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育秧盤高效播種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間隔式定量播種機械。
我國水稻產區(qū)正在推廣能大量節(jié)約時間又能促進早熟高產的拋秧技術,這就需要利用育秧盤先在溫室內進行單蔸育秧。目前,一般都用手工將種谷一粒一粒地放進育秧盤的單蔸育秧孔中去,費力費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快速將種谷播入育秧盤的單蔸育秧孔內的育秧盤高效播種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根據(jù)育秧盤的大小,作一個框架,在框架的底部設有一塊能在框架內前后移動的,上面刻有落谷孔的拉板,在拉板上面有一塊被固定在框架內的種板,在種板上刻有定谷孔。播種時,先拉動拉板,使定谷孔和落谷孔錯位,再把種谷撒入框架內的種板上并輕輕搖動,待定谷孔內裝滿種谷后,將多余的種谷掃或倒向無定谷孔的一側,再拉動拉板,使定谷孔與落谷孔對準,讓種谷落入育秧盤即可。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附圖2是A-A面剖視圖,附圖3是B B面剖視圖,如圖所示,[1]是框架,在框架[1]的底部有一塊能在框架[1]內前后移動的拉板[5],在拉板[5]上面有一塊被固定在框架[1]內的種板[3]。在種板[3]上刻有定谷孔[2]。定谷孔[2]的數(shù)量和中心位置要恰能與育秧盤上的單蔸育秧孔一一對應。定谷孔[2]的大小應根據(jù)每單蔸所需種谷的顆粒大小和粒數(shù)來決定,一般以充滿定谷孔的谷粒數(shù)為單蔸所需的種粒數(shù)為好。就水稻而言,定谷孔[2]中一般以能裝2-4粒種谷為宜。在拉板[5]上有落谷孔[4],落谷孔[4]的數(shù)量與定谷孔[2]相等,其有效截面應大于定谷孔[2],而小于育秧盤上的單蔸育秧孔,以保證種粒能順利從落谷孔[4]通過,并能準確地落入單蔸育秧孔中。在拉板[5]的一端有拉手[7],拉動拉手[7]可使拉板[5]在框架[1]內作小距離的前后移動,以實現(xiàn)定谷孔[2]與落谷孔[4]錯位和對位的目的。播種時,先使定谷孔[2]與落谷孔[4]錯位,再將種谷撒在種板[3]上,輕輕搖動框架[1],種谷便進入定谷孔[2]中,當定谷孔[2]中充滿種谷后,將種板上多余的種谷掃向或倒向一側,再將作好播種準備的育秧盤放在框架[1]的下面。為了能使育秧盤上的單蔸育秧孔與定谷孔[2]準確對位,在框架[1]的下面做有34個能確定框架[1]與育秧盤之間的相對位置的框架腳[6]。或在育秧盤上做好專用的定位孔,讓框架腳[6]插入定位孔內;或讓框架腳[6]直接插入單蔸育秧孔內起定位作用。放好育秧盤后,再拉動拉板[5],使落谷孔[4]與定谷孔[2]對位,種谷便能準確無誤地落入育秧盤的單蔸育秧孔中。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與目前的手工播種相比,可使播種效率提高率10倍以上,是一種理想的播種機具。
權利要求1.一種育秧盤高效播種器,由框架,拉板等組成,其特征是在框架的底部有一塊能在框架內前后移動的上面刻有落谷孔的拉板,在拉板上面有一塊被固定在框架內的種板,在種板上刻有定谷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育秧盤高效播種器,其特征是定谷孔的數(shù)量和中心位置是與育秧盤上的單蔸育秧孔一一對應的。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育秧盤高效播種器,其特征是落谷孔的數(shù)量與定谷孔一樣,其有效截面大于定谷孔,而小于育秧盤上的單蔸育秧孔。
4.如權利在求1、2、3所述的一種育秧盤高效育種器,其特征是在框架的下面有能確定框架與育秧盤之間的相對位置的框架腳。
專利摘要一種育秧盤高效播種器,在播種器框架的底部有一塊能在框架內前后移動的上面刻有落谷孔的拉板,在拉板上面有一塊刻有定谷孔的種板。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與手工播種相比,能使育秧盤的播種效率提高10倍以上,是一種理想的育秧盤播種器。
文檔編號A01C7/00GK2364667SQ992329
公開日2000年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彭烽峻 申請人:彭烽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