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種子催芽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林木種子的浸種催芽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生產中仍然采用傳統種子浸種催芽方法,即將種子置于容器中用溫水浸種催芽,缺少專門用于林木種子催芽的裝置,尤其是缺少針對種皮致密、堅固,難以吸水問題所采用的有效技術方法和裝置。傳統催芽方法主要缺點是種子吸水慢,需要長時間浸種,而且浸種催芽效果差,發芽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林木種子的浸種催芽裝置,為林木種子的浸種催芽提供了相對理想的環境,提高了種子的出芽率和出芽勢,設備簡單,成本低,效益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林木種子的浸種催芽裝置,包含有浸種槽、動力攪拌系統和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所述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使浸種液在浸種槽中處于恒溫狀態,所述動力攪拌系統通過動力驅動設置于浸種槽內的攪拌裝置動作,攪拌浸種槽內的種子進行持續浸種催芽。所述動力攪拌系統包含有電機、傳輸帶、轉動軸和攪拌扇,所述轉動軸設置于浸種槽內,所述攪拌扇設置于轉動軸上,所述傳輸帶兩端分別連接電機輸送軸和轉動軸,電機驅動轉動軸轉動,帶動攪拌扇動作。所述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包含有恒溫貯液桶、自吸泵、電加熱裝置、輸水管和噴水管,所述自吸泵設置于恒溫貯液桶內,所述恒溫貯液桶側壁設置溫控裝置、底部設置有電加熱裝置,所述自吸泵通過輸水管與噴水管連接,所述噴水管設置于浸種槽兩側壁的頂部,所述浸種槽底部與恒溫貯液桶頂部通過截止閥連接。所述輸水管上連接有磁化水處理器。本實用新型在浸種槽里設計了動力攪拌系統,實現通過外力驅動對種子的均勻攪拌,并設計了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保證浸種槽內的浸種液處于循環恒溫狀態,為浸種催芽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大幅度縮短了種子催芽時間,提高了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提高了播種育苗出苗率和苗木生長量,技術操作簡便易行,通過電力實現的設備工作穩定性好,效率高,可長期連續使用,技術成本低,獲得的經濟效益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該林木種子的浸種催芽裝置,包含有浸種槽1、動力攪拌系統和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所述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使浸種液在浸種槽1中處于恒溫狀態,所述動力攪拌系統通過動力驅動設置于浸種槽1內的攪拌裝置動作,攪拌浸種槽1內的種子進行持續浸種催芽。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動力攪拌系統包含有電機13、傳輸帶3、轉動軸4和攪拌扇5,所述轉動軸4設置于浸種槽1內,所述攪拌扇5設置于轉動軸4上,所述傳輸帶3兩端分別連接電機13輸送軸和轉動軸4,電機13驅動轉動軸4轉動,帶動攪拌扇5動作。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包含有恒溫貯液桶6、自吸泵7、電加熱裝置8、輸水管9和噴水管10,所述自吸泵7設置于恒溫貯液桶6內,所述恒溫貯液桶6側壁設置溫控裝置、底部設置有電加熱裝置8,所述自吸泵7通過輸水管9與噴水管10連接,所述噴水管10設置于浸種槽1兩側壁的頂部,所述浸種槽1底部與恒溫貯液桶6頂部通過截止閥11連接。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輸水管9上連接有磁化水處理器12。本實施例中,浸種槽1為采用不銹鋼材料制成的矩形無蓋槽體,同向對應兩側壁的頂部設置開口向下的噴水管10,在浸種槽1的側壁下部開孔,安裝截止閥11,并與恒溫貯液桶6連接,實現將浸種槽1內的浸種液排出至恒溫貯液桶6內。動力攪拌系統中,所述轉動軸4安裝在浸種槽1相對兩筆的中間位置,在轉動軸4上焊接攪拌扇5,所述轉動軸4的一側與匹配功率的電機13連接,通過設定從動輪直徑,提供每分鐘20轉的攪拌速率。浸種液恒溫循環系統中,恒溫貯液桶6位不銹鋼材質,電加熱裝置8采用電熱絲,在浸種槽1的側壁設置溫度控制裝置,噴水管10與轉動軸4平行設置,不銹鋼材質,內徑1.5cm,噴水口向下,間距10cm設置一個噴水口,自吸泵7額定功率200W,每小時輸水10L嗎,輸水管9為塑料材質,內徑2.0cm。電源14分別與各用電設備連接。磁化水處理器12采用商品磁化器,磁場強度5000G,內徑2.0cm。操作過程如下:1、按照常規方法凈種和消毒。2、將凈種消毒種子放入浸種槽1中。3、設定催芽溫度,打開恒溫貯液桶6的電源14,給浸種液加熱至規定溫度(因種子類別而異,一般種子35℃左右)。4、打開自吸泵7,給浸種槽1注水。打開循環浸種液截止閥11,令浸種液注入浸種槽1中并形成循環。5、打開電機開關,令攪拌器攪拌浸種槽內的種子,持續浸種。持續浸種時間因種子類別而異。一般作物種子浸種0.5-1.0小時,一般林木種子浸種2-4小時,種皮堅硬致密的林木種子浸種12-24小時。浸種后檢查種子吸脹情況,如發現種胚呈水浸狀,則浸種結束。6、浸種后的種子,即可安排大田播種,或采用其它催芽方法繼續催芽。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