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藥除草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紅薯田、大豆田苗后含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復配除草劑。
背景技術:
:紅薯又名蕃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等,是常見的多年生草本雙子葉植物,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紅薯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在日本被譽為長壽食品,同時又具有很好的藥用功效。紅薯在中國北方是很重要的食材,將紅薯切條、曬干做成地瓜干,是非常美味的食品。紅薯除供食用外,還可以制糖和釀酒、制酒精,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的良藥。還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減肥,美容,抗癌,有益于心臟,預防肺氣腫,抗糖尿病作用。以前紅薯地除草主要是人工除草。但是隨著勞動力大量轉移至城鎮,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化學除草就成了目前紅薯地除草的主要手段。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除草劑的推廣應用已作為省工、省時、節省成本的有力增產措施之一。目前,紅薯除草劑品種較少,單子葉雜草好解決,但是紅薯地闊葉雜草大多數除草劑都不能使用,很容易產生藥害。目前有滅草松和氯吡嘧磺隆在紅薯上應用,但是安全性都不是很好。所以,研制高效安全的除草劑品種是當務之急。高效氟吡甲禾靈是雜環氧基苯氧基脂肪酸類苗后選擇性除草劑,用于各種闊葉作物田中防除各種禾本科雜草。其是脂肪酸合成抑制劑,具有內吸傳導作用,莖葉處理后很快被雜草吸收并傳輸到整個植株,水解成酸,抑制根和莖的分生組織生長,導致死亡。尤其對蘆葦、白茅、狗牙根等多年生頑固禾本科雜草具有卓越的防除效果,對闊葉作物高度安全。施藥期長,對出苗后到分蘗、抽穗初期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均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且在低溫、干旱條件下仍能表現出優異的除草效果。目前有反映對自生麥苗效果不好。但是高效氟吡甲禾靈不能與氯嘧磺隆混用作莖葉處理,如果混合,不僅會產生拈抗作用,而且會產生藥害。唑嘧磺草胺是三唑并嘧啶磺酰胺類,是典型的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劑。其通過抑制支鏈氨基酸的合成使蛋白質合成受阻,植物停止生長,殘效期長、殺草譜廣,土壤、莖葉處理均可。適于玉米、大豆、小麥、大麥、三葉草、苜蓿等田中防治一年生及多年生闊葉雜草如問荊(節骨草)、薺菜、小花糖芥、獨行菜、播娘蒿、蓼、婆婆納、蒼耳、龍葵、反枝莧、藜(灰菜)、苘麻(麻果)、豬殃殃(澀拉秧)、曼陀羅等。對幼齡禾本科雜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通過佰騰等專利網查閱,沒有找到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兩者復配,只有苯嘧磺草胺和高效氟吡甲禾靈復配專利(專利申請號:2015108902696)。唑嘧磺草胺和苯嘧磺草胺的作用機理也是不同的。苯嘧磺草胺是巴斯夫開發的滅生性除草劑,商品名為八佰金,具有葉面觸殺和土壤殘留活性,可在植物體內雙向傳導,但不能用于大田作物。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能防除禾本科雜草,又能防除莎草科雜草和闊葉雜草,且效果良好的紅薯田、大豆田的苗后含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復配除草劑。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含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復配除草劑,其有效成份為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所述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的重量比為1~5:1。進一步方案,所述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的重量比為2~4:1。更進一步方案,所述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的重量比為3:1。進一步方案,所述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的質量和占所述復配除草劑總質量的0.1~85%。進一步方案,所述復配除草劑的劑型為懸浮劑、顆粒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乳油、水乳劑或微乳劑。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混配后的聯合作用,結果顯示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按1~5:1比例混配均有增效作用,其中,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按3:1左右混配的效果最佳。對紅薯田的安全性測定試驗表明,抑制紅薯生長10%的ED10=1856.7081,抑制雜草生長90%的ED90=231.5171,選擇性系數為1856.7081/231.5171=8.02>2,認為該藥劑具有明顯的選擇性,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對紅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對大豆的安全性測定試驗表明,通過DPS軟件求得抑制大豆生長10%的ED10=1699.4221,抑制雜草生長90%的ED90=226.0468,選擇性系數為1699.4221/226.0468=7.52>2,認為該藥劑具有明顯的選擇性,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對大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本發明所述復配除草劑通過2年的田間藥效試驗表明,在紅薯插扦成活后、大豆1片復葉期后,雜草1-5葉不等期,未見藥害癥狀,對紅薯、大豆安全。雜草的防效10天達到80%以上,30天達到90%以上,隨著用藥量的增大,防效明顯增強,一次施藥即能控制作物整個生長期內的雜草,不僅除草效果顯著,而且對環境友好,對下茬作物無影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述復配除草劑既能防除禾本科雜草,又能防除闊葉雜草,對紅薯、大豆安全,且對后茬作物無影響,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包含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兩種活性成分的紅薯田、大豆苗后復配除草劑,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鑒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本發明的產品及應用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
