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秸稈粉碎器。
背景技術: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農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部門,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它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種植生產的部門是種植業,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間進行水產養殖的是水產業,又叫漁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門,是林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發展畜牧的是畜牧業。對這些產品進行小規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業。它們都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這些景觀或者所在地域資源進行開發并展示的是觀光農業,又稱休閑農業。這是新時期隨著人們的業余時間富余而產生的新型農業形式。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通常為粗糧)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稈中,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秸稈也是一種粗飼料。特點是粗纖維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質素等。木質素纖維素雖不能為豬、雞所利用,但卻能被反芻動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秸稈在回收利用過程中需要進行粉碎,目前在粉碎過程中一般為人工切割,這樣粉碎效率低,且導致農民勞動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秸稈粉碎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秸稈粉碎器,包括器體外殼,所述器體外殼上端一側設置有進料孔,下端一側設置有排料孔,所述進料孔底部設置有導料板,所述導料板上設置有若干個導向輪,所述器體外殼內部上側設置有上粉碎組件,下側設置有下粉碎組件,所述上粉碎組件、下粉碎組件均包括驅動輥、粉碎刀片與粉碎齒,所述器體外殼底部設置有排料組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粉碎齒分布在粉碎刀片兩側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粉碎齒呈三角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排料組件包括驅動電機、轉動桿與螺旋葉片,所述轉動桿與螺旋葉片之間為焊接連接。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排料組件、上粉碎組件與下粉碎組件,這樣使用時,農民從進料孔將秸稈排入到器體外殼內部,經過上粉碎組件與下粉碎組件對秸稈進行粉碎,避免了人工粉碎,不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農民的工作強度,且粉碎后,經過排料組件可以連續排出,避免發生堵塞現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秸稈粉碎器,包括器體外殼1,所述器體外殼1上端一側設置有進料孔101,下端一側設置有排料孔102,所述進料孔101底部設置有導料板2,所述導料板2上設置有若干個導向輪3,所述器體外殼1內部上側設置有上粉碎組件4,下側設置有下粉碎組件5,所述上粉碎組件4、下粉碎組件5均包括驅動輥6、粉碎刀片7與粉碎齒8,其中所述粉碎齒8分布在粉碎刀片7兩側上,且所述粉碎齒8呈三角形。所述器體外殼1底部設置有排料組件9,其中所述排料組件9包括驅動電機901、轉動桿902與螺旋葉片903,所述轉動桿902與螺旋葉片903之間為焊接連接。
這樣使用時,農民從進料孔101將秸稈排入到器體外殼1內部,經過上粉碎組件4與下粉碎組件5對秸稈進行粉碎,避免了人工粉碎,不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農民的工作強度,且粉碎后,經過排料組件9可以連續排出,避免發生堵塞現象。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 ;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