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園林自動化生產用一體機。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園林生產實現(xiàn)機械化播種,但是傳統(tǒng)的機械化播種播幅窄,播種時,種子密度大,導致果實不飽滿,果實秸稈細,秸桿易倒伏。為解決這種技術問題,需要出現(xiàn)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強度高且撒種均勻、種子密度小的播種、施肥、罐蓋一體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園林自動化生產用一體機。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園林自動化生產用一體機,操作具體如下:包括機體、駕駛艙、前進輪、翻土器、操作桿、車輪、升降支撐桿、蓄水箱、種子倉、翻土電機、肥料倉和控制裝置,所述機體后端連接設置有升降支撐桿,所述升降支撐桿上方設置有駕駛艙,所述升降支撐桿底部設置有車輪,所述機體上設置有蓄水箱、種子倉和肥料倉,所述機體前端上方設置有翻土電機,所述機體頂端連接設置有操作桿,所述操作桿上連接設置有翻土器,所述翻土電機通過驅動軸與操作桿相連,所述機體前端下方通過支架連接設置有前進輪,所述蓄水箱上方設置有進水管,所述蓄水箱底部連接設置有灌溉管,所述肥料倉底部連接設置有施肥斗,所述種子倉底部連接設置有播種管,所述駕駛艙底部通過連接桿設置有覆土器所述駕駛艙內底部設置有配電箱,所述翻土電機通過導線分別與配電箱相連,所述翻土電機通過信號線與控制裝置相連,所述施肥斗內頂部和肥料倉連接處設置有計量器。
作為優(yōu)選,所述駕駛艙上設置有控制裝置,所述駕駛艙上方通過支桿連接設置頂棚,所述頂棚上設置有太陽能接收板,所述控制裝置和太陽能接收板通過導線分別與配電箱相連。
作為優(yōu)選,所述翻土電機上方設置有照明燈。
作為優(yōu)選,所述灌溉管、播種管和施肥斗上均設置有控制閥。
所述控制裝置上設置有顯示屏和控制按鈕。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機體前后下方連接設置驅動輪和車輪進行行進操作,然后在機體前后端上分別連接設置翻土器和駕駛艙進行翻土和控制操作;在機體上設置蓄水箱和種子倉并且下方連接設置曬水管、施肥斗和播種管分別進行曬水、施肥和播種工作;設置太陽能接收板頂棚充分利用太陽能,節(jié)能環(huán)保;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一種園林自動化生產用一體機包括機體1、駕駛艙2、前進輪3、翻土器4、操作桿5、車輪6、升降支撐桿7、蓄水箱8、種子倉9、翻土電機10、肥料倉13和控制裝置15,所述機體1后端連接設置有升降支撐桿7,所述升降支撐桿7上方設置有駕駛艙2,所述升降支撐桿7底部設置有車輪6,所述機體1上設置有蓄水箱8、種子倉9和肥料倉13,所述機體1前端上方設置有翻土電機10,所述機體1頂端連接設置有操作桿5,所述操作桿5上連接設置有翻土器4,所述翻土電機10通過驅動軸與操作桿5相連,所述機體1前端下方通過支架連接設置有前進輪3,所述蓄水箱8上方設置有進水管14,所述蓄水箱8底部連接設置有灌溉管11,所述肥料倉13底部連接設置有施肥斗18,所述種子倉9底部連接設置有播種管12,所述駕駛艙2底部通過連接桿設置有覆土器19所述駕駛艙2內底部設置有配電箱,所述翻土電機10通過導線分別與配電箱相連,所述翻土電機10通過信號線與控制裝置15相連,所述施肥斗18內頂部和肥料倉13連接處設置有計量器。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駕駛艙2上設置有控制裝置15,所述駕駛艙2上方通過支桿連接設置頂棚16,所述頂棚16上設置有太陽能接收板,所述控制裝置15和太陽能接收板通過導線分別與配電箱相連。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翻土電機10上方設置有照明燈17。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灌溉管11、播種管12和施肥斗18上均設置有控制閥。
所述控制裝置15上設置有顯示屏和控制按鈕。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操作人員坐在駕駛艙2通過控制裝置15進行控制前進輪3、翻土器4、操作桿5、車輪6、升降支撐桿7、蓄水箱8、種子倉9、翻土電機10、肥料倉13分別進行前進、翻土、升降、播種、施肥、灌溉等操作。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通過機體前后下方連接設置驅動輪和車輪進行行進操作,然后在機體前后端上分別連接設置翻土器和駕駛艙進行翻土和控制操作;在機體上設置蓄水箱和種子倉并且下方連接設置曬水管、施肥斗和播種管分別進行曬水、施肥和播種工作;設置太陽能接收板頂棚充分利用太陽能,節(jié)能環(huán)保;實用性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