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循環解凍槽,屬于食品加工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食品加工經常需要對原料進行解凍,目前解凍主要有以下五種方法:1空氣解凍:這種方法不要專門的解凍設備,只需要將食品放在空氣中自然解凍,此種方法解凍時間長,效率低,而且容易滋生細菌影響產品質量;2流水水解凍:這種方法也不需要專門的解凍機,只需要將待解凍產品放置在水龍頭底下沖,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浪費水資源;3微波解凍:利用電磁波使冷凍食品中的極性分子快速運動,相互碰撞和摩擦產生熱量,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解凍,但是此種解凍方法容易造成細胞內營養物質流失,降低產品質量;4鼓氣解凍:將待解凍食品防止在解凍槽內,提供一定溫度的熱水,利用解凍槽底部的氣孔對熱水進行鼓氣,雖然相對于流水解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解凍速率,但是也會造成熱水飛濺,破壞現場工作環境;5超聲波解凍:利用超聲發生器產生的高頻振蕩電信號,然后由超聲波蓄能器轉換成高頻的機械振動,對水體進行混合和沖擊,完成對水中食品的解凍過程,但是此高能振動也會傳遞給待解凍食品,造成食品破損、食品組織遭到破壞,造成食品浪費和風味改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循環解凍槽,其目的在于:提高解凍效率,保持食物原有的營養和風味。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
一種循環解凍槽,包括解凍槽和加熱槽,解凍槽與加熱槽之間設置有過濾板,所述過濾板上設置有孔洞用于冷熱水對流,所述過濾板側邊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設置在加熱槽內壁的導槽內,所述隔板可以在導槽內提升和落下,加熱槽內設置加熱裝置,解凍槽內設置有擱架,解凍槽底部設置有排凈口和出水口,排凈口與排凈管連接,排凈管上設置有排凈閥門,出水口與出水管連接,出水管上設置有循環泵,循環泵上部連接有回水管,回水管末端與解凍槽上部連接,所述循環泵與出水口之間設置有過濾器。
所述過濾板孔洞設計成上大下小,并以上疏下密排列。
優化的,所述過濾器設置在出水口處。
為了易于清理,將所述過濾器設計為向上突起的圓弧形狀。
所述加熱裝置與溫度控制器連接。
所述加熱槽和解凍槽內設置溫度計。
所述回水管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
為了便于攪拌,將所述回水管末端通過軟管連接一段管壁上具有分布孔的硬管,可以對待解凍食品進行水壓沖擊解凍。
為了能夠快速將解凍槽內水體加熱,將所述回水管上設置有與加熱槽連接的補償管,所述補償管上設置有補償閥門。
為了便于清潔,所述循環解凍槽內壁設置有自清潔涂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單獨設置加熱槽,避免了加熱部件對食品的直接接觸造成局部溫度過高對食品造成破壞;加熱槽和解凍槽之間設置有隔板,隔板可以在導槽內提升和落下,出水管設計成兩路,能夠迅速提升解凍槽內溫度和保持解凍槽內溫度恒定,提高解凍效率,保持食物原有的營養和風味;回水管上設置有流量調節閥門,可以對待解凍食品進行水壓沖擊,提高解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原理示意圖。
其中:1解凍槽、2加熱槽、3加熱機構、4過濾板、5隔板、6循環泵、7回水管、8補償管、9排凈閥、10過濾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循環解凍槽,包括解凍槽1和加熱槽2,解凍槽1與加熱槽2之間設置有過濾板4,過濾板4上設置有孔洞用于冷熱水對流,過濾板孔洞設計成上大下小,并以上疏下密排列,過濾板4側邊設置有隔板5,隔板5設置在加熱槽2內壁的導槽內,隔板5可以在導槽內提升和落下,2加熱槽內設置加熱裝置3,加熱裝置3與溫度控制器連接,解凍槽1內設置有擱架,解凍槽1底部設置有排凈口和出水口,排凈口與排凈管連接,排凈管上設置有排凈閥門9,出水口上設置有向上突起的過濾器10,出水管上設置有循環泵6,循環泵6上部連接有與解凍槽1相通的回水管7,回水管7上設置有調節閥門,回水管7連通補償管8,補償管8與加熱槽連通,補償管8上設置有補償閥門
工作過程:
將帶解凍食品放置在解凍槽1內的擱架上,提升隔板5,加適量冷水,開啟加熱裝置3,升溫至預定溫度,關閉回流管7上的閥門,打開補償管8上的閥門,開啟循環泵6對解凍槽進行快速加熱,當解凍槽內溫度到達解凍預定溫度時,關閉補償管8上的閥門打開回流管7上的閥門,加熱槽2與解凍槽1內自然換熱,當解凍槽1內溫度高于預設溫度時,放下隔板5,加熱槽2與解凍槽1隔絕換熱,能夠快速降低解凍槽1內的溫度,防止溫度高對食品造成破壞。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的修改、等同替換與改進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之內。
綜上,本實用新型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