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甘蔗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甘蔗是溫帶和熱帶農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能源替代品,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物質,有清熱下氣、助脾健胃、利大小便、止渴消痰等功效,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提高,甘蔗越來越受人們喜愛,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甘蔗的種植是種尾部種莖進行扦插繁殖,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大,人們種植甘蔗普遍追求高產量,大量盲目施用壯桿的復合肥料,使甘蔗的桿長、身粗,但口感卻稍帶咸味,沒有清爽的甜味的口感,且產量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甘蔗的種植方法,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甘蔗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每畝耕地均勻施加發酵腐熟的農家肥4000~5000kg、復合肥100~150kg,對耕地進行深耕15~30cm,并將耕地耙平,放置3~5天后,開挖種植溝,種植溝深25~35cm,種植溝行距90~110cm;
(2)選擇成雙芽段的甘蔗芽,將甘蔗芽選用質量分數為1%~2%的石灰水浸泡8~10小時并放在消毒水里消毒10~20分鐘;
(3)每年2~3月種植或氣溫穩定在15℃以上種植,在種植溝中均勻撒入防蟲劑,每畝撒防蟲劑3~5kg,將甘蔗芽放入種植溝中,每米種植甘蔗芽20~30個,將種好的甘蔗回土壓實,回土的土壤厚度為4~8cm,澆灌水;在潮濕的土壤表面每畝噴施磷酸肥8~10kg和除草劑30~50kg;
(4)覆蓋地膜,兩邊用土壓實;
(5)甘蔗莖稈開始發芽,長成幼苗,除去地膜,除草1次,并施用農家肥1次,每畝施農家肥3000~4000kg;每隔15~25天除草1次,每隔7~15天每畝施用農家肥3000~4000kg或每畝施磷肥20~50kg、碳銨30~40kg;農家肥和磷肥、碳銨交替使用;每隔25~40天噴施防蟲劑1次,在收獲前1~2個月停止施用農家肥或化肥;
(6)甘蔗生長高于1m后每隔10~20天對甘蔗進行剝除葉子;并對根部培土成壟行;所述壟行高為25~40cm,寬為25~40cm;
(7)采收。
進一步,所述的步驟(2)中的消毒水采用15%多菌靈稀釋50~100倍水溶液。
進一步,所述步驟(3)中的防蟲劑包括甲基異柳磷顆粒劑和敵百蟲。
進一步,所述的步驟(3)中的除草劑為35%阿特拉津稀釋40~70倍水溶液。
進一步,所述的步驟(4)中的地膜采用塑料薄膜或者遮陽網或者秸稈;所述塑料薄膜或者遮陽網的厚度0.005~0.008mm、有效寬度60~65cm。
進一步,所述的步驟(1)或者步驟(5)中的農家肥為牛糞、豬糞、雞鴨糞中的1種或2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甘蔗的種植方法簡單易于操作,通過石灰水和消毒水對甘蔗芽的浸泡使得甘蔗抗病毒能力強,成活率高,同時通過合理數量的農家肥和化肥的交替使用,保證了甘蔗成長所需的養分,避免過度使用化肥而影響甘蔗口感,且甘蔗糖含量高,有利于提高產量從而給果農帶來更大利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甘蔗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每畝耕地均勻施加發酵腐熟的牛糞和雞鴨糞共4500kg、復合肥120kg,對耕地進行深耕20cm,并將耕地耙平,放置5天后,開挖種植溝,種植溝深20cm,種植溝行距100cm;
(2)選擇成雙芽段的甘蔗芽,將甘蔗芽選用質量分數為2%的石灰水浸泡8小時并放在消毒水里消毒15分鐘;消毒水采用15%多菌靈稀釋80倍水溶液。
(3)每年2~3月種植或氣溫穩定在15℃以上種植,在種植溝中均勻撒入防蟲劑,每畝撒甲基異柳磷顆粒劑和敵百蟲4kg,將甘蔗芽放入種植溝中,每米種植甘蔗芽25個,將種好的甘蔗回土壓實,回土的土壤厚度為6cm,澆灌水;在潮濕的土壤表面每畝噴施磷酸肥10kg和35%阿特拉津稀釋50倍水溶液40kg;
(4)覆蓋厚度0.006mm、有效寬度65cm的塑料薄膜,兩邊用土壓實;
(5)甘蔗莖稈開始發芽,長成幼苗,除去地膜,除草1次,并施用農家肥1次,每畝施農家肥4000kg;每隔20天除草1次,每隔12天每畝施用農家肥3000kg或每畝施磷肥30kg、碳銨40kg;農家肥和磷肥、碳銨交替使用;每隔30天噴施防蟲劑1次,在收獲前1.5個月停止施用農家肥或者化肥;農家肥為牛糞和豬糞的混合物;
(6)甘蔗生長高于1m后每隔15天對甘蔗進行剝除葉子;并對根部培土成壟行;壟行高為40cm,寬為40cm;
(7)采收。
本發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