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害蟲識別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作物病蟲害多發國家,準確的害蟲預測預報對控制農作物病蟲害蔓延、最大限度降低經濟損失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害蟲監測還多以人工監測為主,以文字描述、手工繪制及記錄的圖表等紙質資源居多。這種傳統的檢測技術存在準確度不高、時效性差、利用率低、匯總勞動強度大、表現不直觀等問題,給害蟲信息匯總、統計、分析及信息的共享帶來了許多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能夠對靶標害蟲進行實時監測,節省人力物力且準確性高。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其特征是,包括靶標害蟲誘捕裝置、數據采集裝置、現場控制器和電源模塊,所述靶標害蟲誘捕裝置用以誘捕靶標害蟲,所述數據采集裝置設置在靶標害蟲誘捕裝置內,用以采集誘捕的靶標害蟲數據并發送給現場控制器,所述現場控制器用以對采集的靶標害蟲數據進行匯總后進行上傳,所述電源模塊采用太陽能電源模塊,用以為數據采集裝置和現場控制器提供工作電源。
優選地,所述靶標害蟲誘捕裝置包括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和鞘翅目害蟲誘捕器。
優選地,所述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包括蓋板、捕蟲筒和接蟲桶,所述蓋板設置在捕蟲筒上方且蓋板與捕蟲筒之間留有空隙,所述接蟲桶設置在捕蟲筒的底部,所述捕蟲筒內設置有鱗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所述蓋板和捕蟲筒上設置有固定裝置,用以將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固定在立桿或支架上。
優選地,所述鞘翅目害蟲誘捕器包括頂板、撞擊裝置、集蟲筒和接蟲桶,所述頂板設置在集蟲筒上方且頂板與集蟲筒之間留有空隙,所述撞擊裝置上端固定在頂板上,所述集蟲筒設置在撞擊裝置的下方,所述接蟲桶設置在集蟲筒的底部,所述集蟲筒內設置有鞘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所述蓋板和集蟲筒上設置有固定裝置,用以將鞘翅目害蟲誘捕器固定在立桿或支架上。
優選地,所述撞擊裝置由多個撞擊板組成,多個撞擊板的一立邊相連,另一立邊等角度均勻分布在相連立邊的四周;撞擊板相連的立邊位于集蟲筒的中心位置。
優選地,所述撞擊裝置由4個撞擊板組成,4個撞擊板構成十字型結構立在頂板和集蟲筒之間,十字型結構的中心位于集蟲筒的中心位置。
優選地,所述數據采集裝置包括與現場控制器相連的紅外計數裝置和紅外攝像頭,所述靶標害蟲誘捕裝置設置有通道,所述紅外計數裝置和紅外攝像頭均設置在通道的側壁上。
優選地,所述現場控制器還連接有無線通信模塊,所述現場控制器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將采集的靶標害蟲數據進行匯總后上傳給上位機。
優選地,所述太陽能電源模塊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充放電控制器和蓄電池,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與充放電控制器連接,所述充放電控制器與蓄電池連接,所述蓄電池分別與數據采集裝置和現場控制器電連接。
優選地,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還包括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所述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包括溫濕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雨水傳感器,所述的溫濕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雨水傳感器分別與現場控制器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采用誘捕裝置來誘捕靶標害蟲,并通過數據采集裝置采集靶標害蟲數據并發送給現場控制器,現場控制器對數據進行匯總后上傳給后臺監控系統進行靶標害蟲自動識別的統計和匯總;采用太陽能電源模塊,太陽能電源模塊由太陽能電池板、充放電控制器和蓄電池組成,不僅滿足了系統野外無人值守工作的要求,而且節能環保。
本實用新型還針對鱗翅目害蟲提供了一種鱗翅目害蟲誘捕器,鱗翅目害蟲誘捕器主要由蓋板、捕蟲筒和接蟲桶組成,并在捕蟲筒內設置有鱗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用以采集美國白蛾等鱗翅目害蟲,從而實現鱗翅目害蟲的自動識別。
本實用新型還針對鞘翅目害蟲提供了一種鞘翅目害蟲誘捕器,鞘翅目害蟲誘捕器主要由頂板、撞擊裝置、集蟲筒和接蟲桶組成,并在集蟲筒內設置有鞘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用以采集松墨天牛等鞘翅目害蟲,從而實現鞘翅目害蟲的自動識別。撞擊裝置由多個撞擊板組成,鞘翅目害蟲在誘芯的引誘下飛向誘捕器時撞擊到撞擊板下落到集蟲筒并掉進接蟲桶中。
