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
一、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屬於播種設備,具體涉及單粒谷物手動播種工具。
二背景技術: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水稻拋秧技術從日本引入我國后,已出現多種拋秧盤播種器與之配套。在我國,曾有多種流水線、氣吸式和機械傳動等播種裝置問世,皆因售價高、操作不便而未能推廣。目前,我國農村用得較多的是于1998年由本人申請并己獲得專利權的水稻拋秧秈粳通用型精量播種器(專利號ZL98214333.8)。該播種器一個循環連續2次播種播滿一只秧盤,它具有體積小、售價低、精度高、操作比較方便的優點。但該播種器在秧盤上進行橫向播種,對于大量存在的苗床短邊對接擺盤播種就顯得不太方便;它的種盒淺,盛種量少,易造成部份種子回盤進夾層卡谷;它的整板結構的上下板結合滑動采用滑槽鎖緊鏍釘鎖緊,也容易造成鏍釘松動而使量種板變形卡谷;加之,育種部門近年推出了較多的長粒形優質稻品種,該播種器孔形偏短,不適應這種長粒形優質稻品種在育秧盤上的播種。
三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擬設計制造一種水稻拋秧盤分隔式播種器,使它的結構更為合理,兩板緊貼不變形,不卡谷,并有利于各種粒形種子通過;不但可以克服現場擺盤橫向播種操作不便的問題,而且不管旱育播種或泥漿播種均好操作。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包括有底盤和量種板,其特征在于1)還有鎖板墊片、連接橋和連接擋谷板;2)在底盤的一端有凹槽種盒與盤面相連通,盤面上設有與凹槽種盒垂直排列的至少1根分隔條,在每個分隔區的盤面上交錯開設有多排通過孔,盤面邊緣設有邊堰和邊隔條與之整體相連,在底盤的背面上設有相交為菱形的加強筋,并在一角設有定位腳;3)量種板的長寬與底盤的相應分隔區盤面相匹配,板面上交錯開設有與底盤通過孔相對應的量種孔,在板面上設有至少1個連接柱,并在一端設有擋谷堰與板面整體相連;4)量種板匹配安裝在底盤的相應分隔區盤面內,在相鄰量種板之間用鎖板墊片和螺釘鎖定,在兩邊邊隔條上用鎖板墊片和螺釘鎖定,端部用連接擋谷板和螺釘將各個量種板連為一體,連接橋與連接柱用螺釘相連使各個量種板能在底盤的盤面上同步滑動。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與現有技術水稻拋秧秈粳通用型精量播種器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播種器由原來的在秧盤垂直方向上經左右兩次播完一只秧盤變為順著秧盤長邊經前半截和后半截兩次播完一只秧盤,即將播種方向改變90°。這樣,當兩只秧盤短邊相連擺到廂面現場時,播種方向就由原來的橫向變為縱向播種,操作更為方便。
2.本實用新型播種器改變播種方向后,量種孔由原來的斜向交叉分布改變為豎行成行分布,且行與行間有一定的空檔面積,為播種器作成分隔式多塊組合的結構提供了空間。這樣,就可將大而薄的整塊量種板變為窄的多塊量種板匹配置于底盤的相應分隔區盤面中,兩板間的彌合則由固定在分隔條上的鎖板墊片替代移動式滑槽鏍釘加以鎖定,量種板在底盤盤面上滑動自如,從而克服了因滑槽鏍釘松動帶來的間隙增大造成卡谷的問題。
3.本實用新型播種器的底盤背面加強筋,既有強化作用,又能使在播種時將播種器主體抬升而不粘泥水,它既適應一般形式的秧盤播種,也可適應泥漿灌盤的現場播種。
4.本實用新型播種器定位腳由原來的3只變為1只,播種時,只須將一只定位腳伸進一個對應的秧缽孔定位,然后將播種器的邊調整到與秧盤長邊平行即對位完畢,比原有3腳定位操作起來更為方便快速。
5.本實用新型播種器的凹槽種盒,不但可多裝種子,而且能有效防止水稻回盤造成卡谷的問題。
總之,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結構緊湊合理,兩板緊貼不變形,不卡谷,并有利于各種粒形種子通過,播種均勻,到位率高,而且操作方便,適用范圍廣。
四
圖1為本實用新型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底盤正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底盤背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量種板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總成平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在圖中,1—底盤,2—邊堰,3—通過孔,4—分隔條,5—凹槽種盒,6—加強筋,7—定位腳,8—量種板,9—連接柱,10—擋谷堰,11—量種孔,12—邊隔條,13—鎖板墊片,14—連接橋,15—連接擋谷板。
五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的具體結構。
