菜的基質種植槽。
所述培養床布置在地表的下方,所述基質種植槽的頂部與地表等高。
在位于所述第二隔熱墻與所述后墻之間的所述隔熱空間的上部空間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所述水循環系統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設置在所述第一蓄水池的上方;在所述第一蓄水池的內部設置有泵,所述泵通過上水管路連接所述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二蓄水池通過所述集熱水管與所述第一蓄水池連接,所述集熱水管豎向間隔布置在所述后隔熱墻的后側;其中一部分所述集熱水管的頂端與所述第二蓄水池連接,另一部分所述集熱水管的頂端與所述第一蓄水池連接,連接所述第二蓄水池所述集熱水管的底端與連接所述第一蓄水池所述集熱水管的底端連通。
所述日光溫室上設置有通風系統,所述通風系統包括開口可控的第一通風通道、第二通風通道和第三通風通道;所述第一通風通道設置在所述后墻的中部,所述第二通風通道設置在所述第二隔熱墻的下部,所述第三通風通道設置在所述前屋面的底腳。
所述第一通風通道為開關式塑鋼窗,所述第二通風通道為推拉塑鋼窗,所述第三通風通道上設置有用于控制前屋面卷放的第二卷膜器。
在位于所述第二隔熱墻與所述后墻之間的所述隔熱空間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
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發明設置了兩隔熱墻,兩隔熱墻將日光溫室分隔成兩隔熱空間和一透光空間,能夠減小日光溫室的空間體積,從而實現增溫作用,本發明保溫效果好。2、本發明日光溫室包括前屋面框架、前墻和后墻,在前屋面框架的頂部設置有前屋面,兩隔熱墻的頂端、前屋面框架的前端和前墻的頂端共同緊固連接,兩隔熱墻的頂端、后墻的頂端和前屋面框架的后端共同緊固連接,兩隔熱墻的底端、前墻的底端和后墻的底端均緊固設置在土壤內,本發明采光效果好,同時提高了日光溫室內的地表溫度。3、本發明設置了隔熱膜,在日光溫室內設置有用于控制隔熱膜卷放的卷膜器,隔熱膜的卷起時,能夠透過光照,隔熱膜的展開時,能夠減少散熱,進一步提高了保溫效果好。4、本發明設置了培養床,在培養床兩側壁的頂部分別設置有滑道,在滑道之間并排滑動設置有用于種植蔬菜的基質種植槽,能夠充分利用空間,本發明生產效益好。5、本發明設置了水循環系統,在白天,在泵和集熱水管的作用下,能夠加熱兩蓄水池內水的溫度,在夜間,兩蓄水池的熱量通過集熱水管和上水管路釋放出來,從而實現熱量的晝夜轉換,本發明保溫效果好。6、本發明設置了通風系統,通風系統包括三個開口可控的通風通道,通過控制三個通風通道的開口大小,實現溫控過程方便,同時能夠控制不同空間內的溫度。7、本發明設置了用于種植蔬菜基質種植槽,避免了鹽堿地區土壤反鹽反堿,同時可以在工廠中實現機械化播種,本發明應用范圍廣。8、本發明在生產空間的下部靠近基質種植槽端部的位置設置有用于采收的操作間,能夠實現蔬菜采收過程的機械化作業,本發明機械化率高。9、本發明在位于第二隔熱墻與后墻之間的隔熱空間的下部設置有多個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能夠充分利用空間,本發明實用性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隔熱空間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水循環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基質種植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基質種植槽的俯視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通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溫室大棚,它包括日光溫室1,在日光溫室1內間隔傾斜設置有隔熱墻2、3,隔熱墻2位于隔熱墻3的前方。隔熱墻2、3將日光溫室1的內部分隔成兩隔熱空間4和一透光空間5,在隔熱墻2、3的作用下,能夠減小日光溫室1的空間體積,從而實現增溫作用。
上述實施例中,日光溫室1包括前屋面框架11、前墻12和后墻13,在前屋面框架11的頂部設置有前屋面。其中,隔熱墻2的頂端、前屋面框架11的前端和前墻12的頂端共同緊固連接,隔熱墻3的頂端、后墻13的頂端和前屋面框架11的后端共同緊固連接。隔熱墻2、3的底端、前墻12的底端和后墻13的底端均緊固設置在土壤內,以便于提高地表溫度。
