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增殖放流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
背景技術: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在涉及如海洋、湖泊等較大區域水域進行增殖放流時,直接采用桶、盆或者魚袋等工具,或充氧條件難以保障、或操作不便具有一定危險性、或對魚、蟹等放流苗種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等。基于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考慮,設計了該在運輸車輛及船舶上進行操作的增殖放流裝置,可以安全、便捷地進行大水面增殖放流活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包括框架和柔性水箱,所述柔性水箱由防水布制成并且置于框架內,柔性水箱上緣開有多個固定孔,所述柔性水箱上緣通過穿設在固定孔內的綁扎繩,固定在所述框架的的上邊框上,所述上邊框的四角分別固定一提手固定桿,兩兩相對的提手固定桿上分別連接一條框架提手的一端;所述柔性水箱的一側底部還設有一放流口,所述放流口呈錐管形或梯臺形,也由防水布制成,所述放流口的根部大口與所述柔性水箱固定相接,其外端口朝向柔性水箱外側,所述放流口可折疊,其外端口上設有掛鉤,折疊時,掛鉤能鉤住所述框架的上邊框;。
如此設計,框架和柔性水箱分體設計,拆裝使用方便,不用時收起柔性水箱,延長使用壽命;可折疊的放流口,使用簡潔省力;充氣氣墊置于框架底部,充滿氣時可使其一側提升傾斜至15度夾角,能有效將魚苗全部放出。
作為優化,所述框架底部還固定/活動設有一充氣氣墊,所述充氣氣墊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或扇形,形成充氣氣墊的高端和低端,所述低端位于柔性水箱的放流口一側,所述充氣氣墊上設有充放氣口,所述充放氣口通過一氣管與一壓力氣泵相連,所述氣管上還設有一個手動放氣閥。如此設計,打開手動放氣閥,即可將充氣氣墊內的氣體放出,使用方便。
作為優化,所述所述框架的中部還設有加強桿。如此設計,框架更加穩固。
作為優化,所述框架的底部邊框上設有加強托桿。如此設計,能有效托起柔性水箱,防止變形。
本實用新型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可放置在運輸車輛和船舶上,充分利用運輸工具空間,操作便捷、運輸安全,適用場合廣泛,廣泛適用于海洋、湖泊、水庫等大面積水域進行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中。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實施方式一的放流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實施方式二中充氣氣墊(充滿氣狀態)、氣管及壓力氣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框架、2為柔性水箱、3為提手固定桿、4為框架提手、5為放流口、6為掛鉤、7為充氣氣墊、8為氣管、81為手動放氣閥、9為壓力氣泵、10為固定孔、11為加強桿、12為加強托桿、13為綁扎繩。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一:如圖1所示,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包括框架1和柔性水箱2,所述柔性水箱2由防水布制成并且置于框架1內,柔性水箱2上緣開有多個固定孔10,所述柔性水箱2上緣通過穿設在固定孔10內的綁扎繩13固定在所述框架1的的上邊框上,所述上邊框的四角分別固定一提手固定桿3,兩兩相對的提手固定桿3上分別連接一條框架提手4的一端;所述柔性水箱2的一側底部還設有一放流口5,所述放流口5呈錐管形或梯臺形,也由防水布制成,所述放流口5的根部大口與所述柔性水箱2固定相接,其外端口朝向柔性水箱2外側,所述放流口5可折疊,其外端口上設有掛鉤6,折疊時,掛鉤6能鉤住所述框架1的上邊框;所述所述框架1的中部還設有加強桿11。所述框架1的底部邊框上設有加強托桿12。
實施方式二:所述框架1底部還固定/活動設有一充氣氣墊7,所述充氣氣墊7的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或扇形,形成充氣氣墊7的高端和低端,所述低端位于柔性水箱2的放流口5一側,所述充氣氣墊7上設有充放氣口,所述充放氣口通過一氣管8與一壓力氣泵9相連。所述氣管8上還設有一個手動放氣閥81,如圖2所示,其余結構和部件如實施方式一所述,略。
本大水面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裝置的使用方法:
1.在漁業資源放流運輸前,先將柔性水箱2放置于框架1中,并將柔性水箱2上緣通過提拉固定部21固定于框架1的上邊框上,并將柔性水箱1的放流口5通過掛鉤6掛于框架1的上邊框上;
2.然后將放流的漁業生物連同水體加入柔性水箱2內;
3.通過吊裝裝置將本裝置放置于運輸工具上或將裝置卸下;在吊裝至放流船只上時,將充氣氣墊7放平并將本裝置置于其上;
4.放流時,將柔性水箱2放流口5放下,使放流漁業生物自行流入放流水域,其后使用壓力氣泵9給充氣氣墊7充氣,使框架1傾斜以將全部苗種流出;
5.放流操作完成后,將柔性水箱2放流口5收起掛于框架1的上邊框上,并將充氣氣墊7內氣體放出。
該裝置可以進行多批次,不同漁業生物苗種的放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