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67885閱讀:392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一種綠茶的加工工藝,特別是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茶原為中國南方的嘉木,茶葉是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中國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屬于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6米。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有廣泛栽培。茶樹葉子制成茶葉,泡水后使用,有強心、利尿的功效。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采葉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用這種嫩芽制作的茶葉質量非常好,屬于茶中的珍品。茶與可可、咖啡并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

綠茶,(Green Tea),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飲品。其制成品的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較多的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常飲綠茶能防癌,降脂和減肥,對吸煙者也可減輕其受到的尼古丁傷害。綠茶年產量約114萬噸,占我國茶葉總產量140.6萬噸的81%。產量位居六大茶類之首。

茶葉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銷售也日益火爆。受市場需求的驅使,茶樹種植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在茶樹的種植環節,茶苗的移栽定植成活率低一直是阻礙茶樹種植的難問題,許多地方由于定植的成活率不高,需要不斷地進行補栽,有的地方的定植成活率甚至不足35%,既影響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又提高了造林的生產成本,而且林間大小苗參差不齊,不利于林地的統一管理。且還會移栽茶苗生長緩慢,甚至僵苗現象,繼而延遲新茶園成園,影響茶農經濟效益。再加上加工過程控制還不夠合理,使制成的茶葉品質不夠好,茶葉咖啡堿和茶多酚含量高,使得成品茶滋味苦澀,鮮味不足,品質低下。無法滿足當前對茶葉籽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茶樹的種植方法。本發明方法可提高茶苗的移栽定植成活率,茶苗株成活率和叢成活率高,提高了茶農的積極性,降低了造林成本,利于林地管理,經濟效益好。同時,本發明加工所得的茶葉品質好,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降低,滋味好,無苦澀味。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茶樹種植、鮮葉采摘、攤涼、殺青、回潮、揉捻和烘干。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茶樹種植:包括土壤選擇、茶園開墾、施底肥、茶苗移栽、澆水、定型修剪、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2)鮮葉采摘:第三年夏季或秋季,一芽二葉的鮮葉;

(3)攤涼:用溫度30-40℃熱風吹鮮葉15-25min后,在溫度為25-30℃的室內,將鮮葉均勻攤在竹篩上,厚度為8-12cm,放置室內通風處1-2h,待茶青以失去原有光澤,鮮葉轉暗,手摸芽葉柔軟、并發出淡淡毫香,即可,此時,失水率為5-10%;

(4)殺青:先采用蒸汽殺青,即殺青時間0.5-1.0min,蒸汽流量100-120kg/h,蒸汽溫度98-99℃,傾斜度10-20度,攪拌軸轉速400-500r/min,筒體轉速20-25r/min,投葉量300-330kg/h;然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搖青機溫度80-9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搖青時間20-30s;

(5)回潮:將殺青葉置于室內通風處放置5-8h,室內溫度為20-25℃;

(6)揉捻:時間控制在40-60min,揉捻適度以用手捏揉捻葉時,揉捻葉稍有茶汁擠出,松開手后茶葉不散還有些粘手,揉捻成條率達75-85%為標準;

(7)烘干:包括初烘和足火;

初烘:烘干機進風口溫度110-120℃,攤葉厚度1.5-2cm,時間10-20min,每5-8min翻拌一次,待茶葉七八成干,即可;

足火:將毛火茶均勻攤在竹蔑上,厚度為1-10cm,時間0.5-1.5h;溫度為80-90℃,攤葉厚度2-3cm,時間15-25min,每5-15min翻拌一次。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步驟(1)茶樹種植:具體包括:

A.土壤選擇:土壤pH值在4.5-6.5,游離碳酸鈣小于0.5%,耕作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的砂壤土;

B.茶園開墾:10-12月份進行開墾,開墾深度為60-100cm,坡度15度以下不開梯,坡度15-25度開成梯級茶園,并修好人行道和排水溝;

C.施底肥:種植前平整土地,并在種植溝內分層施底肥,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1500-2500kg,基肥300-400kg和餅肥100-200kg;

D.茶苗移栽:移栽時間為3-4月份或9-10月份,選取苗高為25-35cm,莖粗3-5mm,并具有2-3個分枝的茶苗,按行距1-2m,叢距0.2-0.4m進行種植;

E.澆水:種植后每隔7-8天澆水;

F.定型修剪:移栽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型修剪高度以離地l5-20cm處為準,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修剪2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10-15cm,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cm,用籬剪將蓬面剪平;

G.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個月除草3-4次,除草深度為5-8cm;

