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連翹為木犀科連翹屬植物,落葉灌木,以野生為主。分布于山西、河南、陜西、河北、山東、遼寧、湖北、四川、甘肅、安徽、江蘇等省,連翹果實為著名中藥,功能清熱解毒、主治心肺積熱;在河北、陜西等地有將連翹葉制成連翹茶飲用的習慣,但對于連翹葉產品開發報道甚少。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發生的變化,尋求天然、安全、保健性的食品已成趨勢。所以,開發資源豐富且具有較好營養和保健價值的連翹葉必將深受消費者喜愛。為了開發利用連翹葉這一天然資源,本研究采用傳統加工工藝制作連翹葉綠茶,通過感官審評品質;采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微量元素;分光光度法測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黃酮類、木脂素、三萜酸生物活性成分;以及清除1,1 -二苯基-2 -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能力分析,得到具有較高營養保健功效的連翹葉綠茶,并以此促進連翹葉的高效綜合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
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葉經撿剔后均勻攤放8h,2-3cm厚度,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鮮葉中水的質量分數為70%;
(2)將連翹嫩葉220g 放進殺青鍋內,快速翻炒4分鐘,待葉質變軟,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青草氣消失時出鍋,控制連翹葉含水量50% -65%;
(3)待殺青葉冷卻后按照輕-重-輕原則進行作業,揉捻至60%-80%成條率,茶汁明顯溢出為適宜;
(4)在85℃鍋溫,以抓為主炒茶,炒至茶葉含水量降到45%時出鍋,攤晾;
(5)以抓炒為主,輔以輕輕搓揉;
(6)待含水量降至30%時改為以搓揉為主,所用力度隨茶葉含水量下降而逐漸減弱;
(7)在烘箱中進行,在100-110 ℃干燥10分鐘,烘至茶葉含水率6%以下時為止,即得。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58%。
優選地,所述步驟(2)成條率為70%。
本發明所述方法制備的連翹葉綠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總黃酮類、總木脂素類、總三萜酸化合物含量均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有非常強的保健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葉經撿剔后均勻攤放8h,2-3cm厚度,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鮮葉中水的質量分數為70%;
(2)將連翹嫩葉220g 放進殺青鍋內,快速翻炒4分鐘,待葉質變軟,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青草氣消失時出鍋,控制連翹葉含水量50% -65%;
(3)待殺青葉冷卻后按照輕-重-輕原則進行作業,揉捻至60%-80%成條率,茶汁明顯溢出為適宜;
(4)在85℃鍋溫,以抓為主炒茶,炒至茶葉含水量降到45%時出鍋,攤晾;
(5)以抓炒為主,輔以輕輕搓揉;
(6)待含水量降至30%時改為以搓揉為主,所用力度隨茶葉含水量下降而逐漸減弱;
(7)在烘箱中進行,在100-110 ℃干燥10分鐘,烘至茶葉含水率6%以下時為止,即得。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實施例2。
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葉經撿剔后均勻攤放8h,2-3cm厚度,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鮮葉中水的質量分數為70%;
(2)將連翹嫩葉220g 放進殺青鍋內,快速翻炒4分鐘,待葉質變軟,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青草氣消失時出鍋,控制連翹葉含水量50% -65%;
(3)待殺青葉冷卻后按照輕-重-輕原則進行作業,揉捻至60%-80%成條率,茶汁明顯溢出為適宜;
(4)在85℃鍋溫,以抓為主炒茶,炒至茶葉含水量降到45%時出鍋,攤晾;
(5)以抓炒為主,輔以輕輕搓揉;
(6)待含水量降至30%時改為以搓揉為主,所用力度隨茶葉含水量下降而逐漸減弱;
(7)在烘箱中進行,在100-110 ℃干燥10分鐘,烘至茶葉含水率6%以下時為止,即得。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58%。
實施例3。
一種連翹葉綠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鮮葉經撿剔后均勻攤放8h,2-3cm厚度,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鮮葉中水的質量分數為70%;
(2)將連翹嫩葉220g 放進殺青鍋內,快速翻炒4分鐘,待葉質變軟,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青草氣消失時出鍋,控制連翹葉含水量50% -65%;
(3)待殺青葉冷卻后按照輕-重-輕原則進行作業,揉捻至60%-80%成條率,茶汁明顯溢出為適宜;
(4)在85℃鍋溫,以抓為主炒茶,炒至茶葉含水量降到45%時出鍋,攤晾;
(5)以抓炒為主,輔以輕輕搓揉;
(6)待含水量降至30%時改為以搓揉為主,所用力度隨茶葉含水量下降而逐漸減弱;
(7)在烘箱中進行,在100-110 ℃干燥10分鐘,烘至茶葉含水率6%以下時為止,即得。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60%。
優選地,所述步驟(2)連翹葉含水量控制在58%。
優選地,所述步驟(2)成條率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