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型水稻苗床自動播種覆土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播種覆土機雖種類繁多,但無法完全實現智能、自動、精準地播種。操作繁瑣、效率低,人員勞動強度大、浪費種子。無法把廣大水稻種植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也不利于農業機械現代化的發展。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型水稻苗床自動播種覆土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播撒床底營養土、播種、表面覆土工作一次完成,且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快捷,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節約種子,工作效率高,并能實現縱向、橫向自動行走、精準到位,播種量多少可控可調。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智能型水稻苗床自動播種覆土機,包括精播主機1、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橫向行走總成12、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定位傳感器8,所述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放置于苗床上,由行走馬達9驅動,橫向行走總成12放置在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上,橫向行走總成12通過橫向行走總成行走輪2與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接觸,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通過連接螺栓3安裝在橫向行走總成12上,精播主機1通過精播主機行走輪34與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接觸;電子定位傳感器8分別安裝在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和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上。
所述的精播機主機1能夠完成底部營養土、種子、表層覆土的分層同時播撒,結構包括種子精播輥總成20、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儲料倉27,所述種子精播輥總成20、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分別置于儲料倉27內,且分別通過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連接在機體30上,儲料倉27底部設置阻料板25。
所述的種子精播輥總成20包括主動力傳動鏈輪31、種子精播輥32、種子精播輥主軸33、精播主機行走輪34、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所述種子精播輥32通過滾動軸承26、控向軸承總成36裝配在種子精播輥主軸33上,在種子精播輥32兩側分別安裝主動力傳動鏈輪31和動力傳動鏈輪35,主動力傳動鏈輪31、動力傳動鏈輪35與種子精播輥主軸33連接,在主動力傳動鏈輪31和動力傳動鏈輪35外側,安裝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與種子精播輥主軸33連接,最后在種子精播輥主軸33兩端分別安裝精播主機行走輪34。
所述的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包括營養土精播輥37、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從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精播輥連接軸承總成4,所述營養土精播輥37通過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裝配在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上,在營養土精播輥37左側安裝動力傳動鏈輪35,動力傳動鏈輪35與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連接,在動力傳動鏈輪35外側與營養土精播輥37右側,分別安裝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與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連接。
所述的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包括表層覆土精播輥39、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精播主機行走輪34、從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所述表層覆土精播輥39通過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裝配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上,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的兩端分別連接精播主機行走輪34,從動力傳動鏈輪35連接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的一端。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旋轉行走部位設置安全防護罩7,安全防護罩7通過固定螺栓6固定在機體30上。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內部設置有物料調節器5、物料定量調節板19,底部還裝有三個物料均衡器23,所述物料調節器5、物料定量調節板19、物料均衡器23分別直接安裝在機體30上。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內部設置動力馬達18、蓄電池17和直流穩壓電源28,動力馬達18、蓄電池17置于底部護板24上,所述動力馬達18通過動力輸出鏈輪41、動力傳動鏈42將動力傳輸給主動力傳動鏈輪31;精播主機1的側面設置動作控制面板15、蓄電池更換窗口面板14,所述動作控制面板15上安裝有手動控制開關、調速器旋鈕和電源接入口29,所述蓄電池更換窗口面板14上設有蓄電池充電口16。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前后兩端的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的定位處、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的定位處均裝有定位傳感器8。
所述的精播主機1由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與橫向行走總成12組成的縱向行走機構完成縱向行走動作;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采用寬體結構,毯式育秧盤13擺放于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所轄范圍內的水稻苗床表面,在精播主機1的下方,是精播主機1的服務對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構思新穎、結構簡單。能夠實現播撒床底營養土、播種、表面覆土工作一次完成,且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快捷,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節約種子,工作效率高,并能實現縱向、橫向自動行走、精準到位,播種量多少可控可調。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精播主機的剖視示意圖。
