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紅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紅茶屬于全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香氣是紅茶品質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茶葉感官審評中香氣占了較大的權重。提高紅茶的香氣,在生產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茶葉加工過程中,尤其是在干燥這個工藝,由于受到溫度、濕度、時間等因數的影響,多酚類化合物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反應,使得茶葉香氣容易發生變化。由于干燥方法不同會給茶葉造成不同的溫濕度環境,從而形成不同的紅茶品質。
現有紅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紅茶,存在茶香不足、茶葉品質較差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紅茶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紅茶香氣濃郁,口感清甜,有效提高茶葉的品質。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紅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選取1芽2-3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
(2)萎凋:將采摘的鮮葉于萎凋間萎凋;萎凋溫度為20-30℃,萎凋時間5-7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葉上均勻噴施果膠酶,不加壓揉捻40min,將茶葉取出,混勻;
(4)發酵:將揉捻葉解塊后置于發酵室內進行發酵,茶葉攤鋪厚度為8cm,上蓋一層濕布,保持22-27℃的發酵溫度發酵1.5-2.5h;
(5)炒干:通過茶葉滾筒殺青機分三個階段對茶葉進行炒干處理,第一階段為高溫炒干,溫度130-150℃,轉速35轉/min,歷時5-10min;第二階段為中溫炒干,溫度100-120℃,轉速30轉/min,歷時10-25min;第三階段為低溫炒干,溫度80-90℃,轉速25轉/min,歷時15-40min;
(6)揀剔:對炒干茶葉進行揀剔,揀去茶梗、粗片和雜質。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步驟(3)中,果膠酶的質量分數為0.5%,噴施的果膠酶與茶葉的質量比為1:5-1:6。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步驟(5)中,第一階段為高溫炒干,溫度140℃,轉速35轉/min,歷時8min;第二階段為中溫炒干,溫度110℃,轉速30轉/min,歷時20min;第三階段為低溫炒干,溫度85℃,轉速25轉/min,歷時30min。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在發酵過程中采用低溫發酵,并且分高溫炒干、中溫炒干和低溫炒干三個階段對茶葉進行分段炒干處理,分段炒干處理后的茶葉折之易斷,手捻成末;本發明制作的紅茶香氣濃郁,口感清甜,有效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1
一種紅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選取1芽2-3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
(2)萎凋:將采摘的鮮葉于萎凋間萎凋;萎凋溫度為20℃,萎凋時間7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葉上均勻噴施果膠酶,果膠酶的質量分數為0.5%,噴施的果膠酶與茶葉的質量比為1:5,不加壓揉捻40min,將茶葉取出,混勻;
(4)發酵:將揉捻葉解塊后置于發酵室內進行發酵,茶葉攤鋪厚度為8cm,上蓋一層濕布,保持22-27℃的發酵溫度發酵1.5h;
(5)炒干:通過茶葉滾筒殺青機分三個階段對茶葉進行炒干處理,第一階段為高溫炒干,溫度130℃,轉速35轉/min,歷時10min;第二階段為中溫炒干,溫度100℃,轉速30轉/min,歷時25min;第三階段為低溫炒干,溫度80℃,轉速25轉/min,歷時40min;
(6)揀剔:對炒干茶葉進行揀剔,揀去茶梗、粗片和雜質。
實施例2
一種紅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鮮葉采摘:選取1芽2-3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
(2)萎凋:將采摘的鮮葉于萎凋間萎凋;萎凋溫度為30℃,萎凋時間5h;
(3)揉捻:在萎凋后的茶葉上均勻噴施果膠酶,果膠酶的質量分數為0.5%,噴施的果膠酶與茶葉的質量比為1:6,不加壓揉捻40min,將茶葉取出,混勻;
(4)發酵:將揉捻葉解塊后置于發酵室內進行發酵,茶葉攤鋪厚度為8cm,上蓋一層濕布,保持22-27℃的發酵溫度發酵2h;
(5)炒干:通過茶葉滾筒殺青機分三個階段對茶葉進行炒干處理,第一階段為高溫炒干,溫度140℃,轉速35轉/min,歷時8min;第二階段為中溫炒干,溫度110℃,轉速30轉/min,歷時20min;第三階段為低溫炒干,溫度85℃,轉速25轉/min,歷時30min;
(6)揀剔:對炒干茶葉進行揀剔,揀去茶梗、粗片和雜質。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參照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