發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所述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和應用本發明技術。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1:48%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可濕性粉劑(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2:1)取32kg高效氟吡甲禾靈,16kg唑嘧磺草胺,4kg分散劑NNO,3kg潤濕劑K12,4kg白碳黑,輕質碳酸鈣補足至100kg。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得到可濕性粉劑。實施例2:24%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3:1)取18kg高效氟吡甲禾靈,6kg唑嘧磺草胺,8kgPluronic125,5kg丙二醇,0.5kg黃原膠,1kg甲酯化植物油,水補足至100kg。經過充分混合調配、球磨粉碎、調整、包裝得到油懸浮劑。實施例3: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劑(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4:1)取48kg高效氟吡甲禾靈,12kg唑嘧磺草胺,7kgD-425,5kgEFW,5kg硫酸銨,2kg聚乙二醇,高嶺土補足100%,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及篩分得到水分散粒劑。實施例4:72%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劑(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5:1)取60kg高效氟吡甲禾靈,12kg唑嘧磺草胺,7kgD-425,5kgEFW,5kg硫酸銨,2kg聚乙二醇,高嶺土補足100%,經充分混合、氣流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及篩分得到水分散粒劑。實施例5: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莖葉處理聯合作用室內活性測定在溫室條件下,采用盆栽試驗方法,研究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二元復配的除草效果,并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聯合作用類型,為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學依據。供試作物甘薯品種:徐薯18供試雜草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藜(Chenopodiumalbum)、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L.)、異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L.)上一年田間采收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試驗條件及試材的培養在光照培養室中進行試驗材料的培養,溫度25-30℃。選取直徑為15cm,高度為15cm的聚乙烯塑料盆缽。試驗時,將每種雜草種子30-40粒均勻放入盆中,覆土0.5cm,雜草培養期間應補充生長所需水分。以底部滲水的方式定期補水(藥后2天內不澆水),保持土壤濕度。供試藥劑97%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山東綠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8%唑嘧磺草胺原藥(江蘇瑞邦農藥廠有限公司)。用電子天平稱取定量的原藥,加入適量的乳化劑,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土溫80水溶液將上述原藥稀釋至所需濃度。高效氟吡甲禾靈和唑嘧磺草胺的聯合作用將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單劑及5個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混配制劑分別設5個劑量,所述比例為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的活性成分重量比。另設空白對照,每個試驗處理重復4次。處理藥劑劑量詳見表1。表1試驗處理及試驗水平(濃度ga..i../kg)施藥方法于紅薯活棵后,雜草2-4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噴藥采用可調速的室內天車式噴霧試驗裝置,模擬田間常規噴霧方法。噴頭為扇形噴頭,型號為Teejer8002E型,噴藥量40公斤/畝。噴霧高度0.5米,噴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噴霧壓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試驗于紅薯活棵后進行藥劑噴霧處理,施藥1次。施藥后詳細記錄紅薯及雜草的受害癥狀,藥后20d,進行鮮重測量,并與對照處理相比較,計算鮮重防效。試驗結果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法評價混用后的聯合作用類型。依據SUN,Y-P(孫云沛)法計算其實際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共毒系數。以濃度對數為X,病蟲害防效機率值為Y,求回歸方程。實際毒力指數=標準藥劑LD50/混劑的LD50×100理論毒力指數=∑(供試藥劑的毒力指數×在混劑中該藥劑有效成分的百分率)共毒系數=混劑的實際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100試驗中以高效氟吡甲禾靈為標準藥劑。判定標準:共毒系數<80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間為相加作用,>120為增效作用。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混配對雜草的鮮重防效,結果見表2.表2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混配藥后20d對雜草的鮮重防效表中防治效果為四個數據的平均值。