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持播種機。
背景技術:
:
目前大多數農村還采用原始的人工播種方式,其效率低,且勞動強度非常大,大型播種機能夠有效的提高效率,但是其費用昂貴,不便于普及。
因此,確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手持播種機。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有:一種手持播種機,包括殼體、第一隔板、壓桿、彈簧、錐嘴、第一連桿和排種機構,所述第一隔板設于殼體內,并將殼體的內腔分隔成安裝腔和排種腔,在殼體的底端設有與所述排種腔相貫通的出料口,兩錐嘴均鉸接于出料口側壁上,且兩錐嘴通過兩根第一連桿與壓桿相連;壓桿活動插接于安裝腔內,且壓桿的上下兩端均穿過殼體的側壁并伸于殼體外,彈簧套設于壓桿上,且彈簧的上下兩端分別對應抵接于安裝腔的內壁上和壓桿上,排種機構設于排種腔內,且排種機構一端與壓桿相連;
所述排種機構包括上隔板、下隔板、上排種門、下排種門、上驅動桿、下驅動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上隔板和下隔板上下分層設置,且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間形成有集種腔,在上隔板上設有上排種口,在下隔板上設有下排種口,上排種門傾斜鉸接于上排種口內并使得上排種口打開,下排種門水平鉸接于下排種口內并使得下排種口閉合,上排種門和下排種門分別通過上驅動桿和下驅動桿與第二連接桿相連,第二連接桿與壓桿相連;壓桿向上運動并驅動上排種門和下排種門向上轉動,并對應使上排種口閉合與下排種口打開。
進一步地,所述上排種門的側壁上設有第一轉軸,在上隔板上設有第一限位壓板,在第一限位壓板上設有第一軸孔,第一限位壓板通過螺釘固定于上隔板上,且所述第一轉軸置于所述第一軸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下排種門的側壁上設有第二轉軸,在下隔板上設有第二限位壓板,在第二限位壓板上設有第二軸孔,第二限位壓板通過螺釘固定于下隔板上,且所述第二轉軸置于所述第二軸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上隔板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限位板,該第一限位板的一端伸于上排種口的上方。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連接桿的頂端設有第二限位板,該第二限位板垂直于第二連接桿,上排種門通過上驅動桿與第二限位板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內壁上分層設有用于固定上隔板和下隔板的連接凸臺。
進一步地,所述壓桿的側壁上設有凸起部,彈簧下端抵接于該凸起部上。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頂端設有手把。
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體積小,重量輕,使用靈活,省事實力,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中排種機構在殼體內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中上隔板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中下隔板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中排種機構的另一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本發明一種手持播種機,包括殼體11、第一隔板12、壓桿13、彈簧14、錐嘴15、第一連桿16和排種機構2,第一隔板12設于殼體11內,并將殼體11的內腔分隔成安裝腔110和排種腔111,在殼體11的底端設有與排種腔111相貫通的出料口,兩錐嘴15均鉸接于出料口側壁上,且兩錐嘴15通過兩根第一連桿16與壓桿13相連。壓桿13活動插接于安裝腔110內,且壓桿13的上下兩端均穿過殼體11的側壁并伸于殼體11外,彈簧14套設于壓桿13上,且彈簧14的上下兩端分別對應抵接于安裝腔110的內壁上和壓桿13上,排種機構2設于排種腔111內,且排種機構2一端與壓桿13相連。
如圖2,本發明中的排種機構2包括上隔板21、下隔板22、上排種門23、下排種門24、上驅動桿25、下驅動桿26和第二連接桿27,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上下分層設置,且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之間形成有集種腔200,在上隔板21上設有上排種口210,在下隔板22上設有下排種口220,上排種門23傾斜鉸接于上排種口210內并使得上排種口210打開,下排種門24水平鉸接于下排種口220內并使得下排種口220閉合,上排種門23和下排種門24分別通過上驅動桿25和下驅動桿26與第二連接桿27相連,第二連接桿27與壓桿13相連;壓桿13向上運動并驅動上排種門23和下排種門24向上轉動,上排種門23向上轉動使上排種口210閉合,下排種門24向上轉動使下排種口220打開。
如圖3,本發明為便于將上排種門23鉸接于上隔板21上,在上排種門23的側壁上設有第一轉軸231,在上隔板21上設有第一限位壓板215,在第一限位壓板215上設有第一軸孔,第一限位壓板215通過螺釘固定于上隔板21上,且上排種門23上的第一轉軸231置于第一限位壓板215的第一軸孔內。
在上隔板21的側壁上設有用于收納第一限位壓板215的第一收納槽218。
本發明中的上排種門23與上隔板21之間的安裝結構便于裝卸,且便于制作。第一收納槽218能夠使得第一限位壓板215的外壁面a與上隔板21的側壁b在同一平面內,在將上隔板21安裝于殼體11內時,能夠有效避免上隔板21與殼體11內壁面之間以及第一限位壓板215與殼體11內壁面之間存在較大的間隙,避免種子從該間隙中漏掉。
如圖4,本發明為便于將下排種門24鉸接于下隔板22上,在下排種門24的側壁上設有第二轉軸241,在下隔板22上設有第二限位壓板225,在第二限位壓板225上設有第二軸孔,第二限位壓板225通過螺釘固定于下隔板22上,且第二轉軸241置于第二軸孔內。
在下隔板22的側壁上設有用于收納第二限位壓板225的第二收納槽228。
本發明中的下排種門24與下隔板22的結構優點與上述上排種門23與上隔板21的結構優點相同,故不再贅述。
本發明為更好地限制上排種門23向上開合的自由度,在上隔板21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限位板28,該第一限位板28的一端伸于上排種口210的上方,在第二連接桿27驅動上排種門23向上轉動時,第一限位板28能夠保證上排種門23在轉動至水平位置后不再向上運動。
在第二連接桿27的頂端設有第二限位板29,該第二限位板29垂直于第二連接桿27,上排種門23通過上驅動桿25與第二限位板29相連。在第二連接桿27驅動上、下排種門向下轉動時,第二限位板29最終會抵靠在下隔板22上,第二限位板29能夠保證下排種門24在轉動至水平位置后不再向下運動。
本發明為便于將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固定于殼體11內,在殼體11的內壁上分層設有用于固定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的連接凸臺115。上、下隔板與連接凸臺之間通過螺釘固定。
為便于將彈簧14抵接于壓桿13上,在壓桿13的側壁上設有凸起部131,彈簧14下端抵接于該凸起部131上,凸起部131的下端面抵接于安裝腔110的內壁上。
在殼體11的頂端設有手把3。
結合圖5,在使用時,將種子放在上隔板21的上方的空腔內,上排種門23和下排種門24初始狀態如圖2中所示,種子會通過上排種口210進入集種腔200內。下壓殼體11,將錐嘴15壓入泥土中,繼續下壓殼體11,隨著錐嘴15的繼續埋入,泥土會作用于壓桿13,并給壓桿13一個向上的作用力,壓桿13向上運動并使得兩錐嘴15分開并撥開泥土。壓桿13向上運動并驅動上排種門23和下排種門24向上轉動,上排種門23向上轉動使上排種口210閉合,下排種門24向上轉動使下排種口220打開,使得集種腔200內的種子進入錐嘴15之間的泥土中,完成播種。拔出錐嘴15后,在彈簧14的作用下,壓桿13回彈至初始位置。
為更好地使得集種腔200內的種子排出,亦可在集種腔200內增加導料斜板。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