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鹽堿地植物修復結構,屬土壤治理凈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由于由于自然環境、人為破壞等因素,導致大量的土壤受到嚴重的鹽堿污染,土壤鹽堿污染逐步加重,由于土壤中鹽堿等無機鹽污染物含量的提高,一方面嚴重破壞了土壤的營養結構和地質結構,另一方面也對植被的生長造成了嚴重傷害,嚴重時甚至導致土壤沙化,植被幾乎絕跡,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針對這一問題,當前尚無高效的治理方法,進能靠傳統的土壤翻壓和反復種植制備進行鹽堿壓制,但工作效率低下且治理效果相對較差,不能有效滿足實際治理工作與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的需要,因此針對這一問題,迫切需要開發一種高效的鹽堿地治理方法,以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鹽堿地植物修復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鹽堿地植物修復結構,包括鹽堿地基礎層、壓鹽堿帶、定位護板及植物墊,鹽堿地基礎層上設至少一條修復槽,修復槽深度不低于50厘米,且修復槽底部與鹽堿地基礎層表面平行分布,壓鹽堿帶嵌于修復槽內,并平鋪在修復槽底上表面,壓鹽堿帶厚度至少5厘米,且最大不大于30厘米,壓鹽堿帶兩側與修復槽側壁均保留至少5厘米寬的排水溝,定位護板至少兩個,并以壓鹽堿帶軸線對稱分布在壓鹽堿帶兩側位置處,定位護板底部與壓鹽堿帶上表面垂直連接,頂部與鹽堿地基礎層上表面平面,壓鹽堿帶和定位護板共同構成橫截面為“凹”字型的定位槽,定位槽內另設鹽堿地基礎層相同的鹽堿填充土和植物墊,其中植物墊下表面與鹽堿填充土上表面相連接,上表面高出鹽堿地基礎層至少3厘米,且植物墊上表面為圓弧結構,植物墊的最高點的垂直投影落在修復槽中線上,植物墊的最低點與定位槽兩側的定位護板平齊。
進一步的,所述的壓鹽堿帶包括透水承載袋和多孔填充料,所述的多孔填充料位于透水承載袋內,并構成橫截面為矩形的立方體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多孔填充料為碎石、砂礫、纖維、礦物質中的一種或任意幾種混合后與粘膠劑和穩定劑共同構成。
進一步的,所述的植物墊包括無紡布外層、聚丙綸包覆層、種植基材及植被種子,其中所述的聚丙綸包覆層為密閉腔體結構,所述的無紡布外層包覆在聚丙綸包覆層外并構成培育體,種植基材和植被種子均嵌于培育體內,且所述的制備種子嵌于種植基材中,并距離種植基材上表面距離為0—10毫米。
進一步的,所述的植物墊上表面另均布若干導流槽,且導流槽兩端均與排水溝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的植物墊底部設若干導流管,且所述的導流管一端嵌于植物墊的種植基材中,另一端嵌于鹽堿填充土內。
進一步的,所述的定位護板均為網板狀結構。
本實用新型設備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可靠性高且使用及操作靈活可靠,運行能耗低廉,環境適應性好,一方面可快速有效的鹽堿土壤中的鹽堿成份進行有效的壓制,減輕鹽堿對植被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可對鹽堿土壤中的鹽堿成份通過植被進行固定、吸收并凈化,從而達到對鹽堿地土壤環境凈化和對鹽堿地地表綠化的目的,并提高鹽堿土壤凈化作業的工作效率、凈化質量和凈化治理工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鹽堿地植物修復結構,包括鹽堿地基礎層1、壓鹽堿帶2、定位護板3及植物墊4,鹽堿地基礎層1上設至少一條修復槽5,修復槽5深度不低于50厘米,且修復槽5底部與鹽堿地基礎層1表面平行分布,壓鹽堿帶2嵌于修復槽5內,并平鋪