由表2可知藥劑對雜草的毒殺作用情況及防效。通過公式計算其各自的毒力回歸方程、LD50、實際毒力指數、理論毒力指數與共毒系數。列于表3。表3: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混配對雜草的聯合作用由試驗可知,處理D、E、F、G的共毒系數分別為:125.73、181.36、147.98、139.00,各處理的共毒系數均大于120,具有增效作用,特別是處理E的共毒系數最大,達到181.36,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即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按2:1~5:1比例混配均有增效作用,其中,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按3:1左右混配較為合適,對一年生雙子葉雜草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實施例6: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水分散性粒劑(實施例3)復配莖葉處理對紅薯田的安全性測定試驗在溫室條件下,采用盆栽試驗方法,研究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二元復配莖葉處理對紅薯田的安全性,為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學依據。供試作物甘薯品種:徐薯18供試雜草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藜(Chenopodiumalbum)、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L.)、異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L.)上一年田間采收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在光照培養室中進行試驗材料的培養,溫度25-30℃。選取直徑為15cm,高度為15cm的聚乙烯塑料盆缽。試驗時,將紅薯插扦后覆土,每種雜草種子30-40粒均勻放入盆中覆土0.5cm,放入溫室內培養(25-30℃),定期給紅薯和雜草補充水分。出齊后留10株健壯的苗,紅薯活棵后,雜草長到2~5時施藥處理。以頂部澆水的方式定期補水(藥后2天內不澆水),保持土壤濕度。供試藥劑97%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山東綠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8%唑嘧磺草胺原藥(江蘇瑞邦農藥廠有限公司)。用電子天平稱取定量的原藥,加入適量的乳化劑,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土溫80水溶液將上述原藥稀釋至所需濃度。施藥方法于紅薯活棵后,雜草2-4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噴藥采用可調速的室內天車式噴霧試驗裝置,模擬田間常規噴霧方法。噴頭為扇形噴頭,型號為Teejer8002E型,噴藥量40公斤/畝。噴霧高度0.5米,噴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噴霧壓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試驗于紅薯活棵后進行藥劑噴霧處理,施藥1次。施藥后,調查各處理紅薯有無藥害癥狀,若有則詳細記錄藥害癥狀、等級,藥后20天,測量各處理紅薯鮮重,計算鮮重抑制率,以明確試驗藥劑對紅薯的安全性。施藥后詳細記錄雜草的受害癥狀(如生長抑制、失綠、畸形等),于藥后20天,稱量各處理雜草地上部分鮮重,計算雜草的鮮重防效。用DPS軟件對藥劑劑量的對數值與水稻鮮重抑制率的幾率值進行回歸分析,計算相關系數和抑制作物10%時的劑量ED10,及抑制雜草90%ED90,求出選擇性指數=ED10/ED9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莖葉處理對紅薯的安全性安全性評價標準見表4,施藥后3天觀察,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高濃度3600mg/kg處理個別紅薯心葉有輕微發黃,生長受到輕微抑制,其它濃度處理紅薯生長正常;施藥后7-12天,低濃度處理紅薯長勢正常,3600mg/kg處理紅薯也慢慢恢復。施藥后20天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紅薯的抑制作用見表5。表4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目測法評價標準表5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紅薯的抑制作用表6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雜草的鮮重防效由表6可知該藥劑對雜草的毒殺作用情況及防效,通過公式計算其各之毒力回歸方程、LD50,列于表7。表7:毒力回歸方程及LD50處理回歸方程相關系數LD5095%置信區間AY=2.3505x+0.72370.992965.970457.3590-75.8746由表7可知: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的LD50為:65.9704,95%置信區間為57.3590-75.8746。所以由表5、6,通過DPS軟件求得抑制紅薯生長10%的ED10=1856.7081,抑制雜草生長90%的ED90=231.5171,選擇性系數為1856.7081/231.5171=8.02>2,認為該藥劑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可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本試驗結果表明,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莖葉處理高濃度處理(推薦高劑量處理的4倍量)對紅薯可以引起輕微黃化,推薦高劑量處理及其倍量處理紅薯生長正常。實施例7: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水分散性粒劑(實施例3)莖葉處理對大豆的安全性測定試驗在溫室條件下,采用盆栽試驗方法,研究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二元復配莖葉處理對大豆的安全性,為高效氟吡甲禾靈與唑嘧磺草胺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學依據。供試作物大豆品種:皖豆24供試雜草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Beauv.)、鐵莧菜(AcalyphaaustralisL.)、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L.)