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便捷式水稻浸種與育秧一體裝置。
背景技術:
水稻育秧有水育秧、濕潤育秧和旱育秧幾種方法。水育秧是整個育秧期間,秧田以淹水管理為主的育秧方法,對利用水層保溫防寒和防除秧苗雜草有一定作用,且易拔秧,傷苗少,鹽堿地秧田淹水,有防鹽護苗的作用,但長期淹水,土壤氧氣不足,秧苗易徒長及影響秧根下扎,秧苗素質差,目前已很少采用。濕潤育秧是介于水育秧和旱育秧之間的一種育秧方法,其特點是在播種后至秧苗扎根立苗前,秧田保持土壤濕潤通氣,以利根系發育,在扎根立苗后,采取淺水勤灌相結合排水晾田,20世紀50年代以后濕潤育秧逐步代替了傳統的水育秧,成為水稻育秧的基本方法。旱育秧是整個育秧過程中只保持土壤濕潤的育秧方法,旱育秧通常在旱地進行,秧田采用旱耕旱整,秧田通氣性好,秧苗根系發達,插后不易敗苗,成活返青快。在植物大棚內育苗也是現有大、中及小型規模育苗的常用方法之一,水稻浸泡種子和水稻育苗為兩個獨立的過程,水稻浸泡種子的過程需要進行多次換水、消毒和及時調整溫度進行恒溫浸泡,操作繁瑣且易出現疏漏,一旦水溫達不到浸泡標準直接導致浸種失敗,影響后續出苗成活率,水稻秧苗在生成初期,對溫度和水分的要求較高,需要人工檢測溫度,耗時費力,將浸泡種子進行秧苗培育的操作過程較繁瑣,需要多次搬運。同時人手觸碰測定難以得到秧苗所處溫度的準確數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水稻育秧過程中浸泡種子和培育幼苗分別操作,浸泡種子的溫度需要多次變化,溫度難以把控,同時兩個過程操作復雜且繁瑣,耗時費力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便捷式水稻浸種與育秧一體裝置,它包括加熱盤、加熱框、培養槽和四個端部連接件,所述加熱盤為調溫式加熱盤且其形狀為矩形,所述加熱盤和加熱框均水平設置,所述加熱框位于加熱盤的正上方且二者間隙設置,所述加熱框的形狀與加熱盤相配合,加熱框的底部通過四個端部連接件與加熱盤可拆卸連接,培養槽設置在加熱盤和加熱框之間的間隙內且其與該間隙滑動配合,加熱盤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溫度顯示器,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溫度顯示器之間電連接,所述加熱框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之間電連接,所述加熱框上加工有多個第一排水孔,所述培養槽的側壁上加工有至少一個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處可拆卸連接有密封蓋。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有效簡化了水稻浸種與育秧的操作難度,實現水稻浸種過程與水稻育秧過程的一體化工作效果,縮短操作時間。
2、加熱盤和加熱框的相互配合為水稻種子的發芽過程提供加熱環境,同時還能夠為由水稻種子的發芽后形成的水稻幼苗提供有利的生長環境。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一溫度顯示器、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之間相互配合有效實現水稻浸種與水稻育秧的溫度可調效果,使水稻浸種與育秧的溫度得到有效保障,有效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3、培養槽的側壁上加工有至少一個第二排水孔以及加熱框上多個第一排水孔的設置使水稻幼苗在生長過程中排水得到順利排放,此外,培養槽的側壁上加工有至少一個第二排水孔能夠有效輔助培養槽在水稻浸種過程中的水流排放。
4、本實用新型簡化了傳統水稻浸種過程中多次換水以及多次調溫的過程,同時省去了水稻種子發芽后統一移動再次栽培在土壤中的過程,通過一個整機實現水稻浸種與育秧的連續處理的效果,有效節省人力和時間,避免其他干擾水稻育苗的干擾因素對水稻育苗的影響,有效縮短水稻育苗的周期,同時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5、本實用新型適用于試驗性水稻種植,也適用于中小規模的水稻種植過程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加熱盤1、加熱框2和四個端部連接件4之間連接關系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帶有上蓋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培養槽3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端部連接件4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圖2、圖3、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包括包括加熱盤1、加熱框2、培養槽3和四個端部連接件4,所述加熱盤1為調溫式加熱盤且其形狀為矩形,所述加熱盤1和加熱框2均水平設置,所述加熱框2位于