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日常用品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新型鞋,主要應用在童鞋領域。
背景技術:
鞋子均是由鞋底和鞋幫構成。鞋底被人們踩在腳下,鞋底主要用來保護人的腳板底。鞋幫則是鞋子除了鞋底之外的其它部分,其包在腳背上,一則為了讓人們在行走時可以帶動鞋底一起走,二則也一定程度上保護腳背,讓腳背不容易受傷。為了讓使用者在穿鞋行走時,足部能夠更為舒適,同時也可以延長鞋子的清洗周期,讓鞋子更潔凈,于鞋子內通常還墊置有鞋墊。目前為了讓鞋子穿著更加舒服以及保護作用,通常會對鞋子的鞋底、鞋幫及鞋墊作一些設計。
隨著科技的發展,鞋底可以由各種材質制成,比如EVA、TPU或者橡膠等,從而起到不同的穿著效果。目前為了讓鞋子穿著更加舒服,人們嘗試各種方式對鞋底的構造進行了設計,主要是起到減震和透氣等功能,對于減震,常見的方式是直接利用材料本身的彈性,又或者是設置氣墊等方式來實現,在結構設計上難有創新性的突破。
為了提高鞋幫對人們腳部的保護,防止被尖銳的物體所刺傷,一般的辦法都是通過改變鞋幫的材質來實現,即比如采用牛皮材質來替代面料材質,如此即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鞋子對腳背的保護程度,但是上述傳統方式在有些時候仍顯不足。
為了鞋墊的舒適性,人們已經開發出了諸如乳膠鞋墊、棉布鞋墊、竹炭鞋墊和竹編鞋墊等等各式各樣的鞋墊。本申請人重點涉及的是童鞋領域,家長對小孩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小孩基于骨骼發育不完全,而且又喜歡到處玩耍,故如何更好的保護小孩的腳部則成為本申請人苦心研究的課題。氣囊用在鞋墊領域已經存在,但是傳統鞋墊中氣囊都設置有排氣口,其利用氣囊的回彈性來不斷抽氣,進而形成氣流的循環,達到排臭的目的;對于氣囊應用在童鞋領域,又具有絕佳的減震和舒適的穿著效果則并未有過先例。
基于上述問題,本申請人苦心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綜合性能優異的新型鞋,其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穿著鞋子的減震性能,具有更強地對腳部的保護效果,達到最大程度舒適又全方位保護的穿著效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新型鞋,包括鞋底、鞋墊和鞋幫;其中:
鞋底包括鞋底本體,該鞋底本體具有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以及位于靠近人體腳部一側的上表面,該上表面形成有下沉空間;其中,該下表面具有朝下突出形成的若干個下突接觸面,該上表面在下沉空間底面還設有若干個與每一下突接觸面一一正對應的下沉槽,每一下沉槽的面積小于相對應下突接觸面的面積;
鞋墊包括鞋墊本體和氣囊組件;該鞋墊本體具有分別依次對應于腳掌、足弓和足跟的前部區域、中部區域和后部區域;氣囊組件具有前氣囊、后氣囊以及用于連通前氣囊和后氣囊的通氣通道,該前氣囊與后氣囊作為一個整體對外呈密閉狀,該前氣囊形成在前部區域處,該后氣囊形成在后部區域處,該通氣通道形成在中部區域處;鞋墊本體的上表面與腳板接觸,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嵌設前氣囊、通氣通道和后氣囊的沉槽,該沉槽的外形與前氣囊、通氣通道和后氣囊外形相對應;
鞋幫具有鞋幫內層以及固定在鞋幫內層外的外保護層,該外保護層由若干保護凸粒組成,相鄰保護凸粒彼此緊鄰,每一保護凸粒均呈向外突出狀并由若干個斜面所構成。
進一步,所述鞋底本體的上表面具有形成在鞋底本體四周的周緣部以及連接在周緣部左右兩側之間的若干橫向筋條,該下沉空間形成在相鄰橫向筋條之間。
進一步,所述鞋底本體的上表面前端的橫向筋條呈波浪形,該上表面后端的橫向筋條為直線,該上表面后端還設置有若干根豎向筋條。
