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脊尾白蝦人工苗種培育和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脊尾白蝦(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又名白蝦、小白蝦和迎春蝦等,隸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長臂蝦科(Palaemonidae)、白蝦屬(Exopalaemon),主要分布于我國整個大陸沿岸和朝鮮半島西岸的淺海低鹽水域,以渤海和黃海產量最高,是我國特有的3種經濟蝦類之一,其產量僅次于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中國毛蝦(Acetes chinensis)。由于其具有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性廣和肉味鮮美等優點,近年來,隨著沿海灘涂的開發,養殖面積也迅速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脊尾白蝦養殖面積達30萬畝,產量達4.5萬噸,已成為池塘單養和其它種類混養的重要經濟蝦類。脊尾白蝦具有良好的養殖前景,但目前的池塘養殖主要依靠捕撈海區天然抱卵親蝦自行繁殖苗種,存在種質來源不穩定、遺傳背景不清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規?;斯ゐB殖的發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自2008年開展脊尾白蝦種質資源與全人工繁育研究,系統評價了我國沿海脊尾白蝦種質特征,制定了脊尾白蝦種質鑒定國家標準;創建了全人工繁育技術,實現3-4個月繁殖一代;進行了良種選育與生態養殖研究。育種研究工作中要解析脊尾白蝦優良性狀的遺傳機制,必須建立回交系或近交系作為可靠的遺傳分析材料用于性狀遺傳效應分析及數量性狀基因座分析。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脊尾白蝦育種工作滯后、優良性狀遺傳機制不明,以及填補脊尾白蝦回交家系的空白,本發明提出一種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方法,該構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親蝦選擇:選擇性腺發育成熟、附肢齊全、無機械損傷、體表光潔、不攜帶病原的脊尾白蝦雄雌個體作為親蝦;
(2)親蝦交尾:雄雌親蝦個體經消毒后,按照雄雌比例1:3配對飼養于單獨的養殖桶中,按照體重的5%-10%投喂沙蠶,每天投喂2次,自然交尾后抱卵;
(3)F1代苗種培育:將步驟(2)中的抱卵雌蝦進行單獨飼養,經10-14天孵化出溞狀幼體后,收集幼體進行單獨培育,將幼體培育至仔蝦;苗種培育期間投喂鮮活餌料;
(4)F1代養殖:將F1代仔蝦單獨養殖,按照體重的5%-10%投喂配合飼料,每天的投喂次數為4-6次,養殖至性成熟;
(5)親子回交:選擇雄性親蝦與雌性F1代個體單獨配對,雌性親蝦與雄性F1代個體單獨配對,自然交尾后抱卵;
(6)回交子代苗種培育:將步驟(5)中的抱卵雌蝦進行單獨飼養,經10-14天孵化出溞狀幼體后,收集幼體進行單獨培育,將幼體培育至仔蝦;苗種培育期間投喂鮮活餌料;
(7)回交子代養殖:回交子代仔蝦進行單獨養殖,按照體重的5%-10%投喂配合飼料,每天的投喂次數為4-6次,養殖至成體。
優選的,所述步驟(1)中的親蝦是通過人工選育或者自然采集選取出來的。
優選的,所述步驟(3)和步驟(6)培育過程的水溫控制在24-26℃;其中,溞狀幼體Ⅰ-Ⅱ期投喂輪蟲,輪蟲在水體中保持有10-15個/ml的密度水平;溞狀幼體Ⅲ-Ⅵ期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每天投喂4-6次,每次的投喂量為1.5-3個/ml。
優選的,所述步驟(1)中選取的親蝦體重≥2.5g,體長≥50mm。
優選的,所述步驟(1)中選取的親蝦不攜帶弧菌、纖毛蟲和白斑綜合征病毒。
