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釣具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魚鉤。
背景技術:
釣魚是一種遠離空氣混濁的城市,回歸大自然的野外活動。釣魚時,人的眼、腦、心專注在浮標的動靜,一切雜念近拋腦后,而浮標被魚兒牽動時,心中暗喜,揭竿而起,面對空中搖擺的魚兒,垂釣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但是,釣魚最讓人苦惱的是魚上鉤了,卻在收線的時候,魚脫鉤逃走了。尤其在遇到大魚的時候,魚鉤特別容易出現脫鉤的情況,讓垂釣者空歡喜一場。現有技術中的魚鉤,大多數結構單一,容易出現脫鉤的現象。因此,特別需要一種能有效避免魚上鉤后出現脫鉤情況的新型魚鉤。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解決魚上鉤后容易脫鉤這一問題的新型魚鉤。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新型魚鉤,包括主鉤體,所述主鉤體呈鉤狀,其具有第一鉤柄、第一鉤尖和鉤背;所述第一鉤尖的底部通過所述鉤背連接所述第一鉤柄的底部;所述第一鉤柄的頂部可拆卸連接有橡膠繩;所述橡膠繩的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連接魚線的第一連接耳;
還包括支桿和副鉤體;所述支桿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一鉤柄上,其位于所述鉤背的正上方;所述支桿連接所述第一鉤柄的一端上表面設置有定滑輪;所述支桿另一端開設有貫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凹槽;所述支桿的上表面還設置有固定環,所述固定環位于所述定滑輪和所述凹槽之間;所述固定環環口的朝向與定滑輪軸線的朝向平行設置,且與所述支桿垂直設置;所述固定環交叉套設有活動環;所述活動環上連接有繩子;所述繩子跨過所述定滑輪后與所述第一連接耳可拆卸連接;
所述副鉤體包括第二鉤柄和第二鉤尖;所述第二鉤柄穿設所述凹槽,并通過翻轉軸連接在所述凹槽處;所述翻轉軸的朝向與所述固定環環口的朝向平行設置,所述第二鉤柄可繞所述翻轉軸上下翻轉;所述第二鉤柄還通過彈簧連接所述第一鉤柄;所述第二鉤尖垂直設置在所述第二鉤柄的底部,其尖刃部朝向所述第一鉤柄;
當所述副鉤體處于閉合狀態時,所述第二鉤尖接觸所述第一鉤尖,所述副鉤體和所述主鉤體形成封閉結構,此時,所述彈簧處于自然狀態;當所述副鉤體處于打開狀態時,所述第二鉤柄的上端穿設所述活動環,所述第二鉤尖遠離所述第一鉤尖,此時,所述彈簧處于拉伸狀態。
優選地,所述第一鉤柄的頂端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橡膠繩的第二連接耳。所述第二連接耳便于其與所述橡膠繩可拆卸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鉤尖上設置有倒刺。所述倒刺能夠在魚上鉤后,將魚嘴上被所述第一鉤尖刺穿的部位卡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魚脫鉤的情況。
優選地,所述支桿安裝在所述第一鉤柄的上端,且與所述第一鉤柄垂直設置。這樣使所述支桿盡量遠離所述第一鉤尖,其目的是避免所述第一鉤尖與所述支桿的距離太近,并因此影響魚類不能正常吃到第一鉤尖上的魚餌。
優選地,所述支桿的上表面為平面結構。這樣設計方便安裝所述定滑輪以及所述固定環。
優選地,所述活動環與所述固定環連接處設置有兩凸塊,所述固定環放置在兩凸塊之間;兩凸塊平行設置,且兩凸塊之間的距離比所述固定環的寬度大0.6mm~0.8mm。兩凸塊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在繩子拉動所述活動環的時候,所述活動環發生旋轉導致其與所述繩子連接的一端向下移動。所述固定環與所述凸塊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以便于所述固定環與所述活動環之間的活動連接。
優選地,所述活動環遠離所述凸塊的相對一端開設有供所述繩子穿過的通孔。所述通孔便于繩子與所述活動環的可拆卸連接。
優選地,所述彈簧處于自然形態時,所述彈簧與所述支桿的距離為所述第一鉤柄長度的1/3~1/2。這樣,有利于翻轉所述第一鉤柄時,增加彈簧的伸展距離,從而增加彈簧的彈力;當所述第二鉤柄脫離所述活動環時,其在彈簧的作用下能夠快速復位;同時避免其與所述第一鉤尖的距離太近。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設置有副鉤體;魚鉤入水前,將副鉤體打開,此時第二鉤柄上端穿設活動環,彈簧處于拉伸狀態;當魚上鉤后,魚會拼命掙脫,再加上收線時魚竿通過魚線施加給第一連接耳的拉力作用,一方面,橡皮繩會被拉長;另一方面,繩子將活動環的上端拉下,使活動環脫離第二鉤柄;副鉤體在彈簧的作用下閉合,與主鉤體形成封閉結構,有效地減少魚脫鉤逃走的幾率。
