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旅行或野營用品,尤其涉及支撐攜行具的背架。
背景技術:
伴隨徒步旅行日趨流行和發展,適用于徒步旅行的體育用品也不斷增加和更新,其中背包的設計方案多樣,尤其是雙肩背包,其質量好承重量越來越大,可放置在背包內的必要物品隨之增加,例如:食物、水、衣物等,為徒步旅游攜帶必要用品提供保障。但是,如果背包裝載物品越多,則人體肩部受到的壓力越大,長時間重壓肩部不僅會導致疲勞,而且會使從肩部到手指尖的血流量減小,進而導致某些精細運動技能喪失,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舒適、透氣、使用壽命長的攜行具背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攜行具背架,包括一體設置的左側板、右側板、頸部橫梁、背部橫梁、腰部橫梁和臀部橫梁;所述左側板與右側板對稱布置,左側板與右側板均包括由上至下一體設置的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與人體背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線相吻合,左側板與右側板之間的寬度在弧形腰部段逐漸縮小;所述左側板的上部與右側板的上部通過頸部橫梁連接,左側板的弧形背部段與右側板的弧形背部段通過背部橫梁連接,左側板的弧形腰部段與右側板的弧形腰部段通過腰部橫梁連接,左側板的弧形臀部段與右側板的弧形臀部段通過臀部橫梁連接;在所述左側板上設置左側板小通孔,在所述右側板上設置右側板小通孔,在所述背部橫梁上設置背部橫梁小通孔,在所述腰部橫梁上設置腰部橫梁小通孔。
使用時,背架置于人體后背,與軟體背包背帶結合,形成立體支撐攜行具。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
1、背架的左側板與右側板均包括由上至下的弧形背部段、弧形腰部段和弧形臀部段,造型呈S形,符合人體背部結構造型,將攜行具的力合理分散至各個受力點,更貼身、合體、舒適、輕便,耐久性強,使用壽命周期長。
2、背架上的小通孔設計,不但方便與背帶連接,而且使得背架的強度高,還減重、透氣,解決悶熱問題。
3、左側板與右側板之間的寬度在弧形腰部段逐漸縮小,符合人體腰部活動。
4、頸部橫梁、背部橫梁、腰部橫梁和臀部橫梁四道梁的設計,增強背架的強度,并且在背部橫梁、腰部橫梁上開孔,可方便穿帶,減重同時也增強背架的強度,還可上下調節穿帶,適合1.6米~1.9米高矮不同的人使用。
為了便于頭部活動,在所述頸部橫梁的上方對稱設置兩塊肩部撐板,其中一塊肩部撐板與左側板的上端一體設置,另一塊肩部撐板與右側板的上端一體設置,兩塊肩部撐板與頸部橫梁的中部形成與人體頸部相吻合的凹圓弧,在兩塊肩部撐板上均設置頸部通孔。
為了進一步增強背架的強度,將梁與梁之間連接,在所述頸部橫梁與背部橫梁之間一體設置上部豎梁,在上部豎梁上設置上部小通孔和上部大通孔。小通孔同樣可減輕重量、增強強度、透氣,大通孔是肩墊捆綁帶通過的孔。
同上,在所述背部橫梁與腰部橫梁之間一體設置中部八字梁,在中部八字梁上設置中部小通孔和中部大通孔。
同上,在所述腰部橫梁與臀部橫梁之間設置一體設置下部豎梁,在下部豎梁上設置下部小通孔。
為了進一步增強背架的強度,所述左側板、右側板、頸部橫梁、背部橫梁、腰部橫梁、臀部橫梁、肩部撐板、上部豎梁、中部八字梁和下部豎梁均采用高強度硬質塑料制成,背架可支撐40公斤的攜行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3為圖1的俯視圖。
圖4為圖1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攜行具背架,包括采用高強度硬質塑料制成且一體設置的左側板1、右側板9、頸部橫梁6、背部橫梁11、腰部橫梁15、臀部橫梁19、上部豎梁7、中部八字梁13和下部豎梁17。
左側板1與右側板9對稱布置,左側板1與右側板9均包括由上至下一體設置的弧形背部段20、弧形腰部段21和弧形臀部段22,弧形背部段20、弧形腰部段21和弧形臀部段22與人體背部、腰部和臀部的曲線相吻合,左側板1與右側板9之間的寬度在弧形腰部段21逐漸縮小。在左側板1上設置多個左側板小通孔2,在右側板9上設置多個右側板小通孔10。左側板小通孔2和右側板小通孔10均豎向布置。
左側板1的上部與右側板9的上部通過頸部橫梁6連接,在頸部橫梁6的上方對稱設置兩塊肩部撐板3,其中一道肩部撐板3與左側板1的上端一體設置,另一道肩部撐板3與右側板9的上端一體設置,兩塊肩部撐板3與頸部橫梁6的中部形成與人體頸部相吻合的凹圓弧5,在兩塊肩部撐板3上均設置頸部通孔4。
左側板1的弧形背部段20與右側板9的弧形背部段20通過背部橫梁11連接,在背部橫梁11上設置四個豎向的背部橫梁小通孔12,左側板1的弧形腰部段21與右側板9的弧形腰部段21通過腰部橫梁15連接,在腰部橫梁15上設置五個腰部橫梁小通孔16,腰部橫梁小通孔16可豎向或橫向布置,左側板1的弧形臀部段22與右側板9的弧形臀部段22通過臀部橫梁19連接。
在頸部橫梁6與背部橫梁11之間一體設置上部豎梁7,在上部豎梁7上設置上部小通孔8和上部大通孔23。
在背部橫梁11與腰部橫梁15之間一體設置中部八字梁13,在中部八字梁13上設置中部小通孔14和中部大通孔24。
在腰部橫梁15與臀部橫梁19之間設置一體設置下部豎梁17,在下部豎梁17上設置三個下部小通孔18,三個下部小通孔18橫向或豎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