進一步,所述下突接觸面由7個六邊柱構成,該7個六邊柱具有一個位于正中的中心六邊柱以及分別排布在中心六邊柱各邊一側的六個周邊六邊柱,所述下沉槽則為由六個周邊六邊柱中心點為邊緣而構建出來。
進一步,所述下沉槽為六角星形,且六角星形的六個外端點為周邊六邊柱的中心點。
進一步,所述通氣通道呈長條狀,該通氣通道的前端與前氣囊相連通,該通氣通道的后端與后氣囊相連通。
進一步,所述后氣囊呈橢圓形,該橢圓形的長軸方向與通氣通道平行,該橢圓形的短軸方向與通氣通道垂直。
進一步,所述前氣囊在寬度方向鄰接在鞋墊本體的側邊緣,該前氣囊在對應于大腳指處的長度長于其它部位處的長度。
進一步,所述外保護層具有固定位于鞋幫前部區域的前片、固定位于鞋幫左側區域的左片、固定位于鞋幫右側區域的右片以及固定位于鞋幫后部區域的后片,該左片和右片呈對稱狀;該前片具有對應于人體腳尖部位的前端部以及與前端部一體成型并朝后方延伸的延伸部,該左片和右片的上前部區域均與前片的延伸部在前后方向具有重疊并一起用于構成鞋帶區域,該左片和右片的后部區域與后片在前后方向具有重疊;該前片、左片、右片和后片外表面均設置有保護凸粒。
進一步,所述前片、左片、右片和后片均由邊緣部和中間部構成,保護凸粒填充在中間部處,邊緣部則作為連接部以實現互連;前片、左片、右片和后片采用車縫的方式與鞋幫內層固定在一起。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明新型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通過在鞋底本體的下表面形成若干個下突接觸面,當人們穿著此鞋底制成的鞋子行走時,若干個下突接觸面會先接觸到地面,基于若干個下突接觸面以及與每一下突接觸面一一正對應的下沉槽,這會產生很好的減震效果,大大提升整個鞋子的穿著舒適性,減少對人體腳部的沖擊;
二、通過在鞋墊本體的下表面成型一個沉槽,然后再在沉槽中配置氣囊組件,此氣囊組件呈氣密閉狀,當人們在行走時,前腳掌用力踩踏鞋墊本體,此時前氣囊受到擠壓,將前氣囊中的部分氣體通過通氣通道輸送至后氣囊,由于氣體一直還是會存在前氣囊中如此給穿著者一種處于云端的感覺;而當人們的足跟用力時,此時后氣囊受到擠壓,將后氣囊中的部分氣體通過通氣通道輸送至前氣囊,具有同樣的穿著舒適性;
三、通過在鞋幫外形成外保護層,此外保護層設置有保護凸粒,每一保護凸粒均向鞋的外部區域突出,并且由若干個斜面所構成,當外部尖銳物體碰撞到鞋幫上時,這些保護凸粒上的斜面會對該尖銳問題進行一個側向引導,從而一定程度減少尖銳物品的沖擊力,具有更好的保護效果。
綜上,本發明對鞋底、鞋幫及鞋墊提出整體全方位改進,大大提高了人們穿著鞋子的減震性能,具有更強地對腳部的保護效果,達到最大程度整體舒適且全方位保護的穿著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鞋的示意圖;
圖2為發明涉及鞋底上表面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發明涉及鞋底下表面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發明涉及鞋墊的上表面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涉及鞋墊的下表面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涉及鞋幫中前片的外形圖;
圖8為本發明涉及鞋幫中左片的外形圖;
圖9為本發明涉及鞋幫中右片的外形圖;
圖10為本發明涉及鞋幫中后片的外形圖;
圖11為本發明涉及鞋幫中后片填充有保護凸粒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涉及一個保護凸粒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發明涉及鞋底的另一實施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14為發明涉及鞋底的另一實施例的下表面一側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發明涉及鞋底的內置透過光源的示意圖;