H.病蟲害防治:第二年春天每個月噴施質量分數為20-30%的苦參堿水溶液于茶樹的正、反葉面。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C施底肥中,所述農家肥由按重量份計算的腐熟雞糞10-20份、腐熟羊糞5-15份、腐熟牛糞10-20份和秸稈粉30-40份混合而成。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步驟C施底肥中,所述基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尿素30-50份、過磷酸鈣1-10份、煤矸石10-20份、硼砂1-5份、硫酸銨1-10份、氧化鎂1-10份、石膏粉10-20份、硅藻土10-20份、磷酸二氫鉀10-20份、氯化鉀10-20份、石灰氮5-15份、氯化鎂1-5份、硫酸鉀10-20份、殺菌劑1-5份和中藥渣30-50份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過磷酸鈣、煤矸石、硼砂、硫酸銨、氧化鎂、石膏粉、硅藻土、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石灰氮、氯化鎂和硫酸鉀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和殺菌劑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黨參10-20份、當歸1-10份、熟地10-20份、白芍10-20份、川芎1-10份、茱萸15-25份和黃芪15-25份按下述方法制成:黨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茱萸和黃芪,粉碎至能通過50目的篩;將粉末裝入浸提池,并加入2-4倍于量質量分數為80-90%酒精,在10-20℃浸提3-5天,浸提的同時通入水蒸汽加溫至58-62℃,自然冷卻至室溫;此后每隔20-28小時攪拌5-15分鐘,并用蒸汽升至58-62℃,并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即得。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中藥渣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黨參15份、當歸5份、熟地15份、白芍15份、川芎5份、茱萸20份和黃芪20份按下述方法制成:黨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茱萸和黃芪,粉碎至能通過50目的篩;將粉末裝入浸提池,并加入2-4倍于量質量分數為80-90%酒精,在10-20℃浸提3-5天,浸提的同時通入水蒸汽加溫至58-62℃,自然冷卻至室溫;此后每隔20-28小時攪拌5-15分鐘,并用蒸汽升至58-62℃,并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即得。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殺菌劑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桐油果30-40份、苦參10-20份、肉桂5-15份和雷公藤10-20份按下述方法進行制作:桐油果去籽干燥后,粉掃成灰,得桐油果灰,備用;苦參、肉桂和雷公藤加6-8倍量水浸泡2-4h后,煎煮1-2h,煎煮液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桐油果灰,攪勻,即得。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殺菌劑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桐油果35份、苦參15份、肉桂10份和雷公藤15份按下述方法進行制作:桐油果去籽干燥后,粉掃成灰,得桐油果灰,備用;苦參、肉桂和雷公藤加7倍量水浸泡3h后,煎煮1.5h,煎煮液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桐油果灰,攪勻,即得。

前述的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所述步驟C施底肥中,所述餅肥主要由按重量份計算的榨油后的花生殘渣10-20份、榨油后的菜籽殘渣5-15份、榨油后的棉籽殘渣1-10份和榨油后的芝麻殘渣10-20份混合而成。

申請人對本發明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部分實驗如下:

實驗例1.成活率考察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申請人的茶園進行,土壤基本理化性狀為pH值5.0,有機質23.3%,全氮、有效磷、有效鉀分別為1.20,24.61和89.71mg/kg,已達到優質茶園土壤標準。以龍井43茶樹1年生扦插苗為試材。

1.2處理設計

試驗設計將同一片茶園平均分成3份,分別記為對比組(A)和本發明組(B)。

對比組(A):整地時所用的基肥不含中藥渣,其余種植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

本發明組(B):本發明組B按實施例1進行種植。

試驗地2015年建新。2月24日進行茶苗移栽栽后于離地15cm干高處進行定型修剪。

1.3測定方法

移栽后3、6、9個月分別測定成活率。

2結果

不同肥料處理對茶苗成活率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不同肥料處理對茶苗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可知,本發明種植方法能提高移栽茶苗的成活率,且株成活率和叢成活率均高于對比組。

實驗例2.感官評價

1、實驗項目:

1.1.1本發明綠茶,按實施例1進行加工;

1.1.2對比茶葉1:購自貴州都云毛尖茶葉有限公司;

1.1.3對比茶葉2:購自貴州省湄潭縣栗香茶業有限公司。

2試驗方法

根據茶葉感官審評方法(GB/T23776-2009),由50名具有評茶資格的審評人員進行審評,給出茶樣特征描述和得分,滿分100份。結果取平均值。審評項目包括外形和內質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等五項因子,審評術語參照茶葉感官審評術語GB/T14487-2008。