本實用新型的數據采集裝置采用紅外計數裝置和紅外攝像頭,用以對采集的靶標害蟲進行計數,并采集圖像通過現場控制器發送給上位機進行鑒別,從而保證了靶標害蟲識別的準確率。
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還設置了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用以采集環境氣候因素發送給上位機,上位機根據環境氣候因素和采集靶標害蟲的時間、數量等進行統計出靶標害蟲的活動規律,以及分析靶標害蟲發生、發展及蔓延與環境氣候的關系,以便更有效的捕捉靶標害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鱗翅目害蟲誘捕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鞘翅目害蟲誘捕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中,101蓋板、102捕蟲筒、103接蟲桶、104鱗翅目害蟲誘芯、105紅外計數裝置、106紅外攝像頭、107通道、108固定裝置、109立柱、110漏斗;
圖3中,201頂板、202撞擊裝置、203集蟲筒、204接蟲桶、205鞘翅目害蟲誘芯、206紅外計數裝置、207紅外攝像頭、208通道、209固定裝置、210接蟲漏斗、211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下文的公開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用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不同結構。為了簡化本實用新型的公開,下文中對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設置進行描述。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復參考數字和/或字母。這種重復是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討論各種實施例和/或設置之間的關系。應當注意,在附圖中所圖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繪制。本實用新型省略了對公知組件和處理技術及工藝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他包括靶標害蟲誘捕裝置、數據采集裝置、現場控制器和電源模塊,所述靶標害蟲誘捕裝置用以誘捕靶標害蟲,所述數據采集裝置設置在靶標害蟲誘捕裝置內,用以采集誘捕的靶標害蟲數據并發送給現場控制器,所述現場控制器用以對采集的靶標害蟲數據進行匯總后進行上傳,所述電源模塊采用太陽能電源模塊,用以為數據采集裝置和現場控制器提供工作電源。所述現場控制器還連接有無線通信模塊,所述現場控制器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將采集的靶標害蟲數據進行匯總后上傳給上位機。
優選地,所述太陽能電源模塊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充放電控制器和蓄電池,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與充放電控制器連接,所述充放電控制器與蓄電池連接,所述蓄電池分別與數據采集裝置、現場控制器和無線通信模塊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采用誘捕裝置來誘捕靶標害蟲,并通過數據采集裝置采集靶標害蟲數據并發送給現場控制器,現場控制器對數據進行匯總后上傳給后臺監控系統進行靶標害蟲自動識別的統計和匯總;采用太陽能電源模塊,太陽能電源模塊由太陽能電池板、充放電控制器和蓄電池組成,不僅滿足了系統野外無人值守工作的要求,而且節能環保。
優選地,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還包括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所述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包括溫濕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雨水傳感器,所述的溫濕度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和雨水傳感器分別與現場控制器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靶標害蟲自動識別裝置還設置了環境氣候因素采集裝置,用以采集環境氣候因素發送給上位機,上位機根據環境氣候因素和采集靶標害蟲的時間、數量等進行統計靶標害蟲的活動規律,以及分析靶標害蟲發生、發展及蔓延與環境氣候的關系,以便更有效的捕捉靶標害蟲。
優選地,所述靶標害蟲誘捕裝置包括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和鞘翅目害蟲誘捕器。
