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稻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稻抗病蟲浸種原液。
背景技術:
現有水稻,是世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水稻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的四分之一,而產量則占了一半以上。目前,水稻的栽培離不開病蟲害的控制,噴灑農藥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水稻農藥的噴灑,主要帶來了如下幾個問題:
1、耗費大量的勞動力。一般一季水稻從播種到收割,需要噴灑三到四次,遇到病蟲害嚴重的年景,次數更多。
2、水稻的農藥殘留問題。農藥的噴灑,尤其是水稻收割前1個月內的農藥噴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農藥殘留,超過標準的,還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3、水稻在生長周期遭受到的病、蟲災害,對水稻本身的生長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哪怕發現病蟲害后及時的噴灑農藥,也是屬于補救措施,治標不治本,容易出現病蟲害的反復。
因此,需要開發一種抗蟲、抗病的水稻浸種液,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蟲能力,并農藥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甚至達到綠色有機標準。使水稻在栽培過程中少施農藥,甚至不施農藥,并能對當季水稻起到增量增產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水稻抗病蟲浸種原液,稀釋后用于浸泡稻種,使稻種在催芽、種植期間具有抵抗病蟲害的免疫力,同時在其三種組分的混合復配下,其浸泡后的稻谷,即便是播種量降低了,但其結實率還比常規播種量的結實率要高,并且稻谷的飽滿度也要比普通的高8%左右,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實現增產。
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稻抗病蟲浸種原液,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45-65%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8-38%的吡蚜酮、7-22%的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中肟菌酯與戊唑醇的質量分數之比為1:2。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為濃度為20%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更進一步的說明,優選的浸種原液配方為: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57%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9%的吡蚜酮、14%的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選用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吡蚜酮及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形成一種毒性低的浸種原液,配置簡單,使用安全;
2、可防治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三化螟、二化螟和稻飛虱病害蟲,防治穗頸瘟、稻曲病、紋枯病和稻瘟病,水稻在生育過程中的蟲害和病害均可防治,水稻的生長過程不受干擾,保證稻田的穩產,甚至可增產5-12%;
3、種植期基本無需使用農藥,對種植水和土壤無污染,可完全保護蟲害的天敵,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獲得無農藥殘留的稻米,解決了現有水稻種植為治理病蟲害而噴灑農藥出現稻米農藥殘留的技術問題,同時,也省去了種植期間時的噴灑農藥的人工成本,成本降低的同時仍能穩產甚至增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確保了糧食的綠色健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水稻抗病蟲浸種原液,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45-65%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8-38%的吡蚜酮、7-22%的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
