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食用菌種植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大棚蘑菇的規模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蘑菇栽培方式種植操作繁瑣,生產周期長,成本高,且受季節的限制,無法形成蘑菇規模化生產。蘑菇傳統栽培存在著產量低、品質差、合格率低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市場競爭力。蘑菇大棚栽培技術是實現蘑菇生產無害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有利于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實現農業“三增”效益。因此,大棚規模化實施對提高蘑菇產量和質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棚蘑菇的規模化栽培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大棚蘑菇的規模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搭建蘑菇栽培大棚、以及在大棚內均布蘑菇栽培床架;將小麥青苗粉碎料浸水,然后在蘑菇栽培床架上鋪滿1.5-2.5厘米小麥青苗粉碎料,形成小麥青苗粉碎料層;
再在小麥青苗粉碎料上鋪滿1-2厘米厚的粉狀基料,形成基料層;
最后在基料層上依次撒滿由石灰粉、尿素和碳酸鈣組成的混合物層;
使小麥青苗粉碎料層、基料層和混合物層依次堆疊3-5層,堆疊好的栽培床架用薄膜密封;
使大棚的溫度維持25-28度,每平方接種0.8-1.2斤菌絲,接種后保持料溫在28度以下,大棚的濕度保持在75-85%;在播種至15-20天后,在菌絲表面覆蓋2-3cm土壤;
控制栽培床架含水量在28-32%,適時的進行噴水,保持大棚內濕度在75-85%,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3-25度;當蘑菇生長至3厘米高時,對蘑菇進行采收。
所述粉狀基料為:按重量份計,取反芻動物糞便20-30份,并向反芻動物糞便中加入亞硒酸鈉1-2份、過磷酸鈣1.5-3.5份、木屑1-2份、谷糠3-5份、鉀長石1-2份。
所述粉狀基料生產方式為:將各原料混合進行攪拌,經過大棚外建堆、翻堆、灑水,使濕度達到65-70%,將上述混合形成的蘑菇培養料進大棚二次發酵4-6天;將發酵后的混合物經過機械設備進行壓片,形成薄片,在60-80℃高溫進行烘干至水分少于15%,機械粉碎至粉狀,制成基料。
堆疊好的栽培床架還需進行下述步驟:每隔5-7天對栽培床架進行翻堆,翻堆次數為3-5次,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并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每層料的中間部分翻到兩邊,并對每層料噴灑預制菌劑;給密閉的蘑大棚加溫,保持大棚內溫度在60-70度,保溫時間持續10-12小時,然后讓蘑大棚大棚內自然冷卻降溫。
所述預制菌劑具體成分為:按重量百分含量計,聚谷氨酸1.5-2%、腐熟劑2-4%、膠質芽孢桿菌劑1.5-2%、哈茨木霉菌劑1.5-2%、余量為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大棚規模化栽培蘑菇,通過對栽培床架進行合理的準備,使栽培床架不僅能為蘑菇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還能避免病蟲影響蘑菇生長,同時通過對大棚及栽培床架的溫度及濕度進行合理控制,為蘑菇生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使蘑菇產量高,經濟效益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大棚蘑菇的規模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搭建蘑菇栽培大棚、以及在大棚內均布蘑菇栽培床架;將小麥青苗粉碎料浸水,然后在蘑菇栽培床架上鋪滿2.5厘米小麥青苗粉碎料,形成小麥青苗粉碎料層;
按重量份計,取反芻動物糞便20份,并向反芻動物糞便中加入亞硒酸鈉2份、過磷酸鈣1.5份、木屑2份、谷糠3份、鉀長石2份;將上述原料混合進行攪拌,經過大棚外建堆、翻堆、灑水,使濕度達到65%,將上述混合形成的蘑菇培養料進大棚二次發酵6天;將發酵后的混合物經過機械設備進行壓片,形成薄片,在60℃高溫進行烘干至水分少于15%,機械粉碎至粉狀,制成基料;
再在小麥青苗粉碎料上鋪滿2厘米厚的粉狀基料,形成基料層;
最后在基料層上依次撒滿由石灰粉、尿素和碳酸鈣組成的混合物層;
使小麥青苗粉碎料層、基料層和混合物層依次堆疊3層,堆疊好的栽培床架用薄膜密封;
每隔7天對栽培床架進行翻堆,翻堆次數為3次,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并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每層料的中間部分翻到兩邊,并對每層料噴灑預制菌劑,該預制菌劑具體成分為:按重量百分含量計,聚谷氨酸2%、腐熟劑2%、膠質芽孢桿菌劑2%、哈茨木霉菌劑1.5%、余量為水;
給密閉的蘑大棚加溫,保持大棚內溫度在70度,保溫時間持續10小時,然后讓蘑大棚大棚內自然冷卻降溫;
使大棚的溫度維持28度,每平方接種0.8斤菌絲,接種后保持料溫在28度以下,大棚的濕度保持在85%;在播種至15天后,在菌絲表面覆蓋3cm土壤,土壤中混有總重量5%的磷肥和石灰粉;
適時對栽培床架進行噴水,控制栽培床架含水量在32%,適時的進行噴水,保持大棚內濕度在75%,采用通風、噴水降溫的形式進行降低溫度,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5度;當蘑菇生長至3厘米左右高時,對蘑菇進行采收。
實施例2
一種大棚蘑菇的規模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搭建蘑菇栽培大棚、以及在大棚內均布蘑菇栽培床架;將小麥青苗粉碎料浸水,然后在蘑菇栽培床架上鋪滿1.5厘米小麥青苗粉碎料,形成小麥青苗粉碎料層;
按重量份計,取反芻動物糞便30份,并向反芻動物糞便中加入亞硒酸鈉1-2份、過磷酸鈣1.5份、木屑2份、谷糠3份、鉀長石2份;將上述原料混合進行攪拌,經過大棚外建堆、翻堆、灑水,使濕度達到65%,將上述混合形成的蘑菇培養料進大棚二次發酵6天;將發酵后的混合物經過機械設備進行壓片,形成薄片,在60℃高溫進行烘干至水分少于15%,機械粉碎至粉狀,制成基料;
再在小麥青苗粉碎料上鋪滿2厘米厚的粉狀基料,形成基料層;
最后在基料層上依次撒滿由石灰粉、尿素和碳酸鈣組成的混合物層;
使小麥青苗粉碎料層、基料層和混合物層依次堆疊3層,堆疊好的栽培床架用薄膜密封;
每隔7天對栽培床架進行翻堆,翻堆次數為3次,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并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每層料的中間部分翻到兩邊,并對每層料噴灑預制菌劑,該預制菌劑具體成分為:按重量百分含量計,聚谷氨酸2%、腐熟劑2%、膠質芽孢桿菌劑2%、哈茨木霉菌劑1.5%、余量為水;
給密閉的蘑大棚加溫,保持大棚內溫度在70度,保溫時間持續10小時,然后讓蘑大棚大棚內自然冷卻降溫;
使大棚的溫度維持28度,每平方接種0.8斤菌絲,接種后保持料溫在28度以下,大棚的濕度保持在85%;在播種至15天后,在菌絲表面覆蓋3cm土壤,土壤中混有總重量5%的磷肥和石灰粉;
適時對栽培床架進行噴水,控制栽培床架含水量在32%,適時的進行噴水,保持大棚內濕度在75%,采用通風、噴水降溫的形式進行降低溫度,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5度;當蘑菇生長至3厘米左右高時,對蘑菇進行采收。
以上公開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也不限制該發明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發明。本發明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