圖16是圖15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圖。
標號說明
鞋底-1
鞋底本體-11
下突接觸面-110;下沉空間-111;下沉槽-112;周緣部-113;
橫向筋條-114;豎向筋條-115;
上層-121;第一減震體-1221;第二減震體-1222;
底層123;前底片1231;后底片1232;
光源裝置-14;控制電路板-141;發光源-142;連接線143;
鞋墊-2
鞋墊本體-21;前部區域-211;中部區域-212;后部區域-213;
上表面-214;下表面-215;沉槽-2151;
氣囊組件-22;前氣囊-221;后氣囊-222;通氣通道-223。
鞋幫-3
前片-31;前端部-311;延伸部-312;左片-32;右片-33;后片-34;
邊緣部-35;中間部-36;保護凸粒-37;斜面-37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案涉及一種新型鞋,如圖1-16所示,包括鞋底1、鞋墊2和鞋幫3。
如圖2至圖4所示,鞋底1包括鞋底本體11,該鞋底本體11具有與地面接觸的下表面以及位于靠近人體腳部一側的上表面,該上表面形成有下沉空間111。鞋底本體11的下表面具有朝下突出形成的若干個下突接觸面110,該上表面在下沉空間111底面還設有若干個與每一下突接觸面110一一正對應的下沉槽112,每一下沉槽112的面積小于相對應下突接觸面110的面積。
這樣,通過在鞋底本體11的下表面形成若干個下突接觸面110,當人們穿著此鞋底制成的鞋子行走時,若干個下突接觸面110會先接觸到地面,基于若干個下突接觸面110以及與每一下突接觸面110一一正對應的下沉槽112,這會產生很好的減震效果,大大提升整個鞋子的穿著舒適性,減少對人體腳部的沖擊。
如圖2所示,該上表面具有形成在鞋底本體四周的周緣部113以及連接在周緣部113左右兩側之間的若干橫向筋條114,該下沉空間111形成在相鄰橫向筋條114之間。更具體地,該上表面前端的橫向筋條114呈波浪形,該上表面后端的橫向筋條114為直線,該上表面后端還設置有若干根豎向筋條115。如此在相互配合下,可以進一步提高整個鞋底的減震效果。
如圖3和圖4所示,該下突接觸面110由7個六邊柱構成,該7個六邊柱具有一個位于正中的中心六邊柱以及分別排布在中心六邊柱各邊一側的六個周邊六邊柱,所述下沉槽112則為由六個周邊六邊柱中心點為邊緣而構建出來。所述下沉槽112為六角星形,且六角星形的六個外端點為周邊六邊柱的中心點。
如圖5所示,鞋墊2包括鞋墊本體21和氣囊組件222。該鞋墊本體21具有分別依次對應于腳掌、足弓和足跟的前部區域211、中部區域212和后部區域213。
氣囊組件22具有前氣囊221、后氣囊222以及用于連通前氣囊221和后氣囊222的通氣通道223,該前氣囊221與后氣囊222作為一個整體對外呈密閉狀,該前氣囊221形成在前部區域211處,該后氣囊222形成在后部區域213處,該通氣通道223形成在中部區域212處。
該鞋墊本體21的上表面214與腳板接觸,下表面215形成有用于固定嵌設前氣囊221、通氣通道223和后氣囊222的沉槽2151,該沉槽2151的外形與前氣囊221、通氣通道223和后氣囊222外形相對應。
這樣,本發明鞋的鞋墊,其通過在鞋墊本體21的下表面215成型一個沉槽2151,然后再在沉槽2151中配置氣囊組件22,此氣囊組件22呈氣密閉狀,當人們在行走時,前腳掌用力踩踏鞋墊本體21,此時前氣囊221受到擠壓,將前氣囊221中的部分氣體通過通氣通道223輸送至后氣囊222,由于氣體一直還是會存在前氣囊221中如此給穿著者一種處于云端的感覺;而當人們的足跟用力時,此時后氣囊222受到擠壓,將后氣囊222中的部分氣體通過通氣通道223輸送至前氣囊221,具有同樣的穿著舒適性。
