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翻炒鍋,具體是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
背景技術:
炒青也有稱炒茶,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現有的茶脫水和炒青設備常使用翻炒鍋,這種設備簡單易用,火候容易把握,且能及時觀察茶葉情況,然而采用人工翻炒的方式效率較低,中藥材在翻炒之后需要至少兩個人將翻炒鍋卸下,然后翻轉翻炒鍋,將藥材倒出,這種加工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占用勞動力,且鍋體較熱,不利于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難以滿足現代、高效率的生產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包括圈圍框、翻炒鍋、翻炒爪和翻炒板;所述圈圍框設置在翻炒鍋的外圍,圈圍框與承托架固定連接;所述翻炒鍋底部設置有承托架,翻炒鍋內設置有加熱鍋臺和受熱鍋臺,翻炒鍋與承托架固定連接;所述承托架之間設置有燃氣灶,承托架設置在翻炒鍋的底部,承托架與翻炒鍋固定連接;所述燃氣灶與承托架之間設置有支撐柱,燃氣灶設置在承托架之間,燃氣灶與支撐柱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設置在燃氣灶與承托架之間,支撐柱與燃氣灶固定連接;所述加熱鍋臺設置在翻炒鍋內;所述加熱鍋臺與受熱鍋臺之間設置有空氣夾層,受熱鍋臺設置在承托架的頂部,受熱鍋臺與承托架固定連接;所述空氣夾層右側連接有氣管,空氣夾層設置在加熱鍋臺與受熱鍋臺之間;所述氣管右側底部內設置有除水塊,氣管左側底部設置有套筒,氣管左側頂部設置有攪拌電機,氣管設置在翻炒鍋的右側,氣管與空氣夾層固定連接;所述除水塊右側設置有取放門,除水塊設置在氣管右側底部內,除水塊與氣管套接;所述取放門設置在除水塊的右側,取放門與空氣夾層固定連接;所述套筒設置在氣管左側底部,套筒與氣管固定連接;所述攪拌電機底部設置有連接軸,攪拌電機與氣管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軸底部設置有主動齒輪,連接軸設置在攪拌電機的底部,連接軸與攪拌電機固定連接;所述主動齒輪右側設置有從動齒輪,主動齒輪設置在連接軸的底部,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所述從動齒輪頂部設置有旋轉連接頭,從動齒輪設置在主動齒輪右側,從動齒輪與氣管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翻炒爪右側設置有第一傳動軸,翻炒爪內設置有熱氣孔,翻炒爪與第一傳動軸套接;所述第一傳動軸設置在翻炒爪的右側,第一傳動軸與套筒套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熱氣孔內設置有濾網,熱氣孔設置在翻炒爪內,熱氣孔與翻炒爪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翻炒板右側設置有第二傳動軸,翻炒板底部設置有掃刷,翻炒板與第二傳動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軸設置在翻炒板的右側,第二傳動軸與套筒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掃刷設置在翻炒板的底部,掃刷與翻炒板固定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轉連接頭設置在從動齒輪的頂部,旋轉連接頭與氣管套接。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濾網設置在熱氣孔內,濾網與熱氣孔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在使用時,將茶葉放在翻炒鍋內,利用燃氣灶對翻炒鍋加熱,火首先與翻炒鍋的受熱鍋體相接觸,熱量傳遞到空氣夾層中,空氣再將熱傳遞到加熱鍋體上,啟動攪拌電機,攪拌電機通過連接軸帶動主動齒輪,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致使旋轉連接頭底部的氣管轉動,旋轉連接頭頂部的氣管不轉動,在翻炒時套接第一傳動軸,從動齒輪旋轉時翻炒爪翻炒翻炒鍋內的茶葉,熱量不是直接傳遞到茶葉上,有通過一層起到緩沖作用的空氣夾層,如此當熱量的傳遞到加熱鍋體上時,熱量會分布得更為均勻,在空氣夾層中加熱的空氣通過氣管的達到第一傳動軸輸送到翻炒爪的熱氣孔內,熱氣孔開口朝下,熱氣始終向翻炒鍋內吹,茶葉不會受氣流影響而飛出,同時濾網可避免茶葉飛入熱氣孔中,熱空氣能使茶葉更為均勻受熱同時加速炒青的過程,完成炒青后,與氣管連通的空氣夾層會在降溫的過程中向內吸入空氣,除水塊能夠有效的吸濕,避免空氣夾層會吸入水蒸氣加速翻炒鍋的銹蝕,除水塊通常采用一些吸濕材料制成,在完成吸濕后可通過取放門取出,同時換上翻炒板