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蒸汽熱風干燥系統。它是以太陽能蒸汽裝置作為主要熱源,通過其他能源產生的蒸汽的補充,通過蒸汽分汽包進行分配以供給干燥裝備對農產品進行干燥處理。
背景技術: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課題。太陽能蒸汽技術的應用推廣,能很好地解決農產品干燥成本高的問題。特別是對那些缺電少煤的農村地區, 豐富的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的,可為農產品的干燥和深加工提供能源。利用太陽能蒸汽熱風干燥系統干燥物料,具有節能、無污染、高效等特點,完全符合國家產能發展的大方向。但是太陽能受天氣的因素影響較大,在太陽輻射功率較低的情況下,干燥效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太陽能應用于工業化生產的限制,本發明在將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的基礎上,又通過分汽包的形式引入其他能源產生的蒸汽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克服和彌補了太陽能的不足。如果原企業有燃料鍋爐或電鍋爐,可以直接兼容、使用。
專利的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可以完成對糧食的干燥、 食品的干燥和蔬菜的干燥等。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包括太陽能蒸汽裝備、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和控制系統組成,所述的太陽能蒸汽裝備包括太陽能鍋爐、補水裝置、檢測和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包括控制系統和烘干隧道,烘干隧道內安裝有帶式物料傳輸裝置與循環風機,位于帶式物料傳輸裝置下方安裝有熱交換裝置,所述的循環風機鼓吹熱風在烘干隧道內循環,烘干隧道頂部安裝有若干個排水分風機,包括有蒸汽分汽包,蒸汽分汽包輸出蒸汽端通過閥門接入所述的熱交熱裝置,太陽能鍋爐、及其它燃料鍋爐或電鍋爐為蒸汽分汽包提供蒸汽。烘干隧道由預熱段、高溫段和低溫段組成,每段之間有隔離裝置,每段內帶式物料傳輸裝置下方分別安裝有熱交換裝置,每段的頂部安裝有循環風機和排水分風機,各段獨立構成熱風循環。各段內分別安裝有溫度和濕度傳感器,通過對溫度的檢測來控制的各段熱交換裝置蒸汽量的輸入、循環風機的調整,根據物料的濕度或水分調整干燥機各段的溫度。熱交換裝置的出水管外接過濾器后再接入補水裝置。熱交換裝置上安裝有電輔加熱系統,從而克服陰雨和太陽輻照不足對蒸汽量的影響。所述的帶式物料傳輸裝置的傳輸網帶位于烘干隧道下方安裝有網架,網架底部為彈性網,外圍設有護框,所述的網架沿傳輸網帶行進方向分隔成若干格,每格內均放置了彈性小球,彈性小球正好頂在傳輸網帶上或與傳輸網帶有間隙,當傳輸網帶上物料到達網架上方位置時,傳輸網帶下壓彈性小球與彈性網,當物料通過后彈性網與彈性小球上彈,起到沖擊傳輸網帶上的物料向上串動效果。高溫段的排水分風機出口裝有可調風門和空氣凈化排濕裝置,所述風門可將排出的熱風引向不同的風道,即可直接排出,也可經過空氣凈化排濕裝置處理后重新引入到預熱段。太陽能蒸汽裝置是利用偏心聚焦高溫集熱管技術和折射式高效能集熱板技術形成的高溫蒸汽,蒸汽通過輸送管道送入到帶式熱風干燥設備,經過熱交換裝置、循環風機將熱風吹到物料表面,提高物料表面的溫度,驅散物料表面水分,并在排水分風機的引導下將物料表面的水分通過排濕管道排出。本系統太陽能蒸汽為主要加熱源通過干燥裝置對物料進行干燥,它的溫度可控, 可采取分段、變溫干燥。干燥的物料效率高、質量高、成品率高、顏色美觀。同時以太陽能蒸汽為熱源,由于利用的溫度高,可在短時間內提高干燥室的溫度,保證干燥室溫度不變,同時可以節約水資源,因為蒸汽循環需要的水較少,同時冷凝的水(60°C左右)可通過過濾器再次輸送到太陽能裝置,可以節約水資源和減少熱能的損失。本發明在將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的基礎上,又通過分汽包的形式引入其他能源產生的蒸汽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克服和彌補了太陽能的不足。如果原企業有燃料鍋爐或電鍋爐,可以直接兼容、使用。
圖1為本發明結構原理圖。圖2為本發明網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包括太陽能蒸汽裝備、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和控制系統組成,所述的太陽能蒸汽裝備包括太陽能鍋爐17、補水泵15、檢測和控制系統,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包括控制系統16和烘干隧道,烘干隧道內安裝有帶式物料傳輸裝置1及其輸送電機10,烘干隧道由預熱段、高溫段和低溫段組成,每段2-5米,之間有隔離裝置,每段內帶式物料傳輸裝置1下方分別安裝有熱交換裝置4,每段的頂部安裝有循環風機 7和排水分風機3,排水分風機3出風口接排風管道8、9,各段獨立構成熱風循環。所述的帶式物料傳輸裝置的傳輸網帶20位于烘干隧道下方安裝有網架2,網架2底部為彈性網,外圍設有護框,所述的網架2沿傳輸網帶行進方向分隔成若干格22,每格內均放置了彈性小球 19 ;傳輸網帶20背面間隔設有支撐桿21 ;彈性小球19與傳輸網帶20有間隙,當傳輸網帶 20上物料到達網架2上方位置時,傳輸網帶20上支撐桿21下壓彈性小球19與彈性網,當物料通過后彈性網與彈性小球19上彈,起到沖擊傳輸網帶20上的物料向上串動效果。