本發明所述鞋墊2和所述鞋底1相搭配應用,二者相輔相成,所帶來的腳底板的穿著舒適性十分突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不僅在舒適性上有所提高,而且由于氣囊組件22和鞋墊本體21可以分別獨立成型,再進行簡單的組裝即可,方便大批量的生產。
如圖6所示,該通氣通道223呈長條狀,該通氣通道223的前端與前氣囊221相連通,該通氣通道223的后端與后氣囊222相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具有更好的減震效果,該后氣囊222呈橢圓形,該橢圓形的長軸方向通氣通道223平行,該橢圓形的短軸方向與通氣通道223垂直。為了相對應的,該鞋墊本體21的上表面214在對應足跟處形成有橢圓形凸起部,如此可以方便人們踩踏,達到最佳的減震效果。
如圖6所示,該前氣囊221在寬度方向鄰接在鞋墊本體21的側邊緣,即該前氣囊221與周邊的距離較小,一般為1mm-5mm之間;當然針對不同的鞋子,前氣囊221的大小也可以適當縮小一些,該前氣囊221在對應于大腳指處的長度長于其它部位處的長度。此外,該前氣囊221和后氣囊222的下表面215突出于通氣通道223的下表面215。
該氣囊組件22由上下兩片塑料膜經四周彼此貼合而成,此兩片塑料膜形成為與鞋墊本體21相連的連接部,該連接部采用膠水粘結在鞋墊本體21的下部。
所述鞋幫3具有鞋幫內層以及固定在鞋幫內層外的外保護層,該外保護層由若干保護凸粒37組成,相鄰保護凸粒37彼此緊鄰,每一保護凸粒37均呈向外突出狀并由若干個斜面371所構成,請參照圖12所示。一般來說,緊鄰狀是指相鄰保護凸粒37彼此邊界的距離為2mm以內。圖7和圖10為未添加保護凸粒37時的示意圖,圖11則是在圖10的基礎上添加了保護凸粒37。
請參照圖7至圖12所示,該外保護層具有固定位于鞋幫前部區域的前片31、固定位于鞋幫左側區域的左片32、固定位于鞋幫右側區域的右片33以及固定位于鞋幫后部區域的后片34,該左片32和右片33呈對稱狀。
該前片31具有對應于人體腳尖部位的前端部311以及與前端部311一體成型并朝后方延伸的前端部312,該左片32和右片33的上前部區域均與前片31的前端部312在前后方向具有重疊并一起用于構成鞋帶區域,該左片32和右片33的后部區域與后片34在前后方向具有重疊;該前片31、左片32、右片33和后片34外表面均設置有保護凸粒37。
這樣,本發明鞋的鞋幫結構,通過在鞋幫外形成外保護層,此外保護層設置有保護凸粒37,每一保護凸粒37均向鞋的外部區域突出,并且由若干個斜面371所構成,當外部尖銳物體碰撞到鞋幫上時,這些保護凸粒37上的斜面371會對該尖銳問題進行一個側向引導,從而一定程度減少尖銳物品的沖擊力,具有更好的保護效果。
如圖7至圖10所示,該前片31、左片32、右片33和后片34均由邊緣部35和中間部36構成,保護凸粒37填充在中間部36處,邊緣部35則作為連接部以實現互連。具體地,該外保護層采用KPU材質制成;該前片31、左片32、右片33和后片34采用車縫的方式與鞋幫內層固定在一起。
如圖13至圖14為本發明鞋底的進一步方案,包括有上層121、中層及底層123,所述鞋底本體11即為上層121,鞋底本體11的上表面即為上層121的上表面,鞋底本體1的下表面(下突接觸面110)即為上層121的下表面。中層由均呈“S”型片狀的第一減震體1221和第二減震體1222構成,所述第一減震體1221和第二減震體1222的上曲線部相向彎曲,即二者的端部都朝向鞋子的中間彎曲,參照圖13所示,鞋子左邊的第一減震體1221呈正“S”型,第二減震體1222呈反“S”型,由此產生不同的支撐力和作用力。所述第一減震體1221和第二減震體1222統稱為減震體,下突接觸面110與減震體呈對應設置,較佳地每一個下突接觸面110與每一個減震體呈一一對應設置。
