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扣件,特別是關于一種結構穩定、操作容易的應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
背景技術:
背帶是一種裝置在對象上,以提供使用者方便提攜該對象的設計。最簡單的應用,就是手提袋的提把,這種提把兩端固定在手提袋上,無法拆卸或調整長度,僅能提供基本的手提功能。
然后,較為進步的公知背帶結構,則是可拆卸式的背帶結構,常用于皮包、書包、背包…等等的對象上,使用時可以將背帶拆卸,方便進行該對象的清洗、更換、攜帶或放置等。
并且,為配合使用者的身材、習慣等因素,該公知背帶還提供可調整長度的功能,讓每位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行取得最適合的背帶長度。
為達成前述可調整長度的目的,公知背帶設置有調整器,該調整器主要以卷繞背帶的手段來進行調整,可以達成伸縮背帶長度的功能。
然而,公知背帶的調整器設計,仍存有如下缺失,而有改進空間:
1.公知背帶的調整器繞卷方式操作較為困難,使用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才能得到所需的背帶長度。
2.該調整器的結構較為復雜,增加制造上困難,也較容易發生故障或損壞,且進一步容易藏污納垢,不易清潔。
3.該調整器具有可觀的厚度,造成使用者的身體在操作時會有不舒適的感覺。
4.該調整器位在公知背帶的一側,不僅視覺突兀,而且讓設置該公知背帶的對象重心偏移,造成使用者背負時無法平衡,使該對象容易產生傾斜。
有鑒于前述缺失,實用新型人分析原因,認為該調整器的設計本身就有缺點,不適用于背帶的固定或調整長度工作,而需另覓他法。
為此,實用新型人乃著手進行改良,經由實用新型人慎密的構思與研究,在長期的研發與實作后,終能完成本件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其結構簡單、操作容易,但能產生強大且穩定的連接功能,有利于連接負載對象以進行攜帶。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其外型簡約、制造方便,且不易污染,也容易清潔,可增加產品的質感與使用壽命,容易搭配精品皮包以增加實用價值。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其不會增加背帶表面的凹凸面,可以提高身體接觸時的舒適感。
本實用新型的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其容易保持平衡,增加提攜負載對象的方便性,也加強視覺感受,增加產品價值。
為達成上述目的的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其主要設計包括有兩個背帶與兩個扣件,每一該背帶上至少設置有一扣孔,將兩個背帶后端分別連接在一負載對象的兩側,然后讓每一個背帶的扣件卡入對方背帶的扣孔中,即完成兩個背帶與負載對象的連接,而能通過兩個背帶提起負載對象。
該兩個背帶、兩個扣件以及兩個背帶上配置的扣孔完全對稱設計,每一個背帶前端設置有一軸套,該扣件后端具有一中心軸,使該中心軸設置在背帶的軸套內,該中心軸上設置有一連桿,該連桿突穿軸套露出在背帶前端,該連桿前端設置有一扣栓,該扣栓向該連桿前端的兩側方向延伸成型;而扣孔設置在背帶上,該扣孔為長條狀,其長度方向與背帶的拉伸方向一致。
因此,將兩個背帶相互偏轉方向將扣栓插入對方背帶的扣孔中,然后拉伸兩個背帶即讓兩個扣栓卡住兩個扣孔形成固定。
該連桿突穿的軸套設置有槽溝,使扣栓、連桿以該中心軸為基準在槽溝范圍內進行上下擺動。如此方式,可讓兩個背帶前端的兩個扣件相互擺動一點角度,使兩個背帶得以緊密貼附。
而該扣件的中心軸、連桿、扣栓為一體成型制造,其外觀呈現為H字型。
經由前述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與常用技術相較的下,更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容易,可以快速連接負載對象并完成背帶長度的設置,以方便負載對象以進行攜帶。
2.本實用新型制造容易,不易損壞,而且沒有復雜的結構與操作,使其不易污染以及容易清潔,可大幅提高產品的質感與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所完成的該背帶沒有復雜的外表,其表面相當平整,可以提高身體接觸時的舒適感。
4.本實用新型容易保持該背帶調整長度時的對稱性,增加視覺感官,也維持負載對象的重心穩定,可增加產品的質感,或搭配精品皮包增加附加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平面展開圖;
圖2為該第一實施例的動作示意圖;
圖3為該第一實施例結合負載對象的結構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結合負載對象的結構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結合負載對象的結構立體圖;以及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結合負載對象的結構立體圖。