本實用新型還針對鱗翅目害蟲提供了一種鱗翅目害蟲誘捕器,鱗翅目害蟲誘捕器主要由蓋板、捕蟲筒和接蟲桶組成,并在捕蟲筒內設置有鱗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用以采集美國白蛾等鱗翅目害蟲,從而實現鱗翅目害蟲的自動識別。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包括蓋板101、捕蟲筒102和接蟲桶103,所述蓋板101設置在捕蟲筒102上方且蓋板101與捕蟲筒102之間留有空隙,所述接蟲桶103設置在捕蟲筒102的底部,接蟲桶103可通過卡扣方式或者螺紋連接方式與捕蟲筒102連接,所述捕蟲筒102內設置有鱗翅目害蟲誘芯104和數據采集裝置,所述數據采集裝置包括與現場控制器相連的紅外計數裝置105和紅外攝像頭106,所述捕蟲筒102內設置允許鱗翅目害蟲通過的通道107,所述紅外計數裝置105和紅外攝像頭106均設置在通道107的側壁上;所述蓋板101和捕蟲筒102上設置有固定裝置108,用以將鱗翅目害蟲誘捕器固定在立桿或支架上。所述蓋板101通過立柱109設置在捕蟲筒102上方,利用立柱109將蓋板101與捕蟲筒102進行連接并使蓋板101與捕蟲筒102之間留有空隙。所述立柱109采用不銹鋼空心桿或者不銹鋼立條,在保證留有足夠大的容許鱗翅目害蟲飛進捕蟲筒102的空隙同時也減輕了鱗翅目害蟲誘捕器的重量。在捕蟲筒102內上部設置有漏斗110,漏斗110的底部與通道107連通,所述漏斗110的表面和通道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光滑層,這樣當鱗翅目害蟲在誘芯引誘下飛向誘捕器,當鱗翅目害蟲飛到漏斗110時使其無法抓附在漏斗上從而通過通道掉落進接蟲桶中。為了方便鱗翅目害蟲掉落進接蟲桶中,在通道上設置有凹槽,將鱗翅目害蟲誘芯放置在凹槽中。
本實用新型還針對鞘翅目害蟲提供了一種鞘翅目害蟲誘捕器,鞘翅目害蟲誘捕器主要由頂板、撞擊裝置、集蟲筒和接蟲桶組成,并在集蟲筒內設置有鞘翅目害蟲誘芯和數據采集裝置,用以采集松墨天牛等鞘翅目害蟲,從而實現鞘翅目害蟲的自動識別。撞擊裝置由多個撞擊板組成,在誘芯的引誘下飛向誘捕器時撞擊到撞擊板下落到集蟲筒并掉進接蟲桶中。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鞘翅目害蟲誘捕器包括頂板201、撞擊裝置202、集蟲筒203和接蟲桶204,所述頂板201設置在集蟲筒203上方且頂板201與集蟲筒203之間留有空隙,所述撞擊裝置202上端固定在頂板201上,所述集蟲筒203設置在撞擊裝置202的下方,所述接蟲桶204設置在集蟲筒203的底部,所述集蟲筒203內設置有鞘翅目害蟲誘芯205和數據采集裝置,所述數據采集裝置包括與現場控制器相連的紅外計數裝置206和紅外攝像頭207,所述集蟲筒203內設置有通道208,所述紅外計數裝置206和紅外攝像頭207均設置在通道208的側壁上;所述蓋板201和集蟲筒203上設置有固定裝置209,用以將鞘翅目害蟲誘捕器固定在立桿或支架上。所述集蟲筒202的頂部設置有接蟲漏斗210,接蟲漏斗210的底部與通道208連通,所述接蟲漏斗210的表面和通道208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光滑層,這樣當鞘翅目害蟲在誘芯引誘下飛向誘捕器,當鞘翅目害蟲撞擊到撞擊裝置202時掉落到接蟲漏斗210上并滑落到接蟲漏斗210底部的通道內,從而掉落進接蟲桶中。所述頂板201通過立柱211設置在集蟲筒202上方,利用立柱211將頂板201與集蟲筒203進行連接并使頂板201與集蟲筒203之間留有空隙,用以安裝撞擊裝置202,所述立柱211采用不銹鋼空心桿或者不銹鋼立條,在保證留有足夠大的容許鞘翅目害蟲飛向撞擊裝置202的空隙同時也減輕了鞘翅目害蟲誘捕器的重量。為了方便鞘翅目害蟲掉落進接蟲桶中,在通道上還設置有凹槽,將鞘翅目害蟲誘芯放置在凹槽中。
優選地,所述撞擊裝置202由多個撞擊板組成(最好三到五個),多個撞擊板的一立邊相連,另一立邊等角度均勻分布在相連立邊的四周;撞擊板相連的立邊位于集蟲筒的中心位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所述撞擊裝置202采用4個撞擊板組成,4個撞擊板構成十字型結構立在頂板和集蟲筒之間,十字型結構的中心位于集蟲筒的中心位置。本實用新型的撞擊裝置可以保證鞘翅目害蟲從各個方向飛向誘捕器并撞擊到撞擊裝置上,從而來捕捉鞘翅目害蟲。
本實用新型的數據采集裝置采用紅外計數裝置和紅外攝像頭,用以對采集的靶標害蟲進行計數,并將采集的靶標害蟲圖像通過現場控制器發送給上位機進行鑒別,從而保證了靶標害蟲識別的準確率。
本實用新型主要運用了紅外感應技術、電子工程技術、無線傳輸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生物信息素技術,構建出一套害蟲生態監測及預警系統。該系統集害蟲誘捕和計數、環境信息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分析于一體,實現了害蟲的定向誘集、分類統計、實時報傳、遠程監測、蟲害預警和防防治指導的自動化、智能化。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被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