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牛蒡與白芨的套栽方法。
背景技術:
牛蒡屬桔梗目,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葉寬卵形,長達30厘米,寬達21厘米,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成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瘦果倒長卵形或偏斜倒長卵形,兩側壓扁,淺褐色。牛蒡具有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抗癌等作用,還具有可降血糖、降血壓、血脂、治療失眠,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功效。
白芨為蘭科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具有補肺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主治肺結核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癥,也可治外傷出血、燒燙傷、手足皸裂等癥。白芨的止血效果特別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漿用于外科手術。
隨著農業技術和中藥業的發展,基于中藥種植所帶來的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年來牛蒡和白芨種植越來越受種植戶的親賴,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然而,傳統的種植方法以單栽單培為主,不能有效結合中藥的生物習性,不利于提高中藥的種植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牛蒡與白芨的套栽方法,不僅可以在白芨的生長期內多次種植并收獲牛蒡,而牛蒡的莖葉可為白芨提供涼爽的生長條件,白芨莖葉可為牛蒡創造濕潤的根部環境,使牛蒡和白芨獲得最佳生長條件,提高種植經濟效益。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牛蒡與白芨的套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地與整地:選擇肥沃、土層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地,深翻50-60cm,整平土壤并施肥,施肥后再深翻一次,使土壤和肥料完全混合,移栽前,淺耕一次,然后整細耙平,作寬1-1.5m的高畦;
(2)移栽苗的選擇:牛蒡苗選擇5-6片真葉期幼苗,白芨苗選擇高度在0.5-0.9cm且健壯無病蟲害的幼苗;
(3)牛蒡苗的種植:選在4-5月進行,按行距60-70cm,株距40-50cm,種植牛蒡苗;
(4)白芨苗的種植:當牛蒡苗生長高度在70-100cm時,每畝施入有機廄肥1500-2500kg,并在牛蒡苗的行間和株間開深度為5-8cm的深溝,將白芨苗種植于牛蒡苗的行間和株間,白芨苗與牛蒡苗間隔18-20cm;
(5)田間管理:
A、牛蒡管理:牛蒡葉片生長盛期用1:300-350倍的磷酸二氫鉀和1:800倍的硼砂溶液均勻噴于葉片正反面,5-7天一次,連噴3次,促進植株營養物質的轉換,提高產量和品質。
B、除草:種植白芨苗前,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白芨苗出齊后生長旺盛,雜草也長得很快,需及時除草,白芨植株矮小,除草時注意淺鋤,避免傷根,也可噴灑乙草胺,第一年進行5-6次除草,次年白芨與牛蒡成林進行3-4次除草;
C、水分管理:栽培地保持濕潤,天氣干旱時及時澆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避免爛根;
D:施肥:中耕除草時進行追肥,追肥量逐年增加,每次追肥后要用細土覆蓋所追施的肥料;
E、病蟲害防治:在蟲害發病高峰期前,每隔5-10天噴一次兌300-500倍水的植物源殺蟲劑;如牛蒡發生灰斑病,用1:1的波爾多液每周噴灑2次,連噴2~3周;如白芨發生黑斑病,在病穴用8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1200倍液每10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F:次年白芨生長期的管理:3月下旬-4月上旬,白芨重新出苗,苗齊后,每畝施入人畜糞1500kg,并除去雜草;
(6)適時收獲:按照牛蒡的收獲季節及時收獲,收獲后可在次年3-4月再次種植;白芨種植4年后,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將白芨挖出,切下有芽孢的塊根做種用,其余部分洗凈曬干入藥;
所述步驟(1)的肥料為有機廄肥2000-2500kg、草木灰100-150kg、尿素10-20kg、過磷酸鈣15-25kg、硫酸鉀5-10kg和生根粉0.1-0.3kg。
所述步驟(5)中,追肥所用的肥料為腐熟堆肥、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將牛蒡和白芨套栽,牛蒡的莖葉可為白芨提供涼爽的生長條件,白芨莖葉可為牛蒡創造濕潤的根部環境,使牛蒡和白芨獲得最佳生長條件,增大產量,提高種植經濟效益,同時還可節約肥料、用水及農藥,大大降低種植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實施例1
一種牛蒡與白芨的套栽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選地與整地:選擇肥沃、土層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地,深翻50-60cm,整平土壤并施肥,肥料為有機廄肥2500kg、草木灰150kg、尿素10kg、過磷酸鈣25kg、硫酸鉀10kg和生根粉0.3kg,施肥后再深翻一次,使土壤和肥料完全混合,移栽前,淺耕一次,然后整細耙平,作寬1m的高畦;
(2)移栽苗的選擇:牛蒡苗選擇6片真葉期幼苗,白芨苗選擇高度在0.8cm且健壯無病蟲害的幼苗;
(3)牛蒡苗的種植:選在4-5月進行,按行距60cm,株距40cm,種植牛蒡苗;
(4)白芨苗的種植:當牛蒡苗生長高度在80cm時,每畝施入有機廄肥2000kg,并在牛蒡苗的行間和株間開深度為6cm的深溝,將白芨苗種植于牛蒡苗的行間和株間,白芨苗與牛蒡苗間隔18cm;
(5)田間管理:
A、牛蒡管理:牛蒡葉片生長盛期用1:300倍的磷酸二氫鉀和1:800倍的硼砂溶液均勻噴于葉片正反面,5天一次,連噴3次,促進植株營養物質的轉換,提高產量和品質。
B、除草:種植白芨苗前,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白芨苗出齊后生長旺盛,雜草也長得很快,需及時除草,白芨植株矮小,除草時注意淺鋤,避免傷根,也可噴灑乙草胺,第一年進行5-6次除草,次年白芨與牛蒡成林進行3-4次除草;
C、水分管理:栽培地保持濕潤,天氣干旱時及時澆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避免爛根;
D:施肥:中耕除草時進行追肥,肥料為腐熟堆肥、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追肥量逐年增加,每次追肥后要用細土覆蓋所追施的肥料;
E、病蟲害防治:在蟲害發病高峰期前,每隔5天噴一次兌500倍水的植物源殺蟲劑;如牛蒡發生灰斑病,用1:1的波爾多液每周噴灑2次,連噴2~3周;如白芨發生黑斑病,在病穴用8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1200倍液每10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F:次年白芨生長期的管理:3月下旬-4月上旬,白芨重新出苗,苗齊后,每畝施入人畜糞1500kg,并除去雜草;
(6)適時收獲:按照牛蒡的收獲季節及時收獲,收獲后可在次年3-4月再次種植;白芨種植4年后,10月份地上莖枯萎時,將白芨挖出,切下有芽孢的塊根做種用,其余部分洗凈曬干入藥;
按上述方法種植4年后,牛蒡可收獲兩次,總收獲量可達1000kg,白芨每畝收獲8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