本申請提出一種由多種有機化合物進行組合的浸種液原,早稻、中稻和晚稻均可適用,經過本申請的浸種液浸泡催芽后的稻種,在水稻的生育前期和中期對病蟲病害均能起到免疫防控作用,其中早稻可以全程免人工防治病蟲害,中晚稻在生長后期(即蠟熟期)針對疫情嚴重的紋枯病和稻飛虱以防治一次為佳,普通疫情年份則完全不用防治,稻谷畝產均能達到或者超過同區域的平均水平。
選用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吡蚜酮及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獲得由三種組分混合復配而成的浸種原液,形成一種毒性低的浸種原液,使用時用水進行稀釋后即可用來浸種,配置簡單,使用安全,通過浸泡后稻種充分吸收浸種液,可防治稻薊馬、稻縱卷葉螟、三化螟、二化螟和稻飛虱病害蟲,防治穗頸瘟、稻曲病、紋枯病和稻瘟病,水稻在生育過程中的蟲害和病害均可防治,水稻的生長過程不受干擾,水稻的生長健壯,保證稻田的穩產,甚至可增產5-12%,能給種植戶增收,且種植期基本無需使用農藥,對種植水和土壤無污染,可完全保護蟲害的天敵(青蛙、蜘蛛、寄生蜂、寄生蠅或瓢蟲等),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獲得無農藥殘留的稻米。本申請解決了現有水稻種植為治理病蟲害而噴灑農藥出現稻米農藥殘留的技術問題,并可達到全生長周期完全免人工防病蟲的效果,省去了種植期間時的噴灑農藥的人工成本,成本降低的同時仍能穩產甚至增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確保了糧食的綠色健康。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中肟菌酯與戊唑醇的質量分數之比為1:2。
可以選擇現有技術中的的有效成分含量為75%的肟菌·戊唑醇溶劑,其中肟菌酯含量為25%,戊唑醇的含量為50%,稻種的內吸性強,具有較長的持效期。
進一步的說明,將上述復配劑用于浸種液中,對稻種進行浸泡,水稻在生育過程無需噴灑農藥即可避免其紋枯病、稻曲病或稻瘟病,對田水無污染,使田水可排入江河、湖泊、水渠及養魚等水產養殖塘。
更進一步的說明,所述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為濃度為20%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更進一步的說明,優選的浸種原液配方為: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57%的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9%的吡蚜酮、14%的肟菌酯和戊唑醇的復配劑。通過最優配方三種組分的混合復配,可有效的確保水稻生長期沒有病蟲危害,生長健壯,具有更強的抗倒伏性,使得結實率更高、飽滿度更高而增產。
實施例
a、浸種液的配置:按下表1的配比稱取各原料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獲得浸種原液,備用;
b、浸種原液稀釋:向浸種液中加入其重量的8倍的水進行稀釋,備用;
c、稻種浸泡:將稻種浸泡在步驟b配置好的浸種液中(浸泡比例為稻種重量:浸種液重量為5:2),浸泡1天后取出瀝干;
d、稻種催芽:對步驟c瀝干獲得稻種進行催芽,在30℃下完成催芽,催芽完成后即可在稻田進行撒播種植。
表1
上述實施例中分別選用黃華占品種的稻種進行浸泡,具體的種植時間及生長狀態如下表2,種植地點為湖南南縣民和村。
其中對照組為傳統的防治方式,即清水浸種、種植過程噴施3-4次農藥,且實施例組內播種量僅為對照組播種量的80%。
表2
本申請浸種液對稻種進行浸泡,水稻在生育過程無需噴灑農藥即可避免其紋枯病、稻曲病或稻瘟病,對稻田無污染,使田水可排入江河、湖泊、水渠及養魚等水產養殖塘。更進一步的,在上述中稻時期的稻田進行養魚時,實施例1-1到實施例1-4中的魚收獲時,魚肉中均不存在農藥殘留,而對照組的稻田進行養殖時,收獲的魚經檢測,其魚肉中含有農藥殘留,殘留量平均值0.54mg/kg(農藥種類包括稻瘟靈、葉枯靈、吡蟲啉等)。
其中,實施例1-2在早稻和中稻時段中,其田地不僅增產5%以上,且其獲得的稻谷,比對照組同期獲得的稻谷的飽滿度要增加要8%以上,達到了不僅增產還有效的提高糧食的質量,播種量減少了,其收成仍可大大提升,帶來了無法預料的有益效果,明顯降低生產成本。
實施例2
a、浸種原液的配置:按上表1中實施例1-2的配比稱取各原料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獲得浸種原液,備用;
b、浸種原液稀釋:向浸種原液中加入其重量的12倍的水進行稀釋,備用;
c、稻種浸泡:將稻種浸泡在步驟b配置好的浸種液中(浸泡比例為稻種重量:浸種液重量為5:2),浸泡1天后取出瀝干;
d、稻種催芽:對步驟c晾干獲得稻種進行催芽,在30℃下完成催芽,催芽完成后即可在稻田進行撒播種植(對應著早稻、中稻和晚稻不同時期進行播種)。
其中,實施例2在早稻和中稻時段中,其田地不僅增產6%以上,且其獲得的稻谷,比對照組同期獲得的稻谷的飽滿度要增加要8%。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發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發明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