使物料有短暫的懸空狀態,從而促使堆積的物料水分快速蒸發和排出。包括有蒸汽分汽包18,蒸汽分汽包18輸出蒸汽端通過閥門接入所述的熱交熱裝置4。太陽能鍋爐17、及其它燃料鍋爐或電鍋爐通過蒸汽輸送管道5為蒸汽分汽包18提供蒸汽。蒸汽輸送管道5上安裝有蒸汽電磁閥門6。熱交換裝置4的出水管外接三通水閥 13、過濾器14經過補水泵15后再接入太陽能鍋爐17。太陽能鍋爐17的蒸汽輸入到分汽包的管路中安裝有蒸汽開關12、蒸汽壓力表11。預熱段、高溫段和低溫段分段供汽,分段控制溫度,控制供氣量。各段內分別安裝有溫度和濕度傳感器,通過對溫度的檢測來控制的各段熱交換裝置蒸汽量的輸入、循環風機的調整,根據物料的濕度或水分調整干燥機各段的溫度。熱交換裝置上安裝有電輔加熱系統,從而克服陰雨和太陽輻照不足對蒸汽量的影響。高溫段的排水分風機的出風管8、9上裝有可調風門和空氣凈化排濕裝置,所述風門可將排出的熱風引向不同的風道,即可直接排出,也可經過空氣凈化排濕裝置處理后重新引入到預熱段。當水通過三通水閥13和凈水器14過濾后進入到補水泵15 ;補水泵會根據太陽能蒸汽鍋爐傳感器檢測到的指令自動將水送進太陽能鍋爐17,在陽光的輻照下,水變為蒸汽通過三通水閥12和輸送管道5進入帶式物料傳輸裝置1,
當段內溫度達到要求的上限值,可通過電磁閥6控制蒸汽的輸入。蒸汽輸入后經過熱交換裝置4及循環風機7的作用,變為熱風。物料排出的水分隨著風從排水分風機3中排出,輸送物料的傳動帶在無極變速電機10的帶動下運行,其輸送速度可根據物料的要求來調整。當蒸汽循環的冷凝水經過過濾器14和補水泵15可進行循環利用。補水來源也可通過三通閥13直接由自來水供應。
權利要求
1.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包括太陽能蒸汽裝備、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和控制系統組成,所述的太陽能蒸汽裝備包括太陽能鍋爐、補水裝置、檢測和控制系統,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包括控制系統和烘干隧道,烘干隧道內安裝有帶式物料傳輸裝置與循環風機,位于帶式物料傳輸裝置下方安裝有熱交換裝置,所述的循環風機鼓吹熱風在烘干隧道內循環,烘干隧道頂部安裝有若干個排濕風機,包括有蒸汽分汽包,蒸汽分汽包輸出蒸汽端通過閥門接入所述的熱交熱裝置,太陽能鍋爐、及其它燃料鍋爐或電鍋爐為蒸汽分汽包提供蒸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烘干隧道由預熱段、高溫段和低溫段組成,每段之間有隔離裝置,每段內帶式物料傳輸裝置下方分別安裝有熱交換裝置,每段的頂部安裝有循環風機和排濕風機,各段獨立構成熱風循環。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各段內分別安裝有溫度和濕度的傳感器,通過對溫度的檢測來控制的各段熱交換裝置蒸汽量的輸入、循環風機的調整,根據物料的濕度或水分調整干燥機各段的溫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熱交換裝置的出水管外接過濾器后再接入補水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交換裝置上安裝有電輔加熱系統,從而克服陰雨和太陽輻照不足對蒸汽量的影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帶式物料傳輸裝置的傳輸網帶位于烘干隧道下方安裝有網架,網架底部為彈性網,外圍設有護框,所述的網架沿傳輸網帶行進方向分隔成若干格,每格內均放置了彈性小球,彈性小球正好頂在傳輸網帶上或與傳輸網帶有間隙,當傳輸網帶上物料到達網架上方位置時, 傳輸網帶下壓彈性小球與彈性網,當物料通過后彈性網與彈性小球上彈,起到沖擊傳輸網帶上的物料向上串動效果。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產品干燥系統,其特征在于高溫段的排濕風機出口裝有可調風門和空氣凈化排濕裝置,所述風門可將排出的熱風引向不同的風道,即可直接排出,也可經過空氣凈化排濕裝置處理后重新引入到預熱段。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太陽能混合能源蒸汽熱風農產品干燥系統,包括太陽能蒸汽裝備、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和控制系統組成,帶式熱風干燥裝備包括控制系統和烘干隧道,烘干隧道內安裝有帶式物料傳輸裝置與循環風機,位于帶式物料傳輸裝置下方安裝有熱交換裝置,所述的循環風機鼓吹熱風在烘干隧道內循環,烘干隧道頂部安裝有若干個排水分風機,包括有蒸汽分汽包,蒸汽分汽包輸出蒸汽端通過閥門接入所述的熱交熱裝置,太陽能鍋爐、及其它燃料鍋爐或電鍋爐為蒸汽分汽包提供蒸汽。本發明在將太陽能作為主要能源的基礎上,又通過分汽包的形式引入其他能源產生的蒸汽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克服和彌補了太陽能的不足。可以完成對糧食的干燥、食品的干燥和蔬菜的干燥等。
文檔編號A23B7/02GK102429010SQ201110369950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1日
發明者于鵬, 劉素梅, 孔曉玲, 楊陽, 段鳳江, 蔣德云, 裴坤, 趙敏暉, 馬賓 申請人: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