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微耕機,具體涉及一種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微耕機,大部分使用的是普通輪,在山地上使用或者遇到比較陡的上下坡時,容易打滑。此時使用者往往只能通過加大油門、其他人協助,才能將微耕機勉強開走。而且若加大油門,不僅會進一步增大微耕機的噪音,同時還會增加其廢氣的排放量,污染空氣。而且在使用時,由于微耕機常常行駛于田間,因路面不平而導致振動較大,對使用者的手部握力以及臂力要求較高,長時間使用容易因振動導致扶手脫手而無法控制微耕機,進而發生危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低噪音無污染,在坡路使用不易打滑且扶手不會因微耕機本身振動而脫手發生危險的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
本方案中的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包括微耕機本體以及與其固定連接的驅動裝置,所述微耕機本體上設有扶手;所述驅動裝置為電驅動機,是由電源動力、電動機、變速器、電機控制器、變速拉桿、調速控制按鈕、轉向離合器操縱機構組成;微耕機的輪圈位于微耕機本體的兩側,所述電源動力為蓄電池組,摩擦離合器位于電動機與變速器之間并與二者相抵;所述蓄電池組的下部設有減震板,所述微耕機本體的前端鉸接有可彎折的擋板;所述微耕機的輪圈外緣上設有三個防滑圈,所述兩個防滑圈位于輪圈外緣的兩側,一個防滑圈位于輪圈外緣的中部;所述防滑圈有多個均勻分布的防滑爪組成,所述三個防滑圈的防滑爪交錯設置;所述扶手與微耕機之間卡接有多個減震彈簧。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在微耕機行走時,防滑圈上的防滑爪可扎進土中,使耕作時不跑壟,不空轉,在上下坡的時候不需借助外力;同時可以保證微耕機在任何地形都能順利完成耕作作業。當防滑爪可插入耕地較硬的地塊時,可將較硬的土塊打碎,從而減輕犁鏵的工作強度。由于該驅動裝置不需要燃油,由電機和變速箱協同調速,調速范圍大,而且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等優點。座椅與微耕機之間卡接的多個減震彈簧,可減緩微耕機本體振動時通過扶手對使用者的手臂產生的振動,防止使用者因振動而需用大力握住扶手,轉向時更加費力。減震板可以減少蓄電池組與微耕機本體的沖擊,降低噪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減震彈簧內設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一端通過固定板與座椅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微耕機本體固定連接;所述防滑爪的基部寬于其上部。這樣伸縮桿可保證減震彈簧不會因受力不均而彎折,進一步保證減震的性能穩定性。固定板可便于減震彈簧的連接及更換。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減震板由托板和減震彈簧組成;所述蓄電池組的下部設有滾輪;所述擋板為金屬板,擋板的一端設有拉手和永磁鐵。通過拉手將彎折的擋板拉直并搭在臺階或地面上,通過滾輪對蓄電池組進行移動,便于更換檢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蓄電池組與電動機之間、電機控制器與電動機之間均通過螺旋彈簧導線連接。可防止對蓄電池組從微耕機上拆卸下時忘記拆開導線而導致導線拉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實施例擋板打開后的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的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實施例中帶有防滑圈的輪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扶手,2為轉向離合器操縱機構,3為變速拉桿,4為固定板,5為伸縮桿,6為減震彈簧,7為防滑爪,8為輪圈,9為微耕機本體,10為支架,11為支撐輪,12為電動機,13為變速器,14為螺旋彈簧導線,15為電機控制器,16為擋板,17為拉手,18為永磁鐵,19為蓄電池組,20為滾輪,21為托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至4所示,一種環保高效減震微耕機,包括微耕機本體9以及與其螺栓連接的驅動裝置,微耕機本體9的前端下部焊接有支架10,該支架10下端鉸接有支撐輪11。驅動裝置是由蓄電池組19、電動機、變速器13、電機控制器15、變速拉桿3、調速控制按鈕、轉向離合器操縱機構2組成,摩擦離合器位于電動機與變速器13之間并與二者相抵。蓄電池組19的下部設有滾輪20,減震板位于蓄電池組19與微耕機本體9之間。該減震板由托板21和減震彈簧6組成,減震彈簧6位于托板21和微耕機本體9之間。蓄電池組19與電動機之間、電機控制器15與電動機之間均通過螺旋彈簧導線14連接。微耕機本體9的前端鉸接有可彎折的擋板16,該擋板16為金屬板,擋板16的一端設有拉手17和永磁鐵18。通過拉手17將彎折的擋板16拉直并搭在臺階或地面上,通過滾輪20對蓄電池組19進行移動,便于更換檢修。永磁鐵18可以將彎折后的擋板16固定。微耕機本體9上還設有扶手1,扶手1與微耕機之間均布有四個減震彈簧6。扶手1下部螺栓連接有固定板4,減震彈簧6內設有伸縮桿5,該伸縮桿5的一端與固定板4卡接,另一端與微耕機本體9卡接。伸縮桿5可防止減震彈簧6彎折,進而導致扶手1擺動。微耕機的輪圈8位于微耕機本體9的兩側,其輪圈8外緣上設有三個防滑圈,其中兩個防滑圈位于輪圈8外緣的兩側,剩余一個防滑圈位于輪圈8外緣的中部。每個防滑圈均為多個均勻分布的防滑爪7組成。為了保證防滑圈抓地的連貫性,同時減少每個防滑圈上防滑爪7的數量,三個防滑圈的防滑爪7交錯設置且防滑爪7的基部寬于其上部。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