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飼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
背景技術:
《納米飼料添加劑的應用前景》一文中提及隨著生物工程和納米材料技術的發展,使飼料添加劑的開發正向高效、安全、環保、多功能和高科技含量方向轉化,根據納米材料能引起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結合動物營養學和飼料科學理論,借鑒納米藥物和其他納米制品的成功先例,若將普通飼料添加劑加工成納米飼料添加劑,可能有助于改善和解決目前動物養殖中普遍存在的飼料添加劑高劑量添加、高劑量攝入、吸收利用效率低、氮源污染、穩定性差等問題,從而提高營養素吸收效率,對于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提高飼料和養殖生產綜合經濟效益,豐富和 補充傳統動物營養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將飼料添加劑制備成納米尺寸,極易被動物機體吸收,提高了營養物質的利用率,間接降低了糞便等污染物的排放。納米技術以小劑量達到常規高劑量的飼養效果,同時一些納米粒子自身還具有很強的抗菌性和免疫增強性,對動物腸胃疾病有預防作用,降低腹瀉率,提高機體免疫特性,是多功能的飼料添加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就是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血粉30-40、海帶60-70、綠茶8-10、甘草6-7、籽粒莧40-50、食鹽4-5、白糖8-9、黑米30-35、紅茶7-8、茴香1-2、香蕉10-14、米曲霉、水適量。
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制備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將綠茶、甘草烘干后研磨成粉,加入適量水于70-80℃的水浴鍋中浸提30-40分鐘,離心后分離出沉渣,再將浸提液與白糖混合后進行均質,得均質浸提液;
(2)將血粉與步驟1的沉渣混合后進行超細粉碎,與米曲霉以及適量水混合均勻,30-35℃條件下發酵2-3天,得發酵血粉;
(3)將海帶洗凈后與步驟1的均質浸提液、食鹽混合均勻,在35-40℃條件下發酵腌漬7-8天,進行膨化處理后烘干,得海帶粉;
(4)將籽粒莧放入水中在25-30℃條件下浸泡15-20小時,瀝干水分后在30-35℃條件下進行催芽處理,待芽長至2-3mm終止發芽,與適量水混合后進行膠體磨成漿汁,得籽粒莧漿;
(5)將紅茶、茴香、黑米混合烘干制成粉末,再文火炒香,再將香蕉切片后熱風干燥,制成粉末,與上述炒制粉料混合均勻,得混合粉料;
(6)將步驟2的發酵血粉、步驟3的海帶粉、步驟4的籽粒莧漿、步驟5的混合粉料以及其他剩余成分混合均勻,烘干后進行納米化處理,得納米飼料添加劑,即可。
本發明的優點是:將血粉超細粉碎,血粉中血紅蛋白細胞壁破碎,營養成分在動物體內充分溶出被機體充分吸收利用,將血粉發酵后可將血粉中大量的大分子蛋白質降解成小分子蛋白質、多肽和游離氨基酸,促進輔料中淀粉和纖維素的分解。將海帶與鹽發酵不僅能夠抑制各種不利產品風味的雜菌污染,還能提高乳酸菌的活力。將海帶與綠茶、甘草浸提液混合發酵可以有效去除海帶的藻腥味。籽粒莧經發芽其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質的溶解度提高,可溶性糖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提高,生物酶的活性被激活。本發明能顯著刺激生物體細胞、體液、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防病能力,同時還能清除動物機體內的有害自由基,通過提高抗氧化能力來達到免疫調節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血粉30、海帶60、綠茶8、甘草6、籽粒莧40、食鹽4、白糖8、黑米30、紅茶7、茴香1、香蕉10、米曲霉、水適量。
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增強機體免疫力鴨用納米飼料添加劑,制備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將綠茶、甘草烘干后研磨成粉,加入適量水于70℃的水浴鍋中浸提30分鐘,離心后分離出沉渣,再將浸提液與白糖混合后進行均質,得均質浸提液;
(2)將血粉與步驟1的沉渣混合后進行超細粉碎,與米曲霉以及適量水混合均勻,30℃條件下發酵2天,得發酵血粉;
(3)將海帶洗凈后與步驟1的均質浸提液、食鹽混合均勻,在35℃條件下發酵腌漬7天,進行膨化處理后烘干,得海帶粉;
(4)將籽粒莧放入水中在25℃條件下浸泡15小時,瀝干水分后在30℃條件下進行催芽處理,待芽長至2mm終止發芽,與適量水混合后進行膠體磨成漿汁,得籽粒莧漿;
(5)將紅茶、茴香、黑米混合烘干制成粉末,再文火炒香,再將香蕉切片后熱風干燥,制成粉末,與上述炒制粉料混合均勻,得混合粉料;
(6)將步驟2的發酵血粉、步驟3的海帶粉、步驟4的籽粒莧漿、步驟5的混合粉料以及其他剩余成分混合均勻,烘干后進行納米化處理,得納米飼料添加劑,即可。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應用價值,實施人將200只鴨按照日齡、體重、健康狀況、性別比例相同的原則將鴨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實驗組喂增添了本發明添加劑的飼料,對照組喂沒有增添本發明添加劑的飼料,試驗期為3個月,試驗結果為:采食量提高6%,生病率降低11%,死亡率降低8%,增重率提高12%,養殖成本降低12%,提高了飼料利用效率,提高了鴨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