圖中:1、精播主機;2、橫向行走總成行走輪;3、連接螺栓;4、精播輥連接軸承總成;5、物料播量調整器;6、固定螺栓;7、安全防護罩;8、電子定位傳感器;9、行走馬達;10、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1、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2、橫向行走總成;13、毯式育秧盤;14、蓄電池更換窗口面板;15、動作控制面板;16、蓄電池充電口;17、蓄電池;18、主機動力馬達;19、物料定量調節板;20、種子精播輥總成;21、底層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2、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3、物料均衡器;24、底部護板;25、阻料板;26、滾動軸承;27、儲料倉;28、直流穩壓電源;29、電池接入口;30、機體;31、主動力傳動鏈輪;32、種子精播輥;33、種了精播輥主軸;34、精播主機行走輪;35、從動力傳動鏈輪;36、控向軸承總成;37、營養土精播輥;38、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9、表層覆土精播輥;40、表導覆土精播輥主軸;41、動力輸出鏈輪;42、動力傳動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及其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智能型水稻苗床自動播種覆土機,包括精播主機1、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橫向行走總成12、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定位傳感器8,所述部橫向行走軌道10放置于苗床上,由行走馬達9驅動,橫向行走總成12放置在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上,橫向行走總成12通過橫向行走總成行走輪2與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接觸,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通過連接螺栓3安裝在橫向行走總成12上,精播主機1通過精播主機行走輪34與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接觸;電子定位傳感器8分別安裝在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和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上。
所述的精播機主機1能夠完成底部營養土、種子、表層覆土的分層同時播撒,結構包括種子精播輥總成20、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儲料倉27,所述種子精播輥總成20、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分別置于儲料倉27內,且分別通過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連接在機體30上,儲料倉27底部設置阻料板25;所述種子精播輥總成20、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能夠實現單項轉動和精準播撒的同時,還能夠完成行走動作。
所述的種子精播輥總成20包括主動力傳動鏈輪31、種子精播輥32、種子精播輥主軸33、精播主機行走輪34、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所述種子精播輥主軸33依次將動力傳動鏈輪35、滾動軸承26、控向軸承總成36、種子精播輥32、主動力傳動鏈輪31、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機行走輪34組合裝配在一起。所述種子精播輥32通過滾動軸承26、控向軸承總成36裝配在種子精播輥主軸33上,在種子精播輥32兩側分別安裝主動力傳動鏈輪31和動力傳動鏈輪35,主動力傳動鏈輪31、動力傳動鏈輪35與種子精播輥主軸33連接,在主動力傳動鏈輪31和動力傳動鏈輪35外側,安裝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與種子精播輥主軸33連接,最后在種子精播輥主軸33兩端分別安裝精播主機行走輪34。
所述的底部營養土精播輥總成21包括營養土精播輥37、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從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精播輥連接軸承總成4,所述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依次將滾動軸承26、控向軸承總成36、營養土精播輥37、從動力傳動鏈輪35、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組合裝配在一起。所述營養土精播輥37通過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裝配在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上,在營養土精播輥37左側安裝動力傳動鏈輪35,動力傳動鏈輪35與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連接,在動力傳動鏈輪35外側與營養土精播輥37右側,分別安裝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與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連接。
所述的表層覆土精播輥總成22包括表層覆土精播輥39、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精播主機行走輪34、從動力傳動鏈輪35、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所述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依次將滾動軸承26、控向軸承總成36、表層覆土精播輥39、從動力傳動鏈輪35、精播輥連接軸承座總成4、精播主機行走輪34組合裝配在一起。所述表層覆土精播輥39通過控向軸承總成36、滾動軸承26裝配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上,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的兩端分別連接精播主機行走輪34,從動力傳動鏈輪35連接在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的一端。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旋轉行走部位設置安全防護罩7,在工作中能夠有效的保護作業者的人生安全,安全防護罩7通過固定螺栓6固定在機體30上。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內部設置有物料調節器5、物料定量調節板19,可對物料實現精準定量投放,底部還裝有三個物料均衡器23可使各輥物料播撒更加均勻,所述物料調節器5、物料定量調節板19、物料均衡器23分別直接安裝在機體30上。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內部設置動力馬達18、蓄電池17和直流穩壓電源28,動力馬達18、蓄電池17置于底部護板24上,所述動力馬達18通過動力輸出鏈輪41、動力傳動鏈42將動力傳輸給主動力傳動鏈輪31;使本機在有無電源的情況下均能完成播撒作業,本機采用了手動和遙控兩種控制方式,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精播主機1的側面設置動作控制面板15、蓄電池更換窗口面板14,所述動作控制面板15上安裝有手動控制開關、調速器旋鈕和電源接入口29,可對設備行進速度進行調節以及在蓄電池17沒電時提供外接電源。所述蓄電池更換窗口面板14上設有蓄電池充電口16,使充電更加方便。
所述的精播主機1的前后兩端的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的定位處、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的定位處均裝有定位傳感器8,能夠有效控制播撒范圍,使播撒更加精準。
所述的精播主機1由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與橫向行走總成12組成的縱向行走機構完成縱向行走動作;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采用寬體結構,除能夠滿足縱向行走機構的橫向運動要求,同時還能有效的規范毯式育秧盤13的擺放范圍,防止由于秧盤擺放歪曲、有縫隙等缺陷造成種子與覆土的浪費。毯式育秧盤13擺放于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所轄范圍內的水稻苗床表面,在精播主機1的下方,是精播主機1的服務對象。
參見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動力馬達18通電動作帶動動力輸出鏈輪轉動41,再通過動力傳動鏈42將動力傳輸給主動力傳動鏈輪31。主動力傳動鏈輪31帶動種子精播輥主軸33、營養土精播輥主軸38、表層覆土精播輥主軸40、精播主機行走輪34、動力傳動鏈輪35轉動向前行進,同時在控向軸承總成36的控制下,種子精播輥32與營養土精播輥37轉動,完成播撒底部營養土和種子的工作,與此同時,在控向軸承總成36的控制下,表層覆土精播輥39不做動作。待精播主機1行至規定位置后返回時,由于有控向軸承總成36分別對三個精播輥(種子精播輥32、營養土精播輥37、表層覆土精播輥39)的控制,只有表層覆土精播輥39動作完成表層覆土工作,其余兩個精播輥不做動作。
使用時,依次架設、安裝好行走軌道和精播主機1,擺好毯式育秧盤13。按下動啟動按鈕精播主機1延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向前行進,播撒底層營養土和種子。待精播主機1行至合適位置時,觸發定位感應器8,機器停止。5秒后機器啟動自動返回程序,返回時播撒表層覆土。機器返回合適位置時觸發定位感應器8和橫向行走啟動裝置,機器停止動作,與此同時啟動橫向行走模式,精播主機1在由精播主機縱向行走軌道11和橫向行走總成12組成的縱向行走機構的帶動下,延底部橫向行走軌道10向前行走,當行走至合適位置時觸發定位感應器8,停止動作,從而完成整個工作流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