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池塘發展環保、生態養殖工程裝備與物理、生物凈化綜合技術的集成創新、配套組裝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實現“資源節約、環境有好”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我國多數精養池塘,養殖沉積物超過了水體自凈能力,造成富營養化,導致養殖水體內源性污染。傳統養殖池塘成為魚糞坑,排溶氧高、溫度高、魚類天然餌料(浮游生物)多的池塘上層水,養殖沉積物在池底分解耗氧,釋放有毒有害物質,污染水體,導致魚病頻發,飼料轉化率低,養殖成本增加。主要是傳統池塘建設缺泛環保工程設施裝備,導致嚴重制約了我國藍色國土資源持續產出質量安全的水產品。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申請人申請了一種池塘養殖底排污水系統,采用底排污的方式較好的解決了沉積在池塘底部魚糞的排出。但是該技術方案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采用該排污的方式會造成排污口上方對應的大量清水被排出,而在相對遠離排污口的魚糞不易被排出,這樣,在長時間的沉積下,同樣又會存在上述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加強池塘底部養殖沉積物和污水排放能力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包括池塘主體,在所述池塘主體底部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污口,所述池塘主體底部向對應的排污口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處設置有攔魚網,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外周對應的池塘主體底部呈鍋底形,所述排污口內底部呈圓錐結構,在所述池塘主體內、排污口上方對應設置有阻渦蓋,所述阻渦蓋與排污口之間縫隙的總面積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積,所述排污口底部通過集污管與池塘主體外側的集污井連通,所述集污井通過排污管與固液分離機構連通,所述固液分離機構通過滴灌管與人工濕地池連通,所述人工濕地池通過循環管與池塘主體連通。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其所述池塘主體的排污口與集污井內集污管的出污口具有1%~2%的坡度。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其在所述集污井內設置有與集污管的出污口對應配合的插管,所述集污井內、集污管的出污口處四周呈圓錐結構,在所述插管上部設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小于池塘主體池埂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其所述固液分離機構包括一級平流式沉淀池以及二級豎流式沉淀池,在所述一級平流式沉淀池內設置有至少一級過濾網,所述二級豎流式沉淀池下部呈錐形,所述二級豎流式沉淀池底部通過排糞管與曬糞池連接,其上部通過滴灌管與人工濕地池連通,所述滴灌管設置在人工濕地池中蔬菜的根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其在所述循環管上設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與升降裝置連接,通過升降裝置控制循環管在不同季節抽取人工濕地池中不同水層的清水回池塘主體。
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池塘主體排污口的結構設計以及排污口上方阻渦蓋的設置,能夠大大加強對池塘底部養殖沉積物和污水的排放能力,同時有效阻止排污口上方清水的大量排出,而排出的底層污水進入固液分離機構,分離后的魚糞做農作物的有機肥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濕地進行生物凈化,再放養適量的濾食性魚于濕地中,使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和諧的生態平衡,經濕地處理后的水再循環到養殖池塘中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排污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集污井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固液分離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人工濕地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為池塘主體,2為排污口,3為攔魚網,4為集污管,5為集污井,6為阻渦蓋,7為排污管,8為滴灌管,9為人工濕地池,10為循環管,11為插管,12為溢流口,13為一級平流式沉淀池,14為二級豎流式沉淀池,15為過濾網,16為排糞管,17為曬糞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2和3所示,一種池塘底排污循環系統,包括池塘主體1,在所述池塘主體1底部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污口2,所述池塘主體1底部向對應的排污口2形成一定坡度,在所述排污口2處設置有攔魚網3,所述排污口2外周對應的池塘主體1底部呈鍋底形,所述排污口2內底部呈圓錐結構,在所述池塘主體1內、排污口2上方對應設置有阻渦蓋6,所述阻渦蓋6與排污口2之間縫隙的總面積小于等于排污口面積,池塘底部排污口排污過程中,由于池塘水體壓力加大,排污口處易形成漩渦,池塘中層清水易損失,排污口四周池底污物排出量減少,而在排污口上部加一半球形的阻渦蓋,能夠有效阻止排污口上方漩渦的形成,同時加大了排污口塘底四周污物拉力,增加排污量,提高了排污效率;所述排污口2底部通過集污管4與池塘主體1外側的集污井5連通,所述池塘主體1的排污口2與集污井5內集污管4的出污口具有1%~2%的坡度,以便于池塘養殖固體顆粒廢物與廢水的排出;在所述所述集污井5內設置有與集污管4的出污口對應配合的插管11,所述集污井5內、集污管4的出污口處四周呈圓錐結構,以便于對插管插入集污管出污口時的導向,在所述插管11上部設置有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的高度小于池塘主體1池埂的高度,以防止池塘滿水、池埂塌垮;所述集污井5通過排污管7與固液分離機構連通,所述固液分離機構通過滴灌管8與人工濕地池9連通,所述人工濕地池9通過循環管10與池塘主體1連通。其中,池塘主體底部排污口的數量根據池塘的形狀、大小等因素確定,每個排污口對應設置一個集污管,池塘較大可設置多個排污口進行多管排污,增加排污量,提高排污效率,而集污井內的插管與集污管一一對應,集污井的大小具體根據排污口數或插管數確定,深度由高位差或插管的長度確定。
如圖4和5所示,所述固液分離機構包括一級平流式沉淀池13以及二級豎流式沉淀池14,在所述一級平流式沉淀池13內設置有至少一級過濾網15,所述二級豎流式沉淀池14下部呈錐形,所述二級豎流式沉淀池14底部通過排糞管16與曬糞池17連接,其上部通過滴灌管8與人工濕地池9連通,所述滴灌管8設置在人工濕地池9中蔬菜的根部,所述滴灌管在管道的中線兩側錯開鉆孔,近水端的孔徑小于遠水端的孔徑,大孔徑2.8mm,小孔徑1.0mm,相鄰孔之間的間距為60cm,滴灌管的前端用直徑為32mm的球閥開關控制,末端用32mm堵頭堵住。
其中,在所述循環管10上設置有抽水泵,抽水泵與升降裝置連接,通過升降裝置控制循環管10在不同季節抽取人工濕地池9中不同水層的清水回池塘主體1,用水原則是:春秋季節用上層水,夏冬季節用中層水。
本實用新型符合當前池塘底排污水改造領域,發展碳匯漁業,確保“食品安全”和“環保漁業”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對現階段池塘養殖排水工程從方法、結構、材料、型號、規格等進行科學設計和科學布局,并實施物理、生物凈化等綜合技術的科學組裝,實現自動排出底層污水,清潔池塘,并達到5-10年不清淤的目的。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池塘養殖工程裝備和發展碳匯漁業體系,推動池塘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使池塘等藍色國土資源優勢轉變為漁業經濟優勢,對人類生產優質動物蛋白食品和推進農民科學養魚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的意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