附圖標記:1背帶,1a第一背帶,1b第二背帶,2扣件,3負載對象,21中心軸,22連桿,23扣栓,4扣孔,5軸套,51槽溝,6扣環。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稱一種用于固定背帶的扣件的第一實施例,其主要包括有兩個背帶1與兩個扣件2,每一個背帶1上至少設置有一扣孔4,將該兩個背帶1后端分別連接在一負載對象3的兩側,然后讓每一個背帶1的扣件2卡入對方該背帶1的扣孔4中,即完成兩個背帶1與該負載對象3的連接,而能通過兩個背帶1提起該負載對象3。
該負載對象3非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部份,可以為皮包、公文包、書包等長方形對象,也可以是水壸、菜籃其它形狀的對象,在此不予限制。
該兩個背帶1、兩個扣件2以及兩個背帶1上配置的扣孔4完全對稱設計,其目的使兩個背帶1連接后保持該負載對象3的平衡,現就其中一組該背帶1、扣件2、扣孔4進行說明。
該背帶1前端設置有一軸套5,該扣件2后端具有一中心軸21,使該中心軸21設置在該背帶1的軸套5內,該中心軸21上設置有一連桿22,該連桿22突穿該軸套5露出在該背帶1前端,該連桿22前端設置有一扣栓23,該扣栓23向該連桿22前端的兩側方向延伸成型;而該扣孔4設置在該背帶1上,該扣孔4為長條狀,其長度方向與該背帶1的拉伸方向一致。
因此,將該兩個背帶1相互偏轉方向以將該扣栓23插入對方該背帶1的扣孔4中,然后拉伸該二背帶1即讓該兩個扣栓23卡住該兩個扣孔4形成固定。
由于該兩個背帶1、兩個扣件2以及兩個背帶1上配置的扣孔4完全對稱,因此在視覺上可以增加平衡的美感;而受力的負載對象3重心始終維持在中心,也增加使用者操作時的穩定性。
該扣孔4在同一該背帶1上可以設置若干個,但必須保持兩個背帶1上的扣孔4數量、位置一致,使操作時維持平衡。
另外,該連桿22突穿的該軸套5設置有扣座51,使該扣栓23、連桿22以該中心軸21為基準在該扣座51范圍內進行上下擺動。如此方式,請再參閱圖3,因為兩個背帶1皆有一定厚度,雖然兩個背帶1本身可以彎曲,但為維持美觀與穩定性,可讓兩個背帶1前端的兩個扣件2相互擺動一點角度,使兩個背帶1得以緊密貼附。
又如,該扣件2的中心軸21、連桿22、扣栓23為一體成型制造,其外觀呈現為H字型。
附帶說明,該兩個背帶1后端與負載對象3的連接處可采扣環6進行連接,這種設計為公知技術,非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部份,在此不予贅述。
請參閱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主要包括有第一背帶1a與第二背帶1b,該第一、第二背帶1a、1b后端分別連接在該負載對象3的兩側,不同于第一實施例,該第一、第二背帶1a、1b的配置并不相同。
其中,該第一背帶1a前端設置有該軸套5,該軸套5配合有扣件2;該扣件2同樣由中心軸21、連桿22、扣栓23組成,使中心軸21設置在第一背帶1a的軸套5內,并使連桿22、扣栓23突穿該軸套5露出在第一背帶1a前端,扣栓23則向連桿22前端的兩側方向延伸成型。
而扣孔4設置在該第二背帶1b上,該扣孔4的長度方向與第二背帶1b的拉伸方向一致,使第一、第二背帶1a、1b可以相互偏轉方向以將扣栓23插入扣孔4中,然后拉伸第一、第二背帶1a、1b即讓該扣栓23卡住扣孔4形成固定。
請參閱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其僅具有一背帶1,該背帶1后端連接在負載對象3的一側,該扣件2則設置在負載對象3相對于背帶1后端連接位置的另一側,而扣孔4設置在背帶1上,其長度方向與背帶1的拉伸方向一致。
該扣件2由中心軸21、連桿22、扣栓23組成,使中心軸21設置在背帶1的軸套5內,并使連桿22、扣栓23突穿軸套5露出在背帶1前端,扣栓23向連桿22前端的兩側方向延伸成型。
因此,使背帶1可以偏轉方向將扣孔4套入扣栓23中,然后拉伸背帶1即讓扣栓23卡住扣孔4形成固定。
本實施例的扣件2雖設置在負載對象3上,但同樣具有軸套5設置,可在連桿22突穿的軸套5設置有扣座51,讓扣栓23、連桿22以中心軸21為基準在扣座51范圍內進行上下擺動。
請參閱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該背帶1后端連接在負載對象3的一側,該背帶1前端設置有一軸套5,該扣件2由中心軸21、連桿22、扣栓23組成,使中心軸21設置在背帶1的軸套5內,并使連桿22、扣栓23突穿軸套5露出在背帶1前端,扣栓23向連桿22前端的兩側方向延伸成型。
而本實施例與前述各實施例的最大差別,在于該扣孔4設置在負載對象3相對于背帶1后端連接位置的另一側,使扣孔4的長度方向與扣栓23的延伸方向具有一角度,使扣栓23可以偏轉方向以插入該扣孔4中,然后拉伸該背帶1即讓扣栓23卡住扣孔4形成固定。
上述詳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