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工藝,尤其涉及一種茶葉干燥提香的方法。
背景技術:
綠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堿、葉綠素、維生素,經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綠茶含有機化合物450多種、無機礦物質15種以上,這些成分大部分都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綠茶因其在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和其自身擁有的多重保健功效。
目前在行業內常用的干燥提香方法為炒干或烘干。炒干依靠茶葉物料與加熱的固體表面的直接接觸而獲得能熱量,達到干燥的目的。烘干主要是熱風干燥,是依靠熱空氣與茶葉物料的流動接觸而干燥,使其升溫失水。但是在干燥過程中,茶葉的表面首先干燥,而茶葉內部的水分不容易蒸發,從而使茶葉的干燥程度很難達到標準,而且干燥時間很長。而茶葉提香是指在快速干燥過程中,既能使茶葉的水分蒸發,又不能流失茶葉本身所含的多種營養元素,所以在茶葉制作工藝中,茶葉的干燥程度和干燥時間是最關鍵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茶葉干燥提香的方法,能夠對殺青揉捻成型的半成品茶葉進行干燥提香,使茶葉既能干燥達標,還具有提香保鮮的作用,能夠保留茶葉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從而達到品味加保健的多重功效。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茶葉干燥提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經過殺青和揉捻成型、初干的半成品茶通過精制加工后為原料,進行水分檢驗;
(2)將步驟(1)中所述的半成品茶先初烘,火溫保持在80-90℃,時長10-15min,出鍋攤涼2-3h;然后復烘,火溫保持在100-110℃,時長20-25min,出鍋攤涼4-5h;再提香,火溫保持在70-80℃,時長30-35min,出鍋攤涼1-2h;
(3)將烘干后的茶葉攤涼冷卻至常溫,再檢驗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含量超過5%時,需再次進行提香步驟,直至水分含量達標。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步驟(2)中,初烘火溫保持在85℃,時長12min,出鍋攤涼3h;然后復烘,火溫保持在100℃,時長20min,出鍋攤涼4h;再提香,火溫保持在75℃,時長35min,出鍋攤涼2h。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對烘干方法、時間和溫度進行嚴格控制,使得茶葉在短時間內、外同時受熱,以達到揮發茶葉多余水分,達到干燥提香的目的,使茶葉既能干燥達標,還具有提香保鮮的作用,能夠保留茶葉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從而達到品味加保健的多重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茶葉干燥提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經過殺青和揉捻成型、初干的半成品茶通過精制加工后為原料,進行水分檢驗;
(2)將步驟(1)中所述的半成品茶先初烘,火溫保持在90℃,時長10min,出鍋攤涼3h;然后復烘,火溫保持在110℃,時長20min,出鍋攤涼5h;再提香,火溫保持在80℃,時長30min,出鍋攤涼2h;
(3)將烘干后的茶葉攤涼冷卻至常溫,再檢驗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含量超過5%時,需再次進行提香步驟,直至水分含量達標。
實施例2
一種茶葉干燥提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經過殺青和揉捻成型、初干的半成品茶通過精制加工后為原料,進行水分檢驗;
(2)將步驟(1)中所述的半成品茶先初烘,火溫保持在85℃,時長12min,出鍋攤涼3h;然后復烘,火溫保持在100℃,時長20min,出鍋攤涼4h;再提香,火溫保持在75℃,時長35min,出鍋攤涼2h;
(3)將烘干后的茶葉攤涼冷卻至常溫,再檢驗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含量超過5%時,需再次進行提香步驟,直至水分含量達標。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參照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