3結果

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外形、湯色考察結果

表3滋味、葉底考察結果

結論:本發明綠茶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均優于另外兩種茶葉,最受消費者喜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方法可提高茶苗的移栽定植成活率,茶苗株成活率和叢成活率高,提高了茶農的積極性,降低了造林成本,利于林地管理,經濟效益好。同時,本發明加工所得的茶葉品質好,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降低,滋味好,無苦澀味。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茶樹種植:

A.土壤選擇:土壤pH值在4.5-6.5,游離碳酸鈣小于0.5%,耕作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的砂壤土;

B.茶園開墾:10-12月份進行開墾,開墾深度為60-100cm,坡度15度以下不開梯,坡度15-25度開成梯級茶園,并修好人行道和排水溝;

C.施底肥:種植前平整土地,并在種植溝內分層施底肥,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2000kg,基肥350kg和餅肥150kg;所述農家肥由腐熟雞糞15kg、腐熟羊糞10kg、腐熟牛糞15kg和秸稈粉35kg混合而成;所述基肥主要由尿素40kg、過磷酸鈣5kg、煤矸石15kg、硼砂3kg、硫酸銨5kg、氧化鎂5kg、石膏粉15kg、硅藻土15kg、磷酸二氫鉀15kg、氯化鉀15kg、石灰氮10kg、氯化鎂3kg、硫酸鉀15kg、殺菌劑3kg和中藥渣40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過磷酸鈣、煤矸石、硼砂、硫酸銨、氧化鎂、石膏粉、硅藻土、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石灰氮、氯化鎂和硫酸鉀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和殺菌劑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黨參15kg、當歸5kg、熟地15kg、白芍15kg、川芎5kg、茱萸20kg和黃芪20kg按下述方法制成:黨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茱萸和黃芪,粉碎至能通過50目的篩;將粉末裝入浸提池,并加入3倍于量質量分數為85%酒精,在10-20℃浸提4天,浸提的同時通入水蒸汽加溫至58-62℃,自然冷卻至室溫;此后每隔24小時攪拌10分鐘,并用蒸汽升至58-62℃,并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即得;所述殺菌劑主要由桐油果35kg、苦參15kg、肉桂10kg和雷公藤15kg按下述方法進行制作:桐油果去籽干燥后,粉掃成灰,得桐油果灰,備用;苦參、肉桂和雷公藤加7倍量水浸泡3h后,煎煮1.5h,煎煮液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桐油果灰,攪勻,即得;所述餅肥由榨油后的花生殘渣15kg、榨油后的菜籽殘渣10kg、榨油后的棉籽殘渣5kg和榨油后的芝麻殘渣15kg混合而成;

D.茶苗移栽:移栽時間為3月中旬,選取苗高為25-35cm,莖粗3-5mm,并具有2-3個分枝的茶苗,按行1.5m,叢距0.3m進行種植;

E.澆水:種植后每隔8天澆水;

F.定型修剪:移栽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型修剪高度以離地l5-20cm處為準,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修剪2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10-15cm,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cm,用籬剪將蓬面剪平;

G.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個月除草3次,除草深度為5-8cm;

H.病蟲害防治:第二年春天每個月噴施質量分數為25%的苦參堿水溶液于茶樹的正、反葉面;

(2)鮮葉采摘:第三年夏季或秋季,一芽二葉的鮮葉;

(3)攤涼:用溫度30-40℃熱風吹鮮葉20min后,在溫度為25-30℃的室內,將鮮葉均勻攤在竹篩上,厚度為8-12cm,放置室內通風處1.5h,待茶青以失去原有光澤,鮮葉轉暗,手摸芽葉柔軟、并發出淡淡毫香,即可,此時,失水率為5-10%;

(4)殺青:先采用蒸汽殺青,即殺青時間0.8in,蒸汽流量110kg/h,蒸汽溫度98-99℃,傾斜度15度,攪拌軸轉速450r/min,筒體轉速23r/min,投葉量315kg/h;然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搖青機溫度80-9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搖青時間25s;

(5)回潮:將殺青葉置于室內通風處放置6h,室內溫度為20-25℃;

(6)揉捻:時間控制在50min,揉捻適度以用手捏揉捻葉時,揉捻葉稍有茶汁擠出,松開手后茶葉不散還有些粘手,揉捻成條率達75-85%為標準;

(7)烘干:包括初烘和足火;

初烘:烘干機進風口溫度110-120℃,攤葉厚度1.5-2cm,時間15min,每6min翻拌一次,待茶葉七八成干,即可;

足火:將毛火茶均勻攤在竹蔑上,厚度為1-10cm,時間1h;溫度為80-90℃,攤葉厚度2-3cm,時間20min,每10min翻拌一次。

實施例2.