,提高攪拌電機的轉速,利用翻炒板的推力將鍋內茶葉撥至圈圍框內圍框內,使藥材從圈圍框下方集中排除,同時掃刷也將翻炒鍋去清掃干凈,便于下次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中翻炒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中翻炒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圈圍框,2-翻炒鍋,3-旋轉連接頭,4-主動齒輪,5-從動齒輪,6-套筒,7-第一傳動軸,8-熱氣孔,9-翻炒爪,10-濾網,11-攪拌電機,12-連接軸,13-氣管,14-除水塊,15-取放門,16-加熱鍋臺,17-空氣夾層,18-受熱鍋臺,19-支撐柱,20-燃氣灶,21-承托架,22-翻炒板,23-掃刷,24-第二傳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3,一種離心力出茶式茶葉翻炒鍋,包括圈圍框1、翻炒鍋2、翻炒爪9和翻炒板22;所述圈圍框1設置在翻炒鍋2的外圍,圈圍框1與承托架21固定連接;所述翻炒鍋2底部設置有承托架21,翻炒鍋2內設置有加熱鍋臺16和受熱鍋臺18,翻炒鍋2與承托架21固定連接;所述承托架21之間設置有燃氣灶20,承托架21設置在翻炒鍋2的底部,承托架21與翻炒鍋2固定連接;所述燃氣灶20與承托架21之間設置有支撐柱19,燃氣灶20設置在承托架21之間,燃氣灶20與支撐柱19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19設置在燃氣灶20與承托架21之間,支撐柱19與燃氣灶20固定連接;所述加熱鍋臺16設置在翻炒鍋2內,加熱鍋臺16與受熱鍋臺18隔層連接;所述加熱鍋臺16與受熱鍋臺18之間設置有空氣夾層17,受熱鍋臺18設置在承托架21的頂部,受熱鍋臺18與承托架21固定連接;所述空氣夾層17右側連接有氣管13,空氣夾層17設置在加熱鍋臺16與受熱鍋臺18之間;所述氣管13右側底部內設置有除水塊14,氣管13左側底部設置有套筒6,氣管13左側頂部設置有攪拌電機11,氣管13設置在翻炒鍋2的右側,氣管13與空氣夾層17固定連接;所述除水塊14右側設置有取放門15,除水塊14設置在氣管13右側底部內,除水塊14與氣管13套接;所述取放門15設置在除水塊14的右側,取放門15與空氣夾層17固定連接;所述套筒6設置在氣管13左側底部,套筒6與氣管13固定連接;所述攪拌電機11底部設置有連接軸12,攪拌電機11與氣管13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軸12底部設置有主動齒輪4,連接軸12設置在攪拌電機11的底部,連接軸12與攪拌電機11固定連接;所述主動齒輪4右側設置有從動齒輪5,主動齒輪4設置在連接軸12的底部,主動齒輪4與從動齒輪5嚙合;所述從動齒輪5頂部設置有旋轉連接頭3,從動齒輪5設置在主動齒輪4右側,從動齒輪5與氣管13固定連接;所述旋轉連接頭3設置在從動齒輪5的頂部,旋轉連接頭3與氣管13套接;所述翻炒爪9右側設置有第一傳動軸7,翻炒爪9內設置有熱氣孔8,翻炒爪9與第一傳動軸7套接;所述第一傳動軸7設置在翻炒爪9的右側,第一傳動軸7與套筒6套接;所述熱氣孔8內設置有濾網10,熱氣孔8設置在翻炒爪9內,熱氣孔8與翻炒爪9固定連接;所述濾網10設置在熱氣孔8內,濾網10與熱氣孔8固定連接;所述翻炒板22右側設置有第二傳動軸24,翻炒板22底部設置有掃刷23,翻炒板22與第二傳動軸2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軸24設置在翻炒板22的右側,第二傳動軸24與套筒6固定連接;所述掃刷23設置在翻炒板22的底部,掃刷23與翻炒板22固定連接,使用時,將茶葉放在翻炒鍋2內,利用燃氣灶20對翻炒鍋2加熱,火首先與翻炒鍋2的受熱鍋體18相接觸,熱量傳遞到空氣夾層17中,空氣再將熱傳遞到加熱鍋體16上,啟動攪拌電機11,攪拌電機11通過連接軸12帶動主動齒輪4,主動齒輪4與從動齒輪5嚙合,致使旋轉連接頭3底部的氣管13轉動,旋轉連接頭3頂部的氣管13不轉動,在翻炒時套接第一傳動軸7,從動齒輪5旋轉時翻炒爪9翻炒翻炒鍋2內的茶葉,熱量不是直接傳遞到茶葉上,有通過一層起到緩沖作用的空氣夾層17,如此當熱量的傳遞到加熱鍋體16上時,熱量會分布得更為均勻,在空氣夾層17中加熱的空氣通過氣管13的達到第一傳動軸7輸送到翻炒爪9的熱氣孔8內,熱氣孔8開口朝下,熱氣始終向翻炒鍋2內吹,茶葉不會受氣流影響而飛出,同時濾網10可避免茶葉飛入熱氣孔8中,熱空氣能使茶葉更為均勻受熱同時加速炒青的過程,完成炒青后,與氣管13連通的空氣夾層17會在降溫的過程中向內吸入空氣,除水塊14能夠有效的吸濕,避免空氣夾層17會吸入水蒸氣加速翻炒鍋2的銹蝕,除水塊14通常采用一些吸濕材料制成,在完成吸濕后可通過取放門15取出,同時換上翻炒板22,提高攪拌電機11的轉速,利用翻炒板22的推力將鍋內茶葉撥至圈圍框1內,使藥材從圈圍框1下方集中排除,同時掃刷23也將翻炒鍋2去清掃干凈,便于下次使用。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