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培育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可重復利用組合式苗木培育容器。
背景技術:
容器是苗木培育的載體,是壯苗培育的重要用具。采用容器苗造林可實現優質高效的人工林培育。
但發明人發現,相關的培育容器是一次性塑料材質、無紡布材質等,這些容器因無斷根功能而造成根系盤旋在容器內,限制苗木生長或降低造林成活率、或者影響造林后的生長或幼林對風雪等的抗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重復利用組合式苗木培育容器,以解決上述技術或應用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可重復利用組合式苗木培育容器,包括漏斗和底筒,所述漏斗和底筒可組裝;所述漏斗與底筒均為中空型;所述漏斗分為一體成型的上部、中部與下部,所述上部為開口的船型,所述中部與下部均為從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的柱型,所述下部與中部的連接處形成向內凹進的接口。
作為優選,所述漏斗的上部與中部的連接面為弧面,所述中部沿其上部的中央向下延伸。
作為優選,所述漏斗的底部設有小孔。
作為優選,所述底筒分為一體成型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為開口的圓柱形;所述下部為從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的柱型;所述底筒的下部沿其上部的中央向下延伸。
作為優選,所述漏斗的下部卡套于所述底筒的上部內;所述底筒上部的上邊緣與所述接口嵌合。
作為優選,所述漏斗和底筒均為可重復利用材料一體成型的漏斗和底筒。
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實例提供的可重復利用組合式苗木培育容器,采用漏斗和底筒,所述漏斗填裝基質,苗木種植于漏斗內,埋入地下時,漏斗和底筒配合使用,底筒內不填裝基質而是自然流入的空氣,無任何營養成分,當漏斗中苗木根須生長至底筒中時,無營養物質而實現空氣斷根,在苗木移栽時不需要人工剪根,可有效避免對苗木的損傷,保證移栽的成活質量及其之后的生長、提高林木的抗性;苗木培育容器懸空時,可單獨使用漏斗實現空氣斷根。漏斗上部設置為船型,便于向漏斗內填裝基質和根據樹種特征調整其尺寸,便于對苗木的管理;其中部和下部填裝基質,有利于苗木生長(根系和地上部分),下部構造同時具有與底筒組合使用,在容器埋入土壤時實現空氣剪根。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例漏斗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底筒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漏斗與底筒組合使用結構示意圖。
其中:漏斗1、漏斗上部11、漏斗中部12、漏斗下部13、底筒2、底筒上部21、底筒下部2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組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視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容器苗是目前人工林培育的主要苗木類型,其苗木健壯、移栽成活率高是共同的創新優勢,其可實現工廠化、規模化的苗木培育,造林受季節的影響較小,由此,容器苗培育及其容器等研發創新是目前世界林業發展的大趨勢之一。目前容器苗培育中容器應用較多的有無紡布容器和一次性塑料容器;無紡布容器具有質量輕、運輸方便、價廉物美的優勢,但目前的無紡布容器結構在苗木生長過程中,根系若生長出容器深入土壤,取苗過程中斷根,容易損傷苗木,影響成活率和造林后的林木生長,另外,的無紡布容器為一次性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苗木成本。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方面容易造成根系纏繞于容器內的現象,移栽后影響幼林生長和抗性,另一方面,塑料袋若不回收,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不利于環境保護。即使有部分可重復利用的容器,也因其必須懸空應用或占有面積不合理等局限性而不能被廣泛應用。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可重復利用組合式苗木培育容器,參照附圖1、2和3,包括漏斗1和底筒2,所述漏斗1和底筒2可組裝;所述漏斗1與底筒2均為中空型;所述漏斗1分為一體成型的漏斗上部11、漏斗中部12與漏斗下部13,所述漏斗上部11為開口的船型,所述漏斗中部12與漏斗下部13均為從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的柱型,所述13漏斗下部與漏斗中部12的連接處形成向內凹進的接口。培育苗木時,漏斗1可與底筒2組合應用,也可單獨使用。當漏斗1和底筒2組合應用時,漏斗1填裝基質,苗木種植于漏斗1內,漏斗1和底筒2配合使用,底筒2內無基質而為空氣,作為留空剪根裝置,二者組裝后,埋入土壤內;當漏斗1中苗木根系生長至底筒2中時,因底筒2中無營養物質而實現空氣斷根,促進苗木側根發育,實現“根強苗壯”的壯苗培育目標,苗木移栽時,不傷根系,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同時,促進造林初期幼林生長,同時,根系垂直向下生長,增強林木對風雪等的抗性。當漏斗1單獨使用時,容器于架空的苗床上懸空培育苗木,當根系長出漏斗底部時空氣斷根而實現與漏斗1和底筒2組裝應用類似的壯苗培育及其造林的優勢。漏斗上部11設置為船型,便于向漏斗1內填裝基質以及苗木管理;漏斗下部13與漏斗中部12的形狀一方面節省基質和苗木運輸成本,另一方面便于漏斗1與底筒2的組裝使用。且無論組合或漏斗單獨應用,苗木根系都舒展而不纏繞于容器內。苗木移栽時,其一,自然斷根且根系舒展,故不損傷根系,提高移栽成活率和質量;其二,因根系未損傷,移栽后無緩苗期,促進移栽后的生長;其三,苗木根系不纏繞于容器中,移栽后根系向下生長,提高林木的對風雪等自然災害的抗性。
本容器與其他類似的比較,可根據氣候和環境條件靈活應用,尤其可在干旱或半干旱氣候條件下,漏斗和底筒組合應用,埋入地下,解決因空氣濕度較低、采用懸空的空氣剪根培育苗木,導致嚴重限制苗木生長甚至死亡的問題。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容器,可根據苗木培育期的要求,通過施肥和水分控制等,調控苗木的生長速率,保證按造林所需培育苗木的規格。
進一步地,所述漏斗上部11與漏斗中部12的連接面為弧面,所述漏斗中部12沿漏斗上部11的中央向下延伸。漏斗上部11與漏斗中部12的連接面為弧面,便于向苗木澆水時,水流可流向漏斗中部12和漏斗下部13內,滲入基質中,為苗木提供水分。
進一步地,所述底筒2分為一體成型的底筒上部21和底筒下部22,所述底筒上部21為開口的圓柱形;所述底筒下部22為從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的柱型;所述底筒下部22沿底筒上部21的中央向下延伸。底筒2在使用時掩埋在土壤中,隔絕漏斗1與土壤的接觸;底筒上部21便于與漏斗1的組裝使用,從上往下直徑逐漸減小的柱型底筒下部22,節省材料的同時,便于埋入土壤中。
進一步地,所述漏斗下部13卡套于所述底筒上部21內,所述底筒上部21的上邊緣與所述接口嵌合。所述漏斗1與所述底筒2組裝使用時,底筒2作為留空剪根裝置,底筒下部22中即為留空剪根部分,當苗木根系生長至所述底筒下部22中,因底筒下部22中為空氣而被空氣斷根,促進側根發育,促進苗木生長。
進一步地,所述漏斗1與所述底筒2均為可重復利用材料一體成型的。可根據需要選用相應的材料加工成型后反復使用,并在容器達到使用年限損壞后回收再利用,屬環境友好類型的容器及其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漏斗1的底部與所述底筒2的底部均分布設有小孔。所述漏斗1的底部的小孔便于多余的水分從漏斗1中滲出,避免在漏斗1內存積造成爛根;底筒2底部的小孔避免水分在底筒中存積,為生長至底筒下部22的根系提供營養而不能很好的實現空氣斷根。
尚需清楚闡述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