2.本發明的第一鉤柄和魚線之間設置有橡膠繩,橡膠繩具有緩沖作用,防止魚線的拉力過大,從而導致魚被鉤住的部位被扯破,魚脫鉤逃走,進一步增強了魚鉤的防脫鉤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在副鉤體處于閉合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在副鉤體處于打開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活動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支桿和第二鉤柄的連接示意圖;
圖中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附圖中,1-主鉤體、11-第一鉤柄、12-鉤背、13-第一鉤尖、14-第二連接耳、15-倒刺、2-橡膠繩、21-第一連接耳、3-支桿、31-定滑輪、32-凹槽、33-固定環、34-活動環、341-凸塊、342-通孔、35-繩子、36-翻轉軸、4-副鉤體、41-第二鉤柄、42-第二鉤尖、5-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發明的具體實施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魚鉤,包括主鉤體1、支桿3和副鉤體4。主鉤體1呈鉤狀,其具有第一鉤柄11、第一鉤尖13和鉤背12,第一鉤尖13上設置有倒刺15,以通過倒刺15卡住魚嘴上被第一鉤尖13刺穿的部位,防止出現魚脫鉤的情況。第一鉤尖13的底部通過鉤背12連接第一鉤柄11的底部,第一鉤柄11的頂部可拆卸連接有橡膠繩2。優選地,第一鉤柄11的頂端設置有用于連接橡膠繩2的第二連接耳14,便于第一鉤柄11與橡膠繩2可拆卸連接。橡膠繩2的另一端設置有用于連接魚線的第一連接耳21。橡膠繩2具有緩沖作用,防止魚線的拉力過大,從而導致魚被鉤住的部位被扯破,魚脫鉤逃走。
支桿3固定安裝在第一鉤柄11上,且其位于鉤背12的正上方,優選地,支桿3安裝在第一鉤柄11的上端,且與第一鉤柄11垂直設置。這樣使支桿3盡量遠離第一鉤尖13,避免第一鉤尖13與支桿3的距離太近,并因此影響魚類不能正常吃到第一鉤尖13上的魚餌。支桿3連接第一鉤柄11的一端上表面設置有定滑輪31,且支桿3的上表面為平面結構。這樣設計方便安裝定滑輪31以及固定環33。
如圖3、4所示,支桿3另一端開設有貫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凹槽32,優選地,凹槽32在支桿3的端部開設,并沿支桿3的長度方向設置。支桿3的上表面還設置有固定環33,固定環33位于定滑輪31和凹槽32之間。固定環33環口的朝向與定滑輪31軸線的朝向平行設置,且與支桿3垂直設置。優選地,固定環33、定滑輪31、第二鉤柄41在支桿3上表面的投影中心位于同一直線,便于繩子35拉動活動環34。固定環33交叉套設有活動環34,活動環34與固定環33連接處設置有兩凸塊341,固定環33放置在兩凸塊341之間,兩凸塊341平行設置,且兩凸塊341之間的距離比固定環33的寬度大0.6mm~0.8mm。兩凸塊341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在繩子35拉動活動環34的時候,活動環34發生旋轉導致其與繩子35連接的一端向下移動。固定環33與凸塊341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隙,以便于固定環33與活動環34之間的活動連接。
活動環34上連接有繩子35,優選地,活動環34遠離凸塊341的相對一端開設有供繩子35穿過的通孔342,通孔342便于繩子35與活動環34的可拆卸連接。繩子35跨過定滑輪31與第一連接耳21可拆卸連接。
副鉤體4包括第二鉤柄41和第二鉤尖42,第二鉤柄41穿設凹槽32,并通過翻轉軸36連接在凹槽32處。翻轉軸36的朝向與固定環33環口的朝向平行設置,第二鉤柄41可繞翻轉軸36上下翻轉。第二鉤柄41還通過彈簧5連接第一鉤柄11。第二鉤尖42垂直設置在第二鉤柄41的底部,其尖刃部朝向第一鉤柄41。
當副鉤體4處于閉合狀態時,第二鉤尖42接觸第一鉤尖13,副鉤體4和主鉤體1形成封閉結構,此時,彈簧5處于自然狀態;當副鉤體4處于打開狀態時,第二鉤柄41的上端穿設活動環34,第二鉤尖42遠離第一鉤尖13,此時,彈簧5處于拉伸狀態。
彈簧5處于自然形態時,彈簧5與支桿3的距離為第一鉤柄11長度的1/3~1/2。這樣,有利于翻轉第一鉤柄11時,增加彈簧5的伸展距離,從而增加彈簧5的彈力;當第二鉤柄41脫離活動環34時,其在彈簧5的作用下能夠快速復位;同時避免其與第一鉤尖13的距離太近。
使用本發明時,首先翻轉第二鉤柄41,并將第二鉤柄41的上端穿設活動環34,如有必要,調整繩子35的長度,使第二鉤柄41固定在合適的位置,這樣使副鉤體4處于打開狀態;然后,將魚餌掛到主鉤體1上;最后,將魚鉤放入水中。當魚上鉤后,魚會拼命掙脫,再加上收線時魚竿通過魚線施加給第一連接耳21的拉力作用,一方面,橡皮繩2會被拉長;另一方面,繩子35將活動環34的上端拉下,使活動環34脫離第二鉤柄41,副鉤體4在彈簧5的作用下閉合,與主鉤體1形成封閉結構,有效地減少魚脫鉤逃走的幾率。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