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土壤耕作用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園土壤翻耕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茶園管理的翻耕、除草作業環節還是沿用傳統的釘耙、鋤頭等原始工具進行作業,沒能實現機械化作業。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能適應茶園翻耕、除草作業的翻耕裝置,茶農仍然使用釘耙、鋤頭等傳統工具進行翻耕,勞動強度特別大,一個壯勞力每天只能翻地0.5畝左右,鋤草也只有1畝左右,這類繁重的農活不僅十分的辛苦,而且效率低下,沒人愿意干。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今天,茶園經營者每年用于茶園鋤草、耕翻的費用不斷增加,以四川省一些茶園為例,每個壯勞力的日工資為80-150元,每畝僅此就需支出200-300元,它已成為影響茶農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常規機械化的翻耕設備往往體積大、耗能多,不適宜于茶園的山地地勢,使用起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目前茶園翻耕仍使用釘耙、鋤頭等傳統工具進行翻耕,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花費成本高,而機械化的翻耕設備往往體積大、耗能多,不適宜于茶園的山地地勢,使用起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茶園土壤翻耕裝置,通過設計一種微型的電動滾動耙,實現靈活作業,適應茶園的山地地勢;同時通過設置深度和角度調節裝置,能夠根據土壤的阻力受力方向調整耙刀的深度和角度,因地制宜靈活調整,節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茶園土壤翻耕裝置,包括推桿、機架、轉軸、傳動齒輪、電機、耙刀、行走輪,所述推桿連接在機架的一側,為高度為1-1.5m的1-2根平行的斜桿,末端設有把手,斜桿另一端固定連接在機架上,使用時由人力推著推桿推動翻耕裝置前進;機架為框架結構,承載所有部件的重量和支撐所有部件,通過連接桿固定電機,電機連接蓄電池或太陽能電池,不必連接電線供電,機架的底端設有2-4根平行的豎桿,豎桿底端可拆卸連接有行走輪;轉軸通過軸承連接在機架上,轉軸一端或兩端固定套接在1-2個傳統齒輪內,通過傳動齒輪和電機的驅動齒輪相連,由電機驅動驅動齒輪轉動,動力通過傳動齒輪傳輸到轉軸,從而驅動轉軸轉動;轉軸固定套接在轉盤的中心,轉軸轉動帶動轉盤轉動,轉盤的圓周上均勻設有若干耙刀固定座,耙刀固定座為一端封閉的管狀結構,封閉端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轉盤的圓周內凹槽上,另一端內部設有2-3層卡臺,卡臺的內接四邊形的四角分別設有互相對稱的卡口和限位塊,所有卡臺上的卡口分別位于平行對稱的兩條垂直線上;深度調節桿為圓柱形,頂部設有卡位柱,卡位柱與卡口間隙配合;深度調節桿上部與耙刀固定座間隙套接,深度調節桿的中部設有外螺紋,活動連接有卡位螺母,卡位螺母可拆卸卡接在耙刀固定座底部下方,通過將深度調節桿轉動到卡口位于的直線上,上下滑動調整深度調節桿套接在耙刀固定座內的長度,從而調節耙刀的深度,然后再次水平旋轉深度調節桿,使卡柱卡在卡臺上,限位塊用于定位旋轉位置,便于后期與耙刀相連;深度調節桿底部設有豎直排布的兩個連接孔,耙刀的刀把為弧形結構,弧形結構上均勻設有若干固定孔,各固定孔間距離與兩個連接孔間距離相等,固定孔和連接孔通過螺栓和螺母連接,可以通過弧形結構調整耙刀的角度,耙刀的刀頭固定連接在刀把上。
進一步的,豎桿底端通過彈簧可拆卸的連接有行走輪,起到防震作用,適應于山地作業。
進一步的,推桿的把手處套接有橡膠防滑套,防止手部打滑,翻耕裝置拖把導致事故。
進一步的,茶園土壤翻耕裝置外設有防銹殼,殼體下端開口,內部罩接有推桿、機架、轉軸、傳動齒輪、電機、耙刀,防止生銹,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推桿、機架、轉軸、傳動齒輪、電機、耙刀外鍍有防銹層,防止生銹,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深度調節桿上標有刻度,便于掌控深度調節。