優選的,所述步驟(2)中親蝦的消毒方法為: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0.2g-0.3g的二溴海因的藥浴中12-18min,或者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200-300ml聚六亞甲基胍消毒液12-18min,或者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1-2g聚維酮碘的藥浴中12-18min。
優選的,所述步驟(5)中選擇卵巢發育至Ⅳ期的雌性F1代個體與雄性親蝦交尾,選擇雄性性成熟F1代個體與卵巢發育至Ⅳ期雄性親蝦交尾。
優選的,所述步驟(4)和步驟(7)中投喂次數是6次,這6次的投喂時間分別為時間為上午6-7時,中午11時,下午3-4時,傍晚7-8時,晚上12時和凌晨4時。
優選的,所述步驟(2)中,按照雄雌比例1:3配對飼養于單獨的200L 經消毒的PVC桶中,水溫保持在24-28℃。
優選的,所述步驟(3)F1代苗種培育過程中以及步驟(6)回交子代苗種培育過程中,培育水體中單細胞藻密度維持在104個/ml。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點為:
1.本發明首次提出了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方法,并且通過本發明的構建方法,回交家系構建的成功率可達75%。此外,該構建方法可重復,易操作可靠性高,通過該回交家系的構建可為脊尾白蝦數量性狀遺傳分析、近等基因系的構建及回交育種提供材料和數據支撐。
2.本發明親蝦是通過人工選育和自然采集而來的不攜帶任何病害的親蝦,避免在培育期間引起病害垂直傳播。
3.本發明利用脊尾白蝦一年可多次性成熟的繁殖特點,進行了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實現人工可控的定向回交,并為其他蝦類的回交家系的構建提供支持和參考。
4.本發明在苗種培育期間,抱卵雌蝦進行單獨孵化,由于幼體孵化時間一致,減少蛻殼不同步所引起的相互殘殺。
5.本發明采用了鮮活餌料促進幼體健康發育,減少幼體自殘,從而提高了苗種產量與質量。
6. 由于整個苗種培養過程是生態培育,整個過程中不用藥,殘殺少,因此該苗種體質壯,抗病力強,后期養殖成活率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方法。
該構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親蝦選擇:通過人工選育或者自然采集方式選擇性腺發育成熟、附肢齊全、無機械損傷、體表光潔、不攜帶弧菌、纖毛蟲和白斑綜合征病毒的脊尾白蝦雄雌個體作為親蝦,其中選取的親蝦體重≥2.5g,體長≥50mm。
(2)親蝦交尾:雄雌親蝦個體經消毒后,按照雄雌比例1:3配對飼養于單獨的養殖桶中,養殖桶中的水溫保持在24-28℃,餌料的投喂量為親蝦體重的5%-10%,采用自然交尾的方式抱卵。餌料為沙蠶,每天投喂2次。
本實施例中的雌雄親蝦個體消毒方法為: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0.2g-0.3g的二溴海因的藥浴中12-18min,優選的,本實施例中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0.25g的二溴海因的藥浴中15min。
此外,親蝦還可通下述兩種方法進行消毒,
方法①: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200-300ml聚六亞甲基胍消毒液12-18min,優選的,將親蝦置于美立方水體含有250ml的聚六亞甲基胍消毒液15min。
方法②: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1-2g聚維酮碘的藥浴中12-18min,優選的,可將親蝦置于每立方水體含有1.5g聚維酮碘的藥浴中15min。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養殖桶為200L PVC桶,該養殖桶在用于飼養之前先進行消毒,消毒方法為:先用漂白粉將該桶浸泡12-28h,優選24h;浸泡過后,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2h,再用高錳酸鉀溶液擦洗養殖桶的桶壁;最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備用。