加熱盤1的正上方且二者間隙設置,所述加熱框2的形狀與加熱盤1相配合,加熱框2的底部通過四個端部連接件4與加熱盤1可拆卸連接,培養槽3設置在加熱盤1和加熱框2之間的間隙內且其與該間隙滑動配合,加熱盤1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溫度顯示器6,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一溫度顯示器6之間電連接,所述加熱框2的外壁上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8,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8之間電連接,所述加熱框2上加工有多個第一排水孔9,所述培養槽3的側壁上加工有至少一個第二排水孔10,第二排水孔10處可拆卸連接有密封蓋。
本實施方式中加熱盤1為現有能夠調溫效果的加熱盤,其調溫及加熱過程與現有加熱器的調溫及加熱原理相同。加熱盤1的形狀為矩形是為了配合栽苗機的栽種,方便放置在栽苗機中。
本實施方式中當需要進行水稻育秧的過程中,加熱框2中需要填充培育水稻種子成為水稻秧苗的土壤。加熱框2的上口是為了便于填充土壤。
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一溫度顯示器6、第二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顯示器8均為現有產品,第一溫度傳感器安裝在加熱盤1的外壁上,用于采集加熱盤1的溫度信號并通過第一溫度顯示器6實時顯示出加熱盤1的加熱溫度。第一溫度傳感器輸出的為電壓或電流信號,通過ADC轉換為數字信號,在經過和總量程計算即可得出溫度數值,最終在第一溫度顯示器6上顯示出來。同理于第二溫度傳感器的工作過程。
具體實施方式二:結合圖1和圖4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排水孔10處設置有濾網11,濾網11中每個網孔的孔徑小于水稻種子的外徑。當培養槽3需要換水時,打開密封蓋,水流流出,濾網11的設置能夠有效防止水稻種子隨著水流直接流出。其他未提及的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三:本實施方式為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的進一步限定,本實施方式中加熱框2為雙層框體,雙層框體之間的空隙內設置有加熱電阻絲,雙層框體沿厚度方向加工有多個通孔,每個通孔內設置有一個圓筒體,每個圓筒體與其對應的通孔的兩端密封連接,每個圓筒體的內腔形成有一個第一排水孔9。加熱框2的雙層框體的設計結構搭配通孔以及圓筒體能夠確保加熱框2的整體密封性,使加熱框2在排水過程中的安全性。
具體實施方式四:本實施方式為具體實施方式三的進一步限定,本實施方式中加熱框2的頂部可拆卸連接有上蓋12。上蓋12的設置是為了水稻浸種的過程中加熱盤1產生的熱量不易流失。為水稻種子提供一個能夠透氣且相對密封的出芽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五: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四個端部連接件4分別位于加熱框2底部的四個端角處,每個端部連接件4包括上插頭4-1和下桿4-2,所述下桿4-2豎直設置且其下端固定連接在加熱盤1的端角處,下桿4-2的上端加工有與上插頭4-1相配合的盲孔,所述上插頭4-1的上端固定連接在加熱框2的底部,所述上插頭4-1的下端插入其對應的下桿4-2的盲孔內。
本實施方式中四個端部連接件4的設置有利于加熱盤1和加熱框2之間的組合和拆分。其他未提及的與具體實施方式四相同。
具體實施方式六:本實施方式為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五的進一步限定,本實施方式中培養槽3的側壁上加工有消毒液進出口。消毒液進出口用于通入消毒液,其便于水稻種子在浸泡過程中的消毒工作。
具體實施方式七:本實施方式為具體實施方式六的進一步限定,本實施方式中培養槽3的外壁上加工有推拉把手5。推拉把手5的設置有利于將培養槽3的抽拉和推送在加熱盤1和加熱框2之間的間隙內,方便培養槽3的放置和拆卸。
工作過程:
將篩選出的優良的水稻種子放置在培養槽3中,注入水并將帶有水稻種子的培養槽3放入加熱盤1和加熱框2之間的間隙內。啟動加熱盤1進行加熱,設定加熱盤1的加熱溫度,加熱盤1的加熱溫度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實時顯示在第一溫度顯示器6上,加蓋上蓋12,按照水稻種子的培育要求進行多次調溫、換水和消毒過程,直至水稻種子發芽,形成能夠栽培的水稻發芽種子,再往加熱框2中添加土壤,進行水稻幼苗的培育過程,啟動加熱框2,加熱框2的加熱溫度通過第二溫度傳感器實時顯示在第二溫度顯示器8上,確保水稻幼苗的底部和側壁能夠得到有效的溫度支持,按照水稻育秧的要求進行培養,直至水稻幼苗生長到能夠投入稻田中為止,最后將加熱框2通過四個端部連接件4從加熱盤1中拆卸下來,將培養槽3直接安裝在栽苗機中進行稻田中的栽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