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赤眼鱒大規格魚種規模化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赤眼鱒,地方稱紅眼魚、參魚,體呈長筒形、腹圓、后部較側扁,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緣有一顯著紅斑,故名紅眼;
赤眼鱒生長速率較快、對外界環境的改變適應能力較強,因其含肉率較高,口感較好,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尤其是作為一種餌料魚品種配套養殖,可極大促進我國中北部地區鱖等肉食性魚類的產業化開發,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關注和青睞。
赤眼鱒生活于水體的中上層,在自然水體中魚苗出膜后即可攝食水體中的藻類、碎屑和輪蟲等天然餌料,體長達到5-6厘米可以開始攝食水體中的苦草、浮萍、伊樂藻和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
目前,赤眼鱒的人工養殖過程中,特別是苗種培育技術仍處在探索階段,一般是借鑒其他魚種的養殖方法來養殖赤眼鱒,但養殖效果不理想,魚苗培育過程中存活率和養成率比較低或十分不穩定;本領域中,關于赤眼鱒苗種培育,一般采用培育池塘餌料生物來生產大規格赤眼鱒苗種;
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可以補充或替代目前現有的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量,技術手段更加成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簡便,裝備簡單,管理容易,苗種成活率高的赤眼鱒大規格魚種規?;嘤椒ǎ越鉀Q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赤眼鱒大規格魚種規?;嘤椒?,包括如下步驟:
1)選擇池塘,池塘面積為5-10畝,池塘排水方便,池埂不滲漏,塘埂坡比為1:2-1:3之間,池塘水深1.0-1.5米,池底平坦,池底淤泥厚度為10-15厘米,池塘內平均每3-5畝配置一臺增氧機和一臺投餌機,其中,增氧機功率為1500瓦;
2)清塘消毒;在魚種放養前1個月,抽干池塘的水,清除雜草和淤泥,暴曬至池底發白、干硬開裂;在魚種放養前21天,池底留水25-30厘米,全池及池埂坡面潑灑生石灰,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50-200千克;在魚種放養前3天,進水至水深0.6-1.0米,進水過濾,過濾使用80目的雙層篩絹網;進水后用漂白粉10-15千克/畝,進行池水消毒,消毒后用水質改良劑按1-5pp米的量全池潑灑;
3)水花放養:水花放養時間為5-7月份,水溫22-25℃,池塘放養密度為50-60萬尾/畝,將水花先放入池塘的投苗區內,投苗區用100目的網布圍起來,投苗區的大小根據放養密度5-6萬尾/平方米進行圍網設置,投放前后水體溫度之差控制在3℃以內;
4)餌料投喂:水花馴化餌料源于市售的粉狀配合飼料,粉狀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在30-32%,飼料水分含量控制為30-35%,飼料拌少量水制成圓球型,直徑為5-8厘米;每天的投喂量為500-600克/10萬尾,分兩次等量投喂,投喂時間為上午6點-6點半,下午6點半-7點;當水花培育至2.0厘米時開始馴化投喂破碎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3-5%;在魚苗培育10-15天后,長至3.0-4.0厘米,投喂膨化顆粒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4-6%,培育15天后,達到全長5.0-8.0厘米的大規格魚種;
5)水質管理:晴天時,中午12點-下午3點,凌晨3點至5點開啟增氧機;陰雨天時,全天開啟增氧機;養殖期間,每5-7天加注一次8-10厘米的新水,每15天調換池水一次,換水量為池水的30%。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步驟(1)中,池塘面積為10畝、水深1.5米或池塘面積5畝、水深1.0米。本發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率先在國內成功突破了赤眼鱒大規格魚種培育技術的關鍵,以及通過對赤眼苗區圍網集中馴食技術、開口苗直接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餌料,保證部分先開口的魚苗能順利開口攝食,并起到集群馴食效應,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填補了國內池塘培育赤眼鱒大規格魚種的空白,魚種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能保持塘體水質良好,對赤眼鱒人工養殖技術及提高其池塘養殖經濟效益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為規?;B殖奠定了技術基礎。
3.本發明的馴食操作程序簡便、強調生態型馴食,能成功將赤眼鱒開口苗馴化成為適合于池塘人工養殖,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的魚種,為赤眼鱒等名貴魚類的苗種培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4.本發明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1個月的池塘養殖強化培育(成活率89.2%),獲得全長5.0-8.0厘米的大規格魚種,畝利潤可達3000元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一種赤眼鱒大規格魚種規?;嘤椒?,1)選擇池塘,池塘面積為5-10畝,池塘排水方便,池埂不滲漏,塘埂坡比為1:2-1:3之間,池塘水深1.0-1.5米,池底平坦,池底淤泥厚度為10-15厘米,池塘內平均每3-5畝配置一臺增氧機和一臺投餌機,其中,增氧機功率為1500瓦;
2)清塘消毒;在魚種放養前1個月,抽干池塘的水,清除雜草和淤泥,暴曬至池底發白、干硬開裂;在魚種放養前21天,池底留水25-30厘米,全池及池埂坡面潑灑生石灰,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50-200千克;在魚種放養前3天,進水至水深0.6-1.0米,進水過濾,過濾使用80目的雙層篩絹網;進水后用漂白粉10-15千克/畝,進行池水消毒,消毒后用水質改良劑按1-5pp米的量全池潑灑;
3)水花放養:水花放養時間為5-7月份,水溫22-25℃,池塘放養密度為50-60萬尾/畝,將水花先放入池塘的投苗區內,投苗區用100目的網布圍起來,投苗區的大小根據放養密度5-6萬尾/平方米進行圍網設置,投放前后水體溫度之差控制在3℃以內;
4)餌料投喂:水花馴化餌料源于市售的粉狀配合飼料,粉狀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在30-32%,飼料水分含量控制為30-35%,飼料拌少量水制成圓球型,直徑為5-8厘米;每天的投喂量為500-600克/10萬尾,分兩次等量投喂,投喂時間為上午6點-6點半,下午6點半-7點;當水花培育至2.0厘米時開始馴化投喂破碎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3-5%;在魚苗培育10-15天后,長至3.0-4.0厘米,投喂膨化顆粒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量的4-6%,培育15天后,達到全長5.0-8.0厘米的大規格魚種;
5)水質管理:晴天時,中午12點-下午3點,凌晨3點至5點開啟增氧機;陰雨天時,全天開啟增氧機;養殖期間,每5-7天加注一次8-10厘米的新水,每15天調換池水一次,換水量為池水的30%。
本發明率先在國內成功突破了赤眼鱒大規格魚種培育技術的關鍵,以及通過對赤眼鱒水花攝食生物學特性的觀察分析,豐富了該品種直接馴化攝食人工餌料的基礎資料。
2.本發明建立了赤眼鱒大規格魚種培育的技術工藝,在苗種培育、餌料投喂等方面采用投苗區圍網集中馴食技術、開口苗直接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餌料,保證部分先開口的魚苗能順利開口攝食,并起到集群馴食效應,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填補了國內池塘培育赤眼鱒大規格魚種的空白,魚種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能保持塘體水質良好,對赤眼鱒人工養殖技術及提高其池塘養殖經濟效益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為規?;B殖奠定了技術基礎。
3.本發明的馴食操作程序簡便、強調生態型馴食,能成功將赤眼鱒開口苗馴化成為適合于池塘人工養殖,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的魚種,為赤眼鱒等名貴魚類的苗種培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4.本發明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經1個月的池塘養殖強化培育(成活率89.2%),獲得全長5.0-8.0厘米的大規格魚種,畝利潤可達3000元以上。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