在修復槽5底上表面,壓鹽堿帶2厚度至少5厘米,且最大不大于30厘米,壓鹽堿帶2兩側與修復槽側壁均保留至少5厘米寬的排水溝6,定位護板3至少兩個,并以壓鹽堿帶2軸線對稱分布在壓鹽堿帶2兩側位置處,定位護板3底部與壓鹽堿帶2上表面垂直連接,頂部與鹽堿地基礎層1上表面平面,壓鹽堿帶2和定位護板3共同構成橫截面為“凹”字型的定位槽7,定位槽7內另設鹽堿地基礎層1相同的鹽堿填充土8和植物墊4,其中植物墊4下表面與鹽堿填充土8上表面相連接,上表面高出鹽堿地基礎層1至少3厘米,且植物墊4上表面為圓弧結構,植物墊4的最高點的垂直投影落在修復槽5中線上,植物墊4的最低點與定位槽7兩側的定位護板3平齊。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壓鹽堿帶2包括透水承載袋21和多孔填充料22,所述的多孔填充料22位于透水承載袋21內,并構成橫截面為矩形的立方體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多孔填充料22為碎石、砂礫、纖維、礦物質中的一種或任意幾種混合后與粘膠劑和穩定劑共同構成。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植物墊4包括無紡布外層41、聚丙綸包覆層42、種植基材43及植被種子44,其中所述的聚丙綸包覆層42為密閉腔體結構,所述的無紡布41外層包覆在聚丙綸包覆層42外并構成培育體,種植基材43和植被種子44均嵌于培育體內,且所述的制備種子44嵌于種植基材43中,并距離種植基材43上表面距離為0—10毫米。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植物墊4上表面另均布若干導流槽45,且導流槽45兩端均與排水溝6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植物墊4底部設若干導流管9,且所述的導流管9一端嵌于植物墊4的種植基材43中,另一端嵌于鹽堿填充土8內。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定位護板3均為網板狀結構。
如圖2所示,一種鹽堿地植物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開設修復槽,在鹽堿地基礎層上,根據實際治理工作的需要,開挖修復槽,并對修復槽的側壁進行固化處理,所開挖的修復槽深度不低于50厘米,修復槽的深度與修復槽寬度比為1:1.5—5;
第二步,鋪設壓鹽堿帶,在第一步開挖后的修復槽的槽底上鋪設壓鹽堿帶,壓鹽堿帶與修復槽同軸分布,且壓鹽堿帶距離修復槽側壁不低于5厘米,壓鹽堿帶厚度與修復槽深度比為1:5—10;
第三步,構建定位槽,將定位護板通底部端面與壓鹽堿帶上表面垂直連接,并使壓鹽堿帶和定位護板共同構成橫截面為“凹”字型的定位槽;
第四步,回填,將第一步開設修復槽時挖出的鹽堿土作為鹽堿填充土回填到定位槽內,并在鹽堿填充土上表面安裝植物墊;
第五步,催生及日常養護,在完成第四步后,對植物墊定期噴水及施肥,促使植物墊內的植被種子發芽并順利生長,并對發芽率不足的植物墊進行更換及制備補種,并在植物墊的制備順利發芽并穩定生長后,根據自然降水條件,定期對制備進行澆水灌溉,同時對出現死亡的植被植株進行替換即可。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步開挖的修復槽橫截面輪廓為矩形結構或體形結構。
本實用新型設備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可靠性高且使用及操作靈活可靠,運行能耗低廉,環境適應性好,一方面可快速有效的鹽堿土壤中的鹽堿成份進行有效的壓制,減輕鹽堿對植被造成的損傷,另一方面可對鹽堿土壤中的鹽堿成份通過植被進行固定、吸收并凈化,從而達到對鹽堿地土壤環境凈化和對鹽堿地地表綠化的目的,并提高鹽堿土壤凈化作業的工作效率、凈化質量和凈化治理工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