進一步的,轉盤的圓周上均勻設有4-8個耙刀固定座。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使用前,首先根據茶園的地形確定耙刀的深度和角度,調節深度調節桿的深度(通過將深度調節桿轉動到卡口位于的直線上,上下滑動調整深度調節桿套接在耙刀固定座內的長度,然后再次水平旋轉深度調節桿,使卡柱卡在卡臺上,限位塊用于定位旋轉位置,便于后期與耙刀相連)和耙刀刀柄的角度(通過轉動耙刀刀柄,連接合適弧度上的固定孔),然后開啟電機,轉盤開始翻耕,操作人員同時推著推桿向前進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1.具有深度調節桿和弧形耙刀刀柄,可以根據土壤的阻力受力方向調整耙刀的深度和角度,能夠做到因地制宜靈活調整,節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體積小、重量輕,半機械化的設計能夠實現靈活作業,適應茶園的山地地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動力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轉盤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耙刀固定座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推桿1、機架2、轉軸3、傳動齒輪4、電機5、耙刀6、行走輪7、驅動齒輪8、轉盤9、耙刀固定座10、螺栓101、卡臺102、卡口103、限位塊104、深度調節桿105、卡位柱106、連接孔107、卡位螺母10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茶園土壤翻耕裝置,包括推桿1、機架2、轉軸3、傳動齒輪4、電機5、耙刀6、行走輪7,所述推桿1連接在機架2的一側,為高度為1-1.5m的1-2根平行的斜桿,末端設有把手,斜桿另一端固定連接在機架2上,使用時由人力推著推桿推動翻耕裝置前進;機架2為框架結構,承載所有部件的重量和支撐所有部件,通過連接桿固定電機5,電機5連接蓄電池或太陽能電池,不必連接電線供電,機架2的底端設有2-4根平行的豎桿,豎桿底端可拆卸連接有行走輪7;轉軸3通過軸承連接在機架上,轉軸3一端或兩端固定套接在1-2個傳統齒輪4內,通過傳動齒輪4和電機5的驅動齒輪8相連,由電機驅動驅動齒輪8轉動,動力通過傳動齒輪4傳輸到轉軸,從而驅動轉軸轉動;轉軸3固定套接在轉盤9的中心,轉軸轉動帶動轉盤轉動,轉盤9的圓周上均勻設有若干耙刀固定座10,耙刀固定座10為一端封閉的管狀結構,封閉端通過螺栓101固定連接在轉盤9的圓周內凹槽上,另一端內部設有2-3層卡臺102,卡臺102的內接四邊形的四角分別設有互相對稱的卡口103和限位塊104,所有卡臺102上的卡口分別位于平行對稱的兩條垂直線上;深度調節桿105為圓柱形,頂部設有卡位柱106,卡位柱106與卡口103間隙配合;深度調節桿105上部與耙刀固定座10間隙套接,深度調節桿105的中部設有外螺紋,活動連接有卡位螺母108,卡位螺母108可拆卸卡接在耙刀固定座10底部下方,通過將深度調節桿轉動到卡口103位于的直線上,上下滑動調整深度調節桿105套接在耙刀固定座10內的長度,從而調節耙刀的深度,然后再次水平旋轉深度調節桿,使卡柱卡在卡臺上,限位塊用于定位旋轉位置,便于后期與耙刀相連;深度調節桿105底部設有豎直排布的兩個連接孔107,耙刀6的刀把為弧形結構,弧形結構上均勻設有若干固定孔,各固定孔間距離與兩個連接孔107間距離相等,固定孔和連接孔通過螺栓和螺母連接,可以通過弧形結構調整耙刀的角度,耙刀6的刀頭固定連接在刀把上。
豎桿底端通過彈簧可拆卸的連接有行走輪7,起到防震作用,適應于山地作業。
推桿1的把手處套接有橡膠防滑套,防止手部打滑,翻耕裝置拖把導致事故。
深度調節桿105上標有刻度,便于掌控深度調節。
轉盤9的圓周上均勻設有4-8個耙刀固定座10。
實施例2:
茶園土壤翻耕裝置外設有防銹殼,殼體下端開口,內部罩接有推桿1、機架2、轉軸3、傳動齒輪4、電機5、耙刀6,防止生銹,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推桿1、機架2、轉軸3、傳動齒輪4、電機5、耙刀6外鍍有防銹層,防止生銹,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其余均與實施例1相同。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使用前,首先根據茶園的地形確定耙刀的深度和角度,調節深度調節桿的深度(通過將深度調節桿轉動到卡口位于的直線上,上下滑動調整深度調節桿套接在耙刀固定座內的長度,然后再次水平旋轉深度調節桿,使卡柱卡在卡臺上,限位塊用于定位旋轉位置,便于后期與耙刀相連)和耙刀刀柄的角度(通過轉動耙刀刀柄,連接合適弧度上的固定孔),然后開啟電機,轉盤開始翻耕,操作人員同時推著推桿向前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