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含優異除草劑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的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三唑磺草酮是hppd酶抑制劑類化合物,具有內吸傳導作用,可通過雜草的葉片、根、莖等多種途徑吸收,不易返青復發。該類化合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植物體控制光合作用關鍵色素酶的活性,使其底物轉化為尿黑酸過程受阻,從而導致生育酚及質體醌無法正常合成,影響靶標體內類胡蘿卜素合成,導致葉片發黃、發白,影響植物體內光合作用正常進行,最終徹底死亡。
氰氟草酯是芳氧苯氧丙酸類除草劑中惟一對水稻具有高度安全性的品種,和該類其他品種一樣,也是內吸傳導性除草劑。由植物體的葉片和葉鞘吸收,韌皮部傳導,積累于植物體的分生組織區,抵制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ase),使脂肪酸合成停止,細胞的生長分裂不能正常進行,膜系統等含脂結構破壞,最后導致植物死亡。
水稻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稻田除草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隨著雜草的抗性越來越強尤其是稻田禾本科雜草更是難以防治。本發明選用兩種組合物可以有效防除稻田禾本科雜草降低雜草抗性的產生。
兩種有效成分作用機理不同,復配后具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和增效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除草組合物,使其高效防治稗草、千金子,防止雜草抗性的產生或延緩抗性速度,使用成本低、防效好,該組合物的有效成分為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
本發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新型水稻田的農藥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組成,所述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的質量比為1:30~40:1。
優選地,所述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的質量比為1:20~40:1
優選地,所述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的質量比為1:10~40:1。
優選地,所述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的質量比為10:1~40:1。
優選地,所述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的質量比為1:30、1:20、1:10、1:1、10:1、20:1、30:1或40:1。
三唑磺草酮:三唑磺草酮是hppd酶抑制劑類化合物,具有內吸傳導作用,可通過雜草的葉片、根、莖等多種途徑吸收,不易返青復發。
氰氟草酯:一對水稻具有高度安全性的品種,也是內吸傳導性除草劑。使脂肪酸合成停止,細胞的生長分裂不能正常進行,膜系統等含脂結構破壞,最后導致植物死亡。
所述的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的除草組合物,兩有效成分的作用機理不同,兩者復配,具有一定的互補作用和增效作用。
所述的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的除草組合物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方法,加入相應的助劑及填料,可以制成懸浮劑、可分散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
所述的助劑有分散劑、濕潤劑、崩解劑、乳化劑、消泡劑、抗凍劑、增稠劑。
所述的分散劑選自:木質素磺酸鈉、木質素磺酸鈣、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亞甲基雙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硫酸鹽、聚羧酸鹽、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溶劑選自:松脂基油、二甲苯、環己酮、甲醇、喹酰胺、dmso、dmf、150#溶劑油、200#溶劑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濕潤劑選自:十二烷基硫酸鈉、拉開粉bx、皂角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蠶沙、無患子粉、茶枯粉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崩解劑選自:膨潤土、硫酸銨、氯化鋁、尿素、氯化鎂、葡萄糖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乳化劑選自: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異辛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磺酸鈣、月桂醇聚氧乙烯醚、十八烷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消泡劑選自:c8-210脂肪醇類化合物、環氧大豆油、乙醇、硅酮類化合物、有機硅油、c10-c20飽和脂肪酸類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抗凍劑選自:山梨醇、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鈉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的增稠劑選自:明膠、黃原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中的一種或多種。
所述填料選自:輕質碳酸鈣、硅藻土、膨潤土、凹凸棒土、白炭黑、高嶺土中的一種或多種。
本發明的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稗草、千金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在給定的范圍內表現出很好的增效作用,防效明顯高于單劑,用料少。
(2)本發明所述除草組合物能夠對稗草、千金子有特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理解本文,下面將結合案例對本發明提出的一種除草組合物進行詳細說明,實驗中所用10%三唑磺草酮od、10%氰氟草酯ec均從市場購買得到。
實施例1:15.5%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懸浮劑
三唑磺草酮0.5%、氰氟草酯15%、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5.5%、乙二醇4%、黃原膠0.2%、硅酸鎂鋁1.5%、有機硅油0.5%、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常規配制懸浮劑的方法混合制得15.5%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懸浮劑。
實施例2:21%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懸浮劑
三唑磺草酮1%、氰氟草酯20%、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5%、乙二醇4%、黃原膠0.15%、硅酸鎂鋁1%、有機硅油0.5%、去離子水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常規配制懸浮劑的方法混合制得21%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懸浮劑。