利用“S”型減震體的結構特點,腳部落下沖壓鞋底時,減震體壓縮形變會吸收大部分作用于鞋底上部的踩踏壓力,達到緩沖目的,從而大大減少了地面產生的對腳部的沖擊力,減震性能好,避免腳部受傷。腳部抬起時,減震體伸展形變會釋放積蓄的力量,為腳部提供向上的助力,有助推腳部行走的效果。因此,本新型有良好的減震助力作用,又有輕質特點,適合運動使用,實用性高。具體來講,腳部落下時,第一減震體1221的上曲線部會朝鞋子中間壓縮,使得腳后跟更高些,可以防止人往后仰。腳部抬起時,后腳掌先離地,前腳掌再漸漸從靠近后腳掌的一端離地,相當于鞋子繞鞋尖轉動,因此第二減震體1222的上曲部伸展時作用力是朝上又往前的,助推效果更顯著。
第一減震體1221和第二減震體1222均設有復數個,前掌部的面積比后跟部大,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減震體1221設有四個,兩兩并排設置在后跟部的兩邊,第二減震體1222設有六個,三三并排設置在前掌部的兩邊。所述第一減震體1221比第二減震體1222較粗,即第一減震體1221片狀結構的厚度更厚,寬度更寬,片狀結構的長度更長,使得后跟部比前掌部更高,不行走時也能防止后仰。
如圖14所示,底層123具有與各第一減震體1221和各第二減震體1222一一對應設置的前底片1231和后底片1232,該各前底片1231和各后底片1232各自相互連接成網狀結構,如此確保減震體發揮減振作用,同時還確保鞋底面的平穩性。鞋底的中層和底層間構成不完全密封的結構設計,使得水既能從底層和中層本身結構的空隙中流過,也可以從底層和中層兩者之間的空隙中流過,有效將水從鞋體內向外排出,排水十分便利。前底片1231和后底片1232的各自前后兩端還往上自然過渡延伸至與上層121相連接,如此使整個鞋底更加穩固舒適。
如圖15-16所示,鞋底1內還設有光源裝置14,該光源裝置14內嵌于鞋底本體11(上層121)內,光源裝置包括有控制電路板141和發光源142。控制電路板141包括控制模塊,供電用的電源模塊,以及電連接控制模塊輸入端的震動感應器;發光源142通過連接線143電連接控制模塊的輸出端,發光源142設于靠近鞋底本體的側邊緣處,以利于其對外透光效果。如此,電源模塊為整個控制電路板141供電,由震動感應器檢測鞋子穿著狀態的震動情況,并將信號傳輸給控制模塊,由控制模塊控制發光源142發光,光線透出實現鞋底趣味發光效果。
控制電路板141和發光源142均裝設于下沉空間11內,具體的,控制電路板141設于鞋底本體11的對應足弓部位置處,以削弱對其踩壓作用力,發光源142較佳地設于靠近鞋底本體11的外側邊的側邊緣處,以利于其透光并對外顯示。
所述發光源142優選LED燈珠,具有環保節能壽命長的優點。發光源142可以設有若干組,每兩顆LED燈珠為一組,以加強光亮程度。為了加強發光源142的固定設置及透光效果,下沉空間111內還設有供發光源142一一對應容置的容置槽。
再有,控制電路板141和發光源142較佳地均安裝在下沉空間11的后端位置,所述豎向筋條115上凹設有線槽116,以供連接線143內嵌設置,不僅可以防止多條電線纏繞一起,還可以保持上表面平整,增強腳部舒適度。
所述電源模塊可以采用鋰電池或者紐扣電池等,但是放在鞋底內不便更換或者充電,優選地,所述電源模塊包含有充電組件和蓄電池,為利用電磁感應現象產生電能,所述充電組件包含線圈和磁鐵。具體地,線圈固定在鞋底1后跟部,磁鐵安裝在復位彈簧上,當人體走動時,鞋跟會上下移動,從而帶動磁鐵上下往復移動,磁鐵產生的磁場通過靜止的線圈,線圈切割磁感線,進而產生感應電流,電能儲備在蓄電池內以備用,環保便利,非常實用。
綜上,本發明鞋,針對穿著的實際需求設計,對鞋的鞋底、鞋幫及鞋墊三個主要部分作綜合性設計,具體來講,鞋底和鞋墊均具有優異減振功能而且二者相互促進配合,再配上鞋幫的全方位保護,該鞋底、鞋墊及鞋幫的新穎設計三者缺一不可,所制得的鞋集絕佳減振、舒適、保護為一體的全方位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凡跟本發明權利要求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和修飾,均應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