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植物水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
背景技術:
水培是無土栽培的一種形式,目前水培裝置的常見模式包括:毛管水培裝置、滴灌式水培裝置、營養液膜式水培裝置、潮汐式水培裝置、水氣培以及氣霧培裝置。而水培設施必須具備四項基本條件,一是能裝住營養液,二是能錨定植株并使根系浸潤到營養液中,三是使根系和營養液處于黑暗之中,四是使根系獲得足夠的氧氣。許多科研工作者在培養植物材料時,經常采用水培方式,并且常取植物幼苗作為試驗材料。而且,水培是目前研究缺素試驗最常用的方法,因為它可以精確的控制營養液的各種化學成分和濃度。但是在水培試驗過程中,平行試驗的不一致性、觀測和取樣時對根系的傷害等問題也是水培裝置難以避免的。因而,制作一種能夠便于觀測研究、保證試驗條件一致性的水培裝置具有重要意思。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包括水培箱和集液箱,所述水培箱為透明材質,所述水培箱和所述集液箱通過進液管連通;
所述水培箱外部包裹有可拆卸遮光材料,所述水培箱內壁靠近頂部設置有多個定植底板,每個所述定植底板上設有定植孔和進氣孔,所述水培箱內部縱向設置有多個隔板,多個所述隔板將所述水培箱分隔成多個獨立的分隔槽,每 個所述隔板靠近底部設有通孔,每個所述分隔槽側壁設有排液孔。
優選地,所述水培箱內壁靠近頂部內周設有一圈卡槽,所述定植底板卡在所述卡槽內。
優選地,所述定植底板由兩個分體板拼接而成。
優選地,所述水培箱內壁設有pH計和溫度計。
優選地,所述水培箱一側外壁設有用于測量水位高度的刻度線。
優選地,每個定植底板上設有兩個進氣孔。
優選地,所述隔板的數量為三個。
優選地,所述排液孔處設置有排水單向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結構簡單,包括水培箱和集液箱,水培箱為透明材質,以觀察或測量植株的根系發育情況,避免了在觀察或測量植株時移動定植底板帶來的不便,水培箱外部包裹有可拆卸遮光材料,有效減少了透光率,避免培養液富營養化,水培箱內壁靠近頂部設置有多個定植底板,每個定植底板上設有定植孔和進氣孔,以插入通氣泵軟管進行供氧。水培箱內部縱向設置有多個隔板,多個隔板將水培箱分隔成多個獨立的分隔槽,每個隔板靠近底部設有通孔,每個分隔槽側壁設有排液孔,分隔槽及其通孔和排液孔的設置方便同時培養不同的植物,便于觀測研究、保證試驗條件一致性,可以隨時觀察或測量植株的根系發育情況,避免了在觀察或測量植株時移動定植底板帶來的不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大豆缺素試驗的水培裝置,具體如圖1所示,包括水培箱1和集液箱5,水培箱1為透明材質,以觀察或測量植株的根系發育情況,避免了在觀察或測量植株時移動定植底板帶來的不便,水培箱1和集液箱5通過進液管6連通。
水培箱1外部包裹有可拆卸遮光材料13,有效減少了透光率,避免培養液富營養化,水培箱1內壁靠近頂部設置有多個定植底板2,每個定植底板2上設有定植孔3和進氣孔4,以插入通氣泵軟管進行供氧。水培箱1內部縱向設置有多個隔板7,多個隔板7將水培箱1分隔成多個獨立的分隔槽,每個隔板7靠近底部設有通孔8,每個分隔槽側壁設有排液孔9,排液口9處設置有排水單向閥。本實施例的水培裝置中的定植孔3、進氣孔4和排液孔9在不需要時均可用孔塞將其堵塞形成封閉結構。
進一步地,水培箱1內壁靠近頂部內周設有一圈卡槽,定植底板2卡在所述卡槽內,定植底板2由兩個分體板拼接而成。
為了方便方便檢測水培箱1內的pH值和溫度及測量水培箱1內水位的高度,本實施例在水培箱1內壁設有pH計10和溫度計12,水培箱1一側外壁設有用于測量水位高度的刻度線11。
本實施例中,每個定植底板2上設有兩個進氣孔4,隔板7的數量為三個。
利用本實施例的水培裝置進行植物水培的步驟如下:
I)選用大小均勻、健康飽滿的大豆種子,播種于裝有蛭石基質的培養缽中,置于25℃培養箱中催芽。
2)整套水培裝置放置在溫室內,根據試驗所需的分隔槽數量安裝隔板7和定植底板2,開啟電動氣泵進行通氣。
3)將已經配置好的營養液通過集液箱5注入到水培箱1內,連續通氣,
4)種子萌芽后,選擇已長出2片真葉、長勢一致的大豆幼苗,用海綿條包裹幼苗的下胚軸部分,移植到定植底板2的定植孔3上。
5)每三天更換一次營養液,通過排液孔9排放營養液,通過pH計10和溫 度計12可檢測水培箱1內的pH值和溫度,通過水培箱1外壁上的刻度線11可測量水培箱1內水位的高度。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披露的技術范圍內,可顯而易見地得到的技術方案的簡單變化或等效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