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一種金線蓮栽植盆。
背景技術:
1、金線蓮別名金線蘭、金絲草,是蘭科(orchidaceae)開唇植物花葉蘭屬(anoectochilus?bl.)多年生的林源藥用植物,植株高8-18cm,為傳統珍稀名貴中藥材,多用于治療糖尿病、高血脂、乙型肝炎等疾病,素有“藥王”、“金草”、“神藥”、“烏人參”等美稱,被稱為“藥中之王”。
2、隨著人為過度采挖,野生金線蓮資源日益枯竭,加上金線蓮自然繁殖率低、生長緩慢,以至瀕臨滅絕。因此大力發展人工種植已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工種植方式有玻璃溫室大棚栽培、連棟鋼管大棚栽培、簡易大棚栽培和單筐套袋式栽培,其中玻璃溫室大棚栽培、連棟鋼管大棚栽培適用于大規模經營;簡易大棚栽培和單筐套袋式栽培適用于小規模栽培。在簡易大棚栽培和單筐套袋式栽培中,金線蓮苗是直接種植在土地上,土地利用率低。單筐套袋式栽培中需要人工搭設薄膜小棚,每個薄膜小棚中栽種30-40棵金線蓮,設置薄膜小棚能夠將金線蓮生長環境與外部環境隔離開,保持金線蓮生長環境的穩定,同時能夠通過物理方式防止病蟲害等。
3、專利文獻(cn203934426u)公開了一種帶氣孔結構的微型金線蓮種植棚,通過在苗盤上設置支撐桿,并在支撐桿上套袋,實現將金線蓮的生長環境與外部環境隔開。但該種植棚也只能擺放在地面使用,其上無法承載更多的種植盆,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的問題,而且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將整個種植棚暫時拆下,之后再安裝回去,相當不便且費時。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金線蓮小規模栽植中出現的土地利用率低、種植棚拆卸安裝費時不便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金線蓮栽植盆。
2、本實用新型所述金線蓮栽植盆,包括盆體、薄膜和可拆卸的薄膜固定件;在盆體底部設置有四根支腿,在盆體內側壁設置有四個凸塊,各凸塊上均開設有一個開口朝上的凹槽,四個凹槽的位置分別與四根支腿下端部的位置相對應且用于支腿插入;沿盆體外周壁固定有一圈上側凸板和一圈下側凸板;
3、薄膜用于圍住四根支腿;
4、薄膜固定件用于將薄膜可拆卸地固定在上側凸板和下側凸板上;
5、在疊放使用時,將一個盆體的四根支腿自上而下插入另一個盆體的凹槽中,薄膜圍住上側盆體的四根支腿,通過薄膜固定件將薄膜上側部固定在上側盆體的下側凸板上,將薄膜下側部固定在下側盆體的上側凸板上,薄膜圍成的空間作為金線蓮的生長空間。
6、為了在上側盆體的支腿插入下側盆體的凹槽后能夠確保金線蓮具有正常的生長空間,支腿長度為20-25cm,凹槽深度為3-5cm。
7、為了提高薄膜固定的穩定性,上側凸板和下側凸板均水平,在上側凸板和下側凸板的上表面均沿外側緣設置豎板,豎板繞盆體圍成一圈,上側凸板、上側凸板上的豎板和盆體外周壁形成上環形槽,下側凸板、下側凸板上的豎板和盆體外周壁形成下環形槽。
8、為了方便操作,薄膜固定件為夾子或圓桿。
9、為了方便固定薄膜,圓桿的直徑小于上環形槽、下環形槽的槽內寬度用于放入槽內。
10、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金線蓮栽植盆在組裝后,能夠實現多個盆體疊放,即在豎向上增加盆體數量,從而實現金線蓮數量的成倍增加,極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疊放后用薄膜圍住支腿,使用薄膜固定件將薄膜上側部固定在上側盆體的下側凸板上,將薄膜下側部固定在下側盆體的上側凸板上,同樣能夠實現將相鄰兩盆體間所栽植的金線蓮的生長環境與外部環境隔開的效果;在經營過程中,可以將盆體上的薄膜頭尾相接處的薄膜固定件取下,將薄膜從頭或尾向一側拉開并露出作業窗口,即可進行金線蓮的常規作業管理,作業完畢后再將薄膜圍好并固定即可,不必取下整個薄膜,相當便捷省時;通過對支腿長度和凹槽深度進行設定,而能在上側盆體的支腿插入下側盆體的凹槽后確保金線蓮具有正常的生長空間;通過設置上環形槽和下環形槽,而提高薄膜固定的穩定性;通過將薄膜固定件設為夾子或圓桿,而方便操作;通過對圓桿的直徑進行設定,而方便固定薄膜。
1.一種金線蓮栽植盆,其特征在于,包括盆體、薄膜和可拆卸的薄膜固定件;在盆體底部設置有四根支腿,在盆體內側壁設置有四個凸塊,各凸塊上均開設有一個開口朝上的凹槽,四個凹槽的位置分別與四根支腿下端部的位置相對應且用于支腿插入;沿盆體外周壁固定有一圈上側凸板和一圈下側凸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線蓮栽植盆,其特征在于,支腿長度為20-25cm,凹槽深度為3-5c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線蓮栽植盆,其特征在于,上側凸板和下側凸板均水平,在上側凸板和下側凸板的上表面均沿外側緣設置豎板,豎板繞盆體圍成一圈,上側凸板、上側凸板上的豎板和盆體外周壁形成上環形槽,下側凸板、下側凸板上的豎板和盆體外周壁形成下環形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金線蓮栽植盆,其特征在于,薄膜固定件為夾子或圓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線蓮栽植盆,其特征在于,圓桿的直徑小于上環形槽、下環形槽的槽內寬度用于放入槽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