一種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包括有底盤1和量種板8,其特征在于1)還有鎖板墊片13、連接橋14和連接擋谷板15;2)在底盤1的一端有凹槽種盒5與盤面相連通,盤面上設有與凹槽種盒5垂直排列的至少1根分隔條4,在每個分隔區的盤面上交錯開設有多排通過孔3,盤面邊緣設有邊堰2和邊隔條12與之整體相連,在底盤1的背面上設有相交為菱形的加強筋6,并在一角設有定位腳7;3)量種板8的長寬與底盤1的相應分隔區盤面相匹配,板面上交錯開設有與底盤通過孔3相對應的量種孔11,在板面上設有至少1個連接柱9,并在一端設有擋谷堰10與板面整體相連;4)量種板8匹配安裝在底盤1的相應分隔區盤面內,在相鄰量種板8之間用鎖板墊片13和螺釘鎖定,在兩邊邊隔條12上用鎖板墊片13和螺釘鎖定,端部用連接擋谷板15和螺釘將各個量種板8連為一體,連接橋14與連接柱9用螺釘相連使各個量種板8能在底盤1的盤面上同步滑動。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穿梭箱、控制電路、信號檢測電路、I/O接口、微處理機,其中,所述穿梭箱與所述信號檢測電路的輸入端連接,所述信號檢測電路的輸出端與經I/O接口與所述微處理機連接,所述穿梭箱還與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電路的輸入端經I/O接口與所述微處理機連接;信號檢測電路將檢測到的穿梭箱內的待訓練動物的位置信號通過I/O接口輸送給微處理機,經微處理機處理后經I/O接口發送給控制電路對穿梭箱進行控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箱被隔板(9)分隔為左室(10)和右室(11),所述隔板(9)下部開有使左室(10)和右室(11)相通的過門(12),所述穿梭箱箱底設置有導電柵(13),該導電柵(13)能繞其與所述隔板(9)相接觸的柵條上下擺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電路或由一個控制電路單元構成或由一個以上的電路結構和參數相同的控制電路單元相并聯而成,其中,一個控制電路單元對一個穿梭箱進行控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單元由繼電器A1、A2、A9、A10指示燈DS11、DS12、可調電位器W1、電阻R25組成,其中繼電器A1、A2、A9、A10的定片第2腳經連接器J1和J2、I/O接口與微處理機相連接,所述指示燈DS11、DS12的一端分別與繼電器A1、A2的定片第3腳相連接,所述指示燈DS11、DS12的另一端與繼電器A1、A2的定片第6腳之間接有電源E1,所述繼電器A1、A2、A9、A10的定片第5腳接電源E2,所述繼電器A9、A10的定片第6腳通過可調電位器W1、電阻R25與所述穿梭箱箱底設置的導電柵(13)連接,所述可調電位器W1、電阻R25之間相串聯后在其兩端接有電源E3,所述繼電器A9的定片第3腳與所述穿梭箱的左室(10)或右室(11)內的導電柵(13)電連接,所述繼電器A10的定片第3腳與余下的左室(10)或右室(11)內的導電柵(13)電連接;所述指示燈DS11、DS12分別設置于所述穿梭箱的左室(10)或右室(11)內。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號檢測電路或由一個信號檢測電路單元構成,或由一個以上的電路結構和參數相同的信號檢測電路單元相并聯而成,其中,一個信號檢測電路單元對一個穿梭箱進行信號檢測。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號檢測電路單元由三極管N1、N2、反相器U1、U2、電阻R1~R6、微動開關S1、S2組成,其中,所述三極管N1的基極與地之間串聯有電阻R2、R1,所述三極管N1的發射極與地連接并通過I/O接口與微處理機相連接,所述三極管N1的集電極經電阻R3與電源E2相接,所述三極管N1的集電極與所述反相器U1的輸入端相接,反相器U1的輸出端經I/O接口與微處理機相連接,所述電阻R2、R1相連接端經微動開關S1與電源E2相連接;所述三極管N2的基極與地之間串聯有電阻R5、R4,所述三極管N2的發射極與地連接并通過I/O接口與微處理機相連接,所述三極管N2的集電極經電阻R6與電源E2相接,所述三極管N2的集電極與所述反相器U2的輸入端相接,反相器U2的輸出端經I/O接口與微處理機相連接,所述電阻R5、R4相連接端經微動開關S2與電源E2相連接;所述微動開關S1、S2分別設置于所述穿梭箱的左室(10)或右室(11)內的底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動物主動回避反應的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相器U1、U2的型號均為74LS0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播種設備,是一種水稻拋秧盤分隔式精量播種器,包括有底盤1和量種板8,還有鎖板墊片13、連接橋14和連接擋谷板15;在底盤1的一端有凹槽種盒5與盤面相連通,盤面上設有與凹槽種盒5垂直排列的至少1根分隔條4,兩邊設有邊堰2和邊隔條12,量種板8的長寬與底盤1的相應分隔區盤面相匹配,量種板8匹配安裝在底盤1的相應分隔區盤面內,各個量種板8能在底盤1的盤面上同步滑動。它的結構緊湊合理,兩板緊貼不變形,不卡谷,并有利于各種粒形種子通過,播種均勻,到位率高,而且操作方便,適用范圍廣。
文檔編號A01C7/04GK2834133SQ200520010150
公開日2006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2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21日
發明者朱自均 申請人:朱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