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茶樹種植:

A.土壤選擇:土壤pH值在4.5-6.5,游離碳酸鈣小于0.5%,耕作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的砂壤土;

B.茶園開墾:10-12月份進行開墾,開墾深度為60-100cm,坡度15度以下不開梯,坡度15-25度開成梯級茶園,并修好人行道和排水溝;

C.施底肥:種植前平整土地,并在種植溝內分層施底肥,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2500kg,基肥400kg和餅肥200kg;所述基肥主要由尿素50kg、過磷酸鈣10kg、煤矸石20kg、硼砂5kg、硫酸銨10kg、氧化鎂10kg、石膏粉20kg、硅藻土20kg、磷酸二氫鉀20kg、氯化鉀20kg、石灰氮15kg、氯化鎂5kg、硫酸鉀20kg、殺菌劑5kg和中藥渣50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過磷酸鈣、煤矸石、硼砂、硫酸銨、氧化鎂、石膏粉、硅藻土、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石灰氮、氯化鎂和硫酸鉀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和殺菌劑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黨參20kg、當歸10kg、熟地20kg、白芍20kg、川芎10kg、茱萸25kg和黃芪25kg按下述方法制成:黨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茱萸和黃芪,粉碎至能通過50目的篩;將粉末裝入浸提池,并加入4倍于量質量分數為90%酒精,在10-20℃浸提5天,浸提的同時通入水蒸汽加溫至58-62℃,自然冷卻至室溫;此后每隔28小時攪拌15分鐘,并用蒸汽升至58-62℃,并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即得;所述殺菌劑主要由桐油果40kg、苦參20kg、肉桂15kg和雷公藤20kg按下述方法進行制作:桐油果去籽干燥后,粉掃成灰,得桐油果灰,備用;苦參、肉桂和雷公藤加8倍量水浸泡4h后,煎煮2h,煎煮液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桐油果灰,攪勻,即得;所述餅肥主要由榨油后的花生殘渣20kg、榨油后的菜籽殘渣15kg、榨油后的棉籽殘渣10kg和榨油后的芝麻殘渣20kg混合而成;

D.茶苗移栽:移栽時間為10月份,選取苗高為25-35cm,莖粗3-5mm,并具有2-3個分枝的茶苗,按行距2m,叢距0.4m進行種植;

E.澆水:種植后每隔8天澆水;

F.定型修剪:移栽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型修剪高度以離地l5-20cm處為準,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修剪2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10-15cm,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cm,用籬剪將蓬面剪平;

G.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個月除草4次,除草深度為5-8cm;

H.病蟲害防治:第二年春天每個月噴施質量分數為30%的苦參堿水溶液于茶樹的正、反葉面;

(2)鮮葉采摘:第三年夏季或秋季,一芽二葉的鮮葉;

(3)攤涼:用溫度30-40℃熱風吹鮮葉25min后,在溫度為25-30℃的室內,將鮮葉均勻攤在竹篩上,厚度為8-12cm,放置室內通風處2h,待茶青以失去原有光澤,鮮葉轉暗,手摸芽葉柔軟、并發出淡淡毫香,即可,此時,失水率為5-10%;

(4)殺青:先采用蒸汽殺青,即殺青時間1.0min,蒸汽流量120kg/h,蒸汽溫度98-99℃,傾斜度20度,攪拌軸轉速500r/min,筒體轉速25r/min,投葉量330kg/h;然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搖青機溫度80-9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搖青時間30s;

(5)回潮:將殺青葉置于室內通風處放置8h,室內溫度為20-25℃;

(6)揉捻:時間控制在60min,揉捻適度以用手捏揉捻葉時,揉捻葉稍有茶汁擠出,松開手后茶葉不散還有些粘手,揉捻成條率達75-85%為標準;

(7)烘干:包括初烘和足火;

初烘:烘干機進風口溫度110-120℃,攤葉厚度1.5-2cm,時間20min,每8min翻拌一次,待茶葉七八成干,即可;

足火:將毛火茶均勻攤在竹蔑上,厚度為1-10cm,時間1.5h;溫度為80-90℃,攤葉厚度2-3cm,時間25min,每15min翻拌一次。

實施例3.