、異型莎草(CyperusdifformisL.)上一年田間采收種子,發芽率在85%以上)。在光照培養室中進行試驗材料的培養,溫度25-30℃。選取直徑為15cm,高度為15cm的聚乙烯塑料盆缽。試驗時,將大豆、每種雜草種子30-40粒均勻放入盆中覆土0.5cm,放入溫室內培養(25-30℃),定期給大豆和雜草補充水分。出齊后留10株健壯的苗,雜草長到2~5時施藥處理。以頂部澆水的方式定期補水(藥后2天內不澆水),保持土壤濕度。供試藥劑97%高效氟吡甲禾靈原藥(山東綠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8%唑嘧磺草胺原藥(江蘇瑞邦農藥廠有限公司)。用電子天平稱取定量的原藥,加入適量的乳化劑,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土溫80水溶液將上述原藥稀釋至所需濃度。于大豆1片復葉期,雜草2-4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噴藥采用可調速的室內天車式噴霧試驗裝置,模擬田間常規噴霧方法。噴頭為扇形噴頭,型號為Teejer8002E型,噴藥量40公斤/畝。噴霧高度0.5米,噴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噴霧壓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試驗于大豆1片復葉期進行藥劑噴霧處理,施藥1次。施藥后,調查各處理大豆有無藥害癥狀,若有則詳細記錄藥害癥狀、等級,藥后20天,測量各處理大豆鮮重,計算鮮重抑制率,以明確試驗藥劑對大豆的安全性。施藥后詳細記錄雜草的受害癥狀(如生長抑制、失綠、畸形等),于藥后20天,稱量各處理雜草地上部分鮮重,計算雜草的鮮重防效。用DPS軟件對藥劑劑量的對數值與大豆鮮重抑制率的幾率值進行回歸分析,計算相關系數和抑制作物10%時的劑量ED10,及抑制雜草90%ED90,求出選擇性指數=ED10/ED9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莖葉處理對大豆的安全性安全性評價標準見表8,施藥后3天觀察,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高濃度1440mg/kg處理個別大豆心葉有輕微發黃,生長受到輕微抑制,其它濃度處理大豆生長正常;施藥后7-12天,低濃度處理大豆長勢正常,1440mg/kg處理大豆也慢慢恢復。施藥后20天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大豆的抑制作用見表9。表8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目測法評價標準表9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大豆的抑制作用表10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對雜草的鮮重防效由表10可知該藥劑對雜草的毒殺作用情況及防效,通過公式計算其各之毒力回歸方程、LD50,列于表11。表11:毒力回歸方程及LD50處理回歸方程相關系數LD5095%置信區間AY=2.3398x+0.77310.992164.045455.2157-74.2871由表11可知:60%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WG的LD50為:64.0454,95%置信區間為55.2157-74.2871。通過DPS軟件求得抑制大豆生長10%的ED10=1699.4221,抑制雜草生長90%的ED90=226.0468,選擇性系數為1699.4221/226.0468=7.52>2,認為該藥劑具有明顯的選擇性,可以進行田間藥效試驗。本試驗結果表明,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莖葉處理高濃度處理(推薦高劑量處理的4倍量)對大豆可以引起輕微黃化,推薦高劑量處理及其倍量處理大豆生長正常。實施例8:紅薯田田間藥效試驗本發明所述復配除草劑通過2年的田間藥效試驗表明,在紅薯活棵后,雜草1-5葉不等期,利用本發明的實施例2制備的24%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18%高效氟吡甲禾靈+6%唑嘧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OD)劑量40、50、60、100毫升/畝,兌水40公斤/畝噴施,20、60天及成熟期目測紅薯安全性及雜草防效,20、60天測諸防效,結果如下表:通過目測,紅薯從施藥到收獲期未見藥害癥狀,對紅薯安全。24%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OD40毫升/畝對雜草的防效,20天達到80%以上,60天達到90%以上,隨著用藥量的增大,防效明顯增強,在紅薯田40毫升/畝即可對雜草有良好的除草效果,與單獨使用其中一種有效成分比較,擴大了殺草譜,對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一次施藥即能控制作物整個生長期內的雜草,不僅除草效果顯著,而且對環境友好,對下茬作物無影響,對環境的污染小,對人、畜、鳥類及有益生物安全,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另外,本發明的除草劑采用物理方法加工,生產工藝簡單,生產過程中無三廢排放,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是目前防治效果理想的復配除草劑。實施例9:大豆田的田間藥效試驗本發明所述復配除草劑通過2年的田間藥效試驗表明,在大豆1片復葉期后,雜草1-5葉不等期,利用本發明實施例2制備的24%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18%高效氟吡甲禾靈+6%唑嘧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OD)劑量40、50、60、100毫升/畝,兌水40公斤/畝噴施,10、30天及成熟期目測大豆安全性及雜草防效,10、30天測諸防效,結果如下表:通過目測,大豆從施藥到收獲期未見藥害癥狀,對大豆安全。24%高效氟吡甲禾靈·唑嘧磺草胺OD40毫升/畝對雜草的防效,20天達到80%以上,60天達到90%以上,隨著用藥量的增大,防效明顯增強,在大豆田40毫升/畝即可對雜草有良好的除草效果,與單獨使用其中一種有效成分比較,擴大了殺草譜,對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一次施藥即能控制作物整個生長期內的雜草,不僅除草效果顯著,而且對環境友好,對下茬作物無影響,對環境的污染小,對人、畜、鳥類及有益生物安全,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另外,本發明的除草劑采用物理方法加工,生產工藝簡單,生產過程中無三廢排放,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是目前防治效果理想的復配除草劑。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技術領域: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