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草莓種植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出土型草莓種植盆。
背景技術:
草莓為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的一種紅色的花果,又名紅莓、洋莓、地莓等,外觀呈心形,鮮美紅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濃郁水果芳香。草莓一般生長在擁有溫暖天氣的地區,不耐寒冷。草莓原產于南美洲,主要分布于亞洲、歐洲和美洲。草莓中富含氨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果膠、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煙酸及礦物質鈣、鎂、磷、鉀、鐵等,這些營養素對生長發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老人、兒童大有裨益。目前,種植草莓的盆體均為普通的花盆,當移栽草莓時,無法實現自動出土,必須人工挖去草莓,容易損傷草莓根系,降低草莓成活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不易損傷草莓根系的自動出土型草莓種植盆。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動出土型草莓種植盆,其特征在于:包括盆體、立筒、托盤、軸套、托板、蝸桿、第一軸承、第二軸承、轉桿、蝸輪、限位板,所述盆體的底部一側開設有第一開孔并且其另一側開設有第二開孔,所述立筒固定于所述盆體的底部,所述立筒的下端架設于所述托盤內,所述軸套安裝于所述盆體的底部并且其位于第一開孔、第二開孔之間,所述托板設置于所述盆體的內部,所述托板上開設有托板開孔,所述蝸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托板的下端并且其下端穿過所述軸套插設于所述立筒內,所述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固定于所述立筒上,所述轉桿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第一軸承中并且其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軸承與立筒外部的把手相連,所述蝸輪安裝于所述轉桿上并且其與所述蝸桿嚙合設置,所述限位板固定于所述蝸桿的下端。所述蝸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托板的下端中心處。所述第一開孔、第二開孔大小相同。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本實用新型中種植土設置于托板上方,通過旋轉把手帶動蝸輪旋轉,蝸輪帶動蝸桿做上升運動,進而實現托板上升,實現自動出土,不易損傷草莓根系;2、第一開孔、第二開孔、托板開孔的設置,排水方便,不易爛根;3、托盤接收排水,防止外溢;4、軸套保護蝸桿,蝸桿不易磨損;5、限位板的設置,防止蝸桿脫離盆體;6、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圖中,1-盆體,2-立筒,3-托盤,4-軸套,5-托板,6-蝸桿,7-第一軸承,8-第二軸承,9-轉桿,10-蝸輪,11-限位板,12-第一開孔,13-第二開孔,14-托板開孔,15-把手。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出土型草莓種植盆,包括盆體1、立筒2、托盤3、軸套4、托板5、蝸桿6、第一軸承7、第二軸承8、轉桿9、蝸輪10、限位板11,盆體1的底部一側開設有第一開孔12并且其另一側開設有第二開孔13,立筒2固定于盆體1的底部,立筒2的下端架設于托盤3內,軸套4安裝于盆體1的底部并且其位于第一開孔12、第二開孔13之間,托板5設置于盆體1的內部,托板5上開設有托板開孔14,蝸桿6的上端固定于托板5的下端并且其下端穿過軸套4插設于立筒2內,第一軸承7、第二軸承8固定于立筒2上,轉桿9的一端安裝于第一軸承7中并且其另一端穿過第二軸承8與立筒2外部的把手15相連,蝸輪10安裝于轉桿9上并且其與蝸桿6嚙合設置,限位板11固定于蝸桿6的下端。蝸桿6的上端固定于托板5的下端中心處。第一開孔12、第二開孔13大小相同。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1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