實施例3:33%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
三唑磺草酮3%、氰氟草酯30%、十二烷基磺酸鈣1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5%、有機膨潤土0.5%、白炭黑2%、油酸甲酯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常規配制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方法混合制得33%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
實施例4:2%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
三唑磺草酮1%、氰氟草酯1%、十二烷基磺酸鈣1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5%、膨潤土2.5%、白炭黑4%、油酸甲酯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常規配制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方法混合制得2%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
實施例5:44%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濕性粉劑
三唑磺草酮40%、氰氟草酯4%、茶枯粉5%、有機硅油2%、木質素磺酸鈉6%、硅藻土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照常規配制可濕性粉劑的方法混合,粉碎至一定細度,再經過混勻成產品,得到44%的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6:63%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濕性粉劑
三唑磺草酮60%、氰氟草酯3%、茶枯粉4.5%、有機硅油2%、木質素磺酸鈉8%、硅藻土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照常規配制可濕性粉劑的方法混合,粉碎至一定細度,再經過混勻成產品,得到63%的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7:31%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水分散粒劑
三唑磺草酮30%、氰氟草酯1%、木質素磺酸鈉4%、硫酸銨2.5%、聚羧酸鹽5%、輕質碳酸鈣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照常規配制水分散粒劑的方法混合制得到31%的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8:82%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水分散粒劑
三唑磺草酮80%、氰氟草酯2%、木質素磺酸鈉5%、硫酸銨2%、聚羧酸鹽2.5%、淀粉2.5%、輕質碳酸鈣補足100%。將以上原料按照常規配制水分散粒劑的方法混合制得到82%的三唑磺草酮·氰氟草酯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應用一: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復配的室內毒力測定
1、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不同配比聯合毒力測試
1.1供試藥劑
96%三唑磺草酮原藥、95%氰氟草酯原藥、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不同比例混配制劑
1.2供試雜草
稗草、千金子
1.3試驗方法
采用溫室盆栽法:將供試靶標雜草種子播種在塑料缽內蓋上細土后放在溫室內培養,待雜草長至2~4葉期進行莖葉噴霧處理,每缽噴藥液1ml,每處理重復4次,并設不含藥劑的處理為對照。處理后置于溫室內培養,定期觀察靶標雜草的生長情況,15天后計算仿效,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濃度ec50(95%置信區間),并按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并按下列公式計算:
1.4不同配比的聯合毒力測定方法
根據單劑的毒力測定結果,用不同配比的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采用上述1.3的方法進行測定,計算ec50,并按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并按下列公式計算:
ati=(s/m)*100
式中:
ati——混劑實測毒力指數;
s——標準除草劑的ec50,單位mg/l;
m——混劑的ec50,單位mg/l。
tti=tia*pa+tib*pb
式中:
t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
tia——a藥劑理論毒力指數;
pa——a藥劑在混劑中的百分含量,單位為百分率;
tib——b藥劑理論毒力指數;
pb——b藥劑在混劑中的百分含量,單位為百分率;
ctc=(ati/tti)*100
式中:
ctc——共毒系數;
ati——混劑實測毒力指數;
t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
共毒系數(ctc)≥120表現為增效作用;ctc≤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現為相加作用,結果見表一、表二。
表1: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不同配比對稗草毒力測定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復配的各個比例其共毒系數均高于120,說明該兩種成分復配之后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由此可見,兩者復配具有很強的合理性。
表2: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不同配比對千金子毒力測定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三唑磺草酮和氰氟草酯復配的各個比例其共毒系數均高于120,說明該兩種成分復配之后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由此可見,兩者復配具有很強的合理性。
用實施例1—8所得的復配制劑與各組分單劑進行大田藥效試驗。選擇無風無雨的天氣進行試驗,在調查的整個階段無降雨,以稗草、千金子為試驗對象,田間雜草2-4葉期,進行莖葉噴霧1次,并計算防效。防效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試驗結果如下:
表3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復配組合物防治雜草藥效試驗
由表3可以看出,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復配后能有效地防治稗草、千金子,防治效果優于對照藥劑,持效期長,施藥后30d防效達90%以上,并且在試驗用藥范圍內,對靶標作物沒有藥害。
綜合以上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三唑磺草酮與氰氟草酯按不同比例復配后,對農業雜草的防治效果明顯提高,在防治效果相同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從而降低了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延緩了雜草的抗性。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