上述實施例中,隔熱墻2、3的底端、前墻12的底端和后墻13的底端均通過混凝土基礎墩與土壤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在隔熱墻2、3之間設置有一層以上的隔熱膜6,隔熱膜6將透光區間5分隔成一第三隔熱空間7和一生產空間8。在日光溫室1內設置有一用于控制隔熱膜6卷放的卷膜器61,以實現隔熱膜6卷起或展開,從而能夠阻隔生產空間8內的熱量通過隔熱膜6散失。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圖3所示,在隔熱墻3與后墻13之間的隔熱空間4的上部空間內設置有水循環系統9。水循環系統9包括間隔設置的蓄水池91、92,在蓄水池91的內部設置有泵93,泵93通過上水管路94與蓄水池92連接,蓄水池92與蓄水池91之間通過集熱水管95連接,集熱水管95豎向間隔布置在隔熱墻3的后側;其中一部分集熱水管95的頂端與蓄水池92連接,另一部分集熱水管95的頂端與蓄水池91連接,連接蓄水池92的集熱水管95與連接蓄水池91的集熱水管95之間連通,白天,在泵93和集熱水管95的作用下,能夠加熱蓄水池91、92內水的溫度,夜間,蓄水池91、92的熱量通過集熱水管95和上水管路94釋放出來,從而實現熱量的晝夜轉換。在集熱水管95的后襯上設置有吸熱膜,能夠加熱集熱水管95內的水。集熱水管95為聚乙烯烴薄壁塑料管,集熱水管95的直徑為20毫米。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4所示,在生產空間8的下部空間內并排設置有用于種植食用菌的培養床10,在培養床10兩側壁的頂部分別設置有滑道101,在滑道101之間并排滑動設置有用于種植蔬菜的基質種植槽14,能夠實現機械化播種。培養床10位于地表的下方,基質種植槽14的頂部與地表等高,能夠提高日光溫室1內的溫度。在生產空間8的下部空間內靠近基質種植槽14端部的位置設置有用于機械化采收的操作間15(如圖5所示)。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在日光溫室1上設置有通風系統,通風系統包括三個開口可控的通風通道16;其中一通風通道16設置在后墻13的中部,另一通風通道16設置在隔熱墻3的下部,第三通風通道16設置在前屋面的底腳。
上述實施例中,位于隔熱墻3上的通風通道16為推拉塑鋼窗,位于后墻13上的通風通道16為開關式塑鋼窗,第三通風通道16上設置有用于控制前屋面卷放的卷膜器17。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在隔熱墻3與后墻13之間的下部空間內設置有多個用于培育食用菌的菌袋18。
上述實施例中,隔熱墻2與地表的夾角為60~70度,隔熱墻3與地表的夾角為70~80度,能夠增加透光空間5的采光面積。
上述實施例中,隔熱墻2與地表的夾角63度,隔熱墻3與地表的夾角為74度。
上述實施例中,前屋面框架11、前墻12、后墻13和隔熱墻2、3的材質均為鋼。
上述實施例中,前屋面框架11設置成弓形,前屋面框架11的前端和后端分別通過螺栓與前墻12、后墻13的頂端緊固連接。
上述實施例中,在前屋面框架11的外側設置有卡膜槽,用于固定前屋面。
上述實施例中,前墻12的材質為10號工字鋼,隔熱墻2和前屋面框架11的材質均為方鋼管。
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在前屋面框架11的后端設置有上卷簾系統19。
如圖1所示,本發明使用時,白天,控制隔熱膜6卷起,夜間,控制隔熱膜6展開。同時保持水循環系統9晝夜工作,能夠穩控生產空間8內的溫度。根據溫度和植物生長需要,可以打開通風系統內的一個通風通道16、兩個通風通道16或三個通風通道16進行通風降溫,能夠控制本發明不同空間內的溫度。由于設置培養床10的區域為弱光高溫區,用于控制食用菌的培養。設置基質種植槽14的區域光照充足且溫度適宜,用于控制蔬菜的種植。可以在工廠中,對基質種植槽14進行機械播種,后將基質種植槽14放置在培養床13的頂部。通過營養液控制基質種植槽14內的植物生長,實現自動控水控肥。待植物成熟后,將基質種植槽14運送至操作間15(如圖5所示)內,繼而對基質種植槽14內的植物進行機械化采收。
上述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其中各部件的結構、連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凡是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和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