(3)F1代苗種培育:將步驟(2)中的抱卵雌蝦進行單獨飼養,經10-14天孵化出溞狀幼體后,收集溞狀幼體進行單獨培育,在溞狀幼體Ⅰ-Ⅱ期投喂輪蟲,并使輪蟲在水體中保持有10-15個/ml的密度水平,本實施例中輪蟲的密度為12個/ml;在溞狀幼體Ⅲ-Ⅵ期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每天投喂4-6次,每次的投喂量為1.5-3個/ml,本實施例中,每次投喂量為2個/ml,10-12天可培育溞狀幼體至仔蝦。在溞狀幼體培育期間,培育水溫控制在24-26℃,培育水體中單細胞藻密度維持在104個/ml。
(4)F1代養殖:將F1代仔蝦單獨養殖,水溫控制在24-28℃,按照體重的5%-10%進行餌料投喂,每天的投喂次數為4-6次,養殖2-3個月至性成熟;本實施例中的投喂次數是6次,投喂時間為上午6-7時,中午11時,下午3-4時,傍晚7-8時,晚上12時和凌晨4時。餌料為配合飼料。
(5)親子回交:選擇卵巢發育至Ⅳ期的雌性F1代個體與雄性親蝦單獨配對飼養于經消毒的200L PVC桶中,選擇雄性性成熟F1代個體與卵巢發育至Ⅳ期雄性親蝦單獨配對飼養于經消毒的200L PVC桶中,上述各個桶的水溫均保持在24-28℃,餌料的投喂量為步驟(5)中親蝦以及F1代個體體重的5%-10%,自然交尾抱卵。餌料為沙蠶,每天投喂2次。
上述各個桶在用于飼養之前也要進行消毒,消毒方法同步驟(2)中養殖桶的消毒方法,再次不在贅述。
(6)回交子代苗種培育:將步驟(5)中的抱卵雌蝦進行單獨飼養,經10-14天孵化出溞狀幼體后,收集幼體進行單獨培育,10-12天幼體培育至仔蝦;苗種培育過程同步驟(3),在此不再贅述。
(7)回交子代養殖:回交子代仔蝦進行單獨養殖,按照體重的5%-10%進行餌料投喂,每天的投喂次數為4-6次,經過2-3個月可養殖至成體?;亟蛔哟形r的養殖過程同步驟(4),在此不再贅述。餌料為配合飼料。
利用本發明的方法構建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為脊尾白蝦性狀遺傳分析提供可靠的試驗材料,本發明利用脊尾白蝦自身的繁殖特點設計正反回交,提高了交尾的成功率。
實施例2
利用本發明所述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的構建方法在日照海辰水產有限公司、昌邑海豐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試驗研究,但本發明所述方法并不局限適用于這兩個地方。經過兩年的摸索實驗,經過小試、中試的實踐證明,該方法能成功構建脊尾白蝦正反回交家系,可為脊尾白蝦數量性狀遺傳分析、近等基因系的構建及回交育種等提供可靠實驗材料和基礎數據。
以日照海辰水產有限公司為例:2014年收集寧波象山群體,從群體中挑選16組附肢齊全、體表光潔、健康的脊尾白蝦個體為親蝦;親蝦平均體重3.0g,體長60.13mm,不攜帶弧菌、纖毛蟲和白斑綜合征病毒,且無任何機械損傷。16對雄雌親蝦1:3配對飼養,交尾抱卵后孵育幼體,苗種培育養殖至3月齡;挑選雌雄F1個體與雄雌親蝦親子回交,抱卵孵育,苗種培育養殖,最終成功構建正反回交家系12組,成功率達75%。因此該方法用于構建回交家系成功率較高,實驗應用價值較高。另外由于整個苗種過程是生態培育,整個過程中不用藥,殘殺少,因此該苗種體質壯,抗病力強,后期養殖成活率高。
以昌邑海豐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13年挑選人工選育健康雄雌親蝦10組(平均體重2.7g,體長56.35mm)1:3配對交尾抱卵,單獨孵育并進行苗種培育,養殖F1代至性成熟;挑選大個體性成熟雄雌F1代與雄雌親蝦回交,交尾抱卵后單獨孵育,苗種培育并養殖至成體,最終成功構建6組正反回交家系,成功率為60%,證明該方法可用于構建回交家系,方法實用可靠,苗種和后期養殖成活率高,可為脊尾白蝦數量性狀遺傳分析、近等基因系的構建及回交育種提供材料和技術支撐。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