一種品質好的綠茶的加工工藝,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茶樹種植:

A.土壤選擇:土壤pH值在4.5-6.5,游離碳酸鈣小于0.5%,耕作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的砂壤土;

B.茶園開墾:10-12月份進行開墾,開墾深度為60-100cm,坡度15度以下不開梯,坡度15-25度開成梯級茶園,并修好人行道和排水溝;

C.施底肥:種植前平整土地,并在種植溝內分層施底肥,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1500kg,基肥300kg和餅肥100kg;所述基肥主要由尿素30kg、過磷酸鈣1kg、煤矸石10kg、硼砂1kg、硫酸銨1kg、氧化鎂1kg、石膏粉10kg、硅藻土10kg、磷酸二氫鉀10kg、氯化鉀10kg、石灰氮5kg、氯化鎂1kg、硫酸鉀10kg、殺菌劑1kg和中藥渣30kg按下述方法制成:尿素、過磷酸鈣、煤矸石、硼砂、硫酸銨、氧化鎂、石膏粉、硅藻土、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石灰氮、氯化鎂和硫酸鉀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中藥渣和殺菌劑混勻,造粒,篩分,烘干,冷卻,包膜,即得;所述中藥渣主要由黨參10kg、當歸1kg、熟地10kg、白芍10kg、川芎1kg、茱萸15kg和黃芪15kg按下述方法制成:黨參、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茱萸和黃芪,粉碎至能通過50目的篩;將粉末裝入浸提池,并加入2倍于量質量分數為80%酒精,在10-20℃浸提3天,浸提的同時通入水蒸汽加溫至58-62℃,自然冷卻至室溫;此后每隔20小時攪拌5分鐘,并用蒸汽升至58-62℃,并自然冷卻至室溫,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粉末,即得;所述殺菌劑主要由桐油果30kg、苦參10kg、肉桂5kg和雷公藤10kg按下述方法進行制作:桐油果去籽干燥后,粉掃成灰,得桐油果灰,備用;苦參、肉桂和雷公藤加6倍量水浸泡2h后,煎煮1h,煎煮液過濾,濾渣干燥后粉碎成細顆粒,細顆粒與桐油果灰,攪勻,即得;所述餅肥由榨油后的花生殘渣10kg、榨油后的菜籽殘渣5kg、榨油后的棉籽殘渣1kg和榨油后的芝麻殘渣10kg混合而成;

D.茶苗移栽:移栽時間為9月份,選取苗高為25-35cm,莖粗3-5mm,并具有2-3個分枝的茶苗,按行距1m,叢距0.2m進行種植;

E.澆水:種植后每隔7天澆水;

F.定型修剪:移栽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定型修剪高度以離地l5-20cm處為準,修剪時只剪主枝不剪側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上一次修剪2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10-15cm,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進行,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15cm,用籬剪將蓬面剪平;

G.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個月除草3次,除草深度為5-8cm;

H.病蟲害防治:第二年春天每個月噴施質量分數為20%的苦參堿水溶液于茶樹的正、反葉面;

(2)鮮葉采摘:第三年夏季或秋季,一芽二葉的鮮葉;

(3)攤涼:用溫度30-40℃熱風吹鮮葉15min后,在溫度為25-30℃的室內,將鮮葉均勻攤在竹篩上,厚度為8-12cm,放置室內通風處1h,待茶青以失去原有光澤,鮮葉轉暗,手摸芽葉柔軟、并發出淡淡毫香,即可,此時,失水率為5-10%;

(4)殺青:先采用蒸汽殺青,即殺青時間0.5min,蒸汽流量100kg/h,蒸汽溫度98-99℃,傾斜度10度,攪拌軸轉速400r/min,筒體轉速20r/min,投葉量300kg/h;然后再送入微波殺青機進行補殺,搖青機溫度80-90℃,葉溫46℃-49℃,轉速1100r/min,搖青時間20s;

(5)回潮:將殺青葉置于室內通風處放置5h,室內溫度為20-25℃;

(6)揉捻:時間控制在40min,揉捻適度以用手捏揉捻葉時,揉捻葉稍有茶汁擠出,松開手后茶葉不散還有些粘手,揉捻成條率達75-85%為標準;

(7)烘干:包括初烘和足火;

初烘:烘干機進風口溫度110-120℃,攤葉厚度1.5-2cm,時間10min,每5min翻拌一次,待茶葉七八成干,即可;

足火:將毛火茶均勻攤在竹蔑上,厚度為1-10cm,時間0.5h;溫度為80-90℃,攤葉厚度2-3cm,時間15min,每5min翻拌一次。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州市| 阿勒泰市| 周至县| 措勤县| 开封县| 方山县| 新乡市| 房山区| 张家川| 昌都县| 曲松县| 西昌市| 饶阳县| 遂川县| 河东区| 岳西县| 双柏县| 遵化市| 平远县| 晋州市| 五常市| 兴安县| 长武县| 道真| 克山县| 焦作市| 襄樊市| 盐亭县| 会宁县| 海兴县| 松江区| 泰兴市| 峡江县| 淮安市| 宿州市| 六安市| 灵丘县| 稷山县| 习水县| 眉山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