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用途包,更詳細而言,涉及一種通過簡單地操作第一擴張單元及第二擴張單元可擴大或縮小容納空間,由此,使用者可根據要容納的物品的大小或物量擴大容納空間來包裝送貨用品,這不僅給使用者帶來方便,而且,在使用送貨用品之后,可作為普通的物品保管包來使用,因此,不僅防止資源的浪費,在攜帶時,可以縮小容納空間來提高攜帶性的多用途包。
背景技術:
今日,隨著家庭購物、網上購物的發展,通過網上/線下訂貨的商品銷售量也增加。
一般,通過網上/線下訂貨的商品利用快遞從銷售員遞送至客戶。
如此,利用快遞遞送訂貨商品時,為了保護訂貨商品,將商品放到規定的快遞包裝用包進行送貨。
由于現有的多用途包的規格與包裝箱幾乎相同,因此,在銷售員用包裝用包封裝包裝箱或消費者從包裝用包分離包裝箱時,存在不易將包裝箱插入至包裝用包或不易從包裝用包分離的問題。
并且,現有的包裝用包存在消費者從包裝用包分離包裝箱之后,將包裝禮物的包分類為垃圾扔掉,這不僅浪費資源,還導致商品的制造費用上升的問題。
尤其,現有包裝用包,由于其規格固定,因此,在容納的物品多時,不能使用多用途包而需要制作各種大小的包,由此導致包的制造費用及制造時間增加的問題。
進一步,現有的多用途包,由于消費者難以攜帶體積大的包,因此存在使用者的不滿增加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用途包,上述包通過簡單地操作第一擴張單元及第二擴張單元可擴大或縮小容納空間,由此,使用者可根據要容納的物品的大小或物量擴大容納空間來包裝送貨用品,不僅給使用者帶來方便,而且,在使用送貨用品之后,可作為普通的物品保管包來使用,因此,不僅防止資源的浪費,在攜帶時,可以縮小容納空間來提高攜帶性,而且,不需要按照大小制造多樣的包,因此,可以節省制造費用。
技術方案
為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多用途包,其中,包括:底座部;第一底板部,在上述底座部的左側沿縱向長度方向延長形成;第二底板部,以與上述第一底板部平行的方式在上述底座部的右側沿縱向長度方向延長形成;第一側面部,在上述底座部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第二側面部,以與上述第一側面部平行的方式在上述第一底板部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第三側面部,以與上述第一側面部及上述第二側面部平行的方式在上述第二底板部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第一隔絕部,在上述第二側面部的左側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第二隔絕部,以與上述第一隔絕部平行的方式在上述第三側面部的右側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第一擴張單元,用于使上述底座部與上述第一底板部以及上述第一側面部與上述第二側面部可拆裝;以及第二擴張單元,用于使上述底座部與上述第二底板部以及上述第一側面部與上述第三側面部可拆裝,容納空間可通過上述第一擴張單元及上述第二擴張單元擴張或縮小。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可進一步包括:第一把手部,結合形成于上述第一隔絕部;以及第二把手部,結合形成于上述第二隔絕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第一把手部與上述第一隔絕部的下部結合,上述第一隔絕部進一步包括第一輔助容納部,上述第一輔助容納部由第一把手部和上述第一隔絕部的外側面而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第二把手部與上述第二隔絕部的下部結合,上述第二隔絕部進一步包括第二輔助容納部,上述第二輔助容納部由第二把手部和上述第二隔絕部的外側面而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可進一步包括:第一加強部件,在上述第一隔絕部的外側面的局部沿上述底座部的縱向長度方向形成;以及第二加強部件,以與上述第一加強部件相對平行的方式在上述第二隔絕部的外側面的局部沿上述底座部的縱向長度方向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第一擴張單元及上述第二擴張單元可由拉鏈而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底座部、上述第一底板部、上述第二底板部、上述第一側面部、上述第二側面部、上述第三側面部、上述第一隔絕部及上述第二隔絕部可由織物而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第一輔助容納部及上述第二輔助容納部可由織物而形成。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的優選的其他一實施例,多用途包的上述第一輔助容納部的上端部及上述第二輔助容納部的上端部可由彈性材料而形成。
有益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通過簡單地操作第一擴張單元及第二擴張單元可擴大或縮小容納空間,由此,使用者可根據要容納的物品的大小或物量容易擴大容納空間來包裝送貨用品,從而,可以更給使用者帶來方便。
而且,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在使用送貨用品之后,可作為普通的物品保管包來使用,從而,不僅防止資源的浪費,而且,還能防止環境污染。
而且,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在攜帶時,可以縮小容納空間來提高攜帶性,從而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
而且,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由于可以縮小或擴張,因此,不需要按照大小制造多樣的包,可以節省制造費用,其結果可以最大限度地減低消費者的購買費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左側立體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右側立體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左側立體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右側立體圖。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左側立體圖。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右側立體圖。
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左側立體圖。
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右側立體圖。
附圖標記:
1:多用途包,A:容納空間,100:底座部,110:第一底板部,120:第二底板部,130:第一側面部,140:第二側面部,150:第三側面部,160:第一隔絕部,161:外側面,170:第二隔絕部,171:外側面,180:第一擴張單元,190:第二擴張單元,200:第一把手部,210:第二把手部,220:第一加強構件,230:第二加強構件,240:第一輔助容納部,241:上端部,250:第二輔助容納部,251:上端部,260:加強構件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首先,在對各圖的組成要素標注符號時,對相同的組成要素標注相同的符號。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左側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右側立體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左側立體圖,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右側立體圖,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左側立體圖,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縮小狀態的右側立體圖,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左側立體圖,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的容納空間被擴張狀態的右側立體圖。
下面所使用的術語的定義為如下。“縱向長度方向”是指在同一部件上長度更長的一側的縱向,即圖3及圖7中的縱向,“橫向長度方向”是指與縱向長度方向相交,平行于同一部件的方向,即圖3及圖7中橫向。而且,“垂直上方”是指在同一部件上朝向垂直方向的上部的方向,“垂直下方”是指在同一部件上朝向垂直方向的下部的方向,即與垂直上方相反的方向。并且“左側”是在同一部件上圖中的左側,“右側”是與左側相對的面,即在同一部件上圖中右側。
參照圖1至圖8說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如圖1至圖8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包括:底座部100、第一底板部110、第二底板部120、第一側面部130、第二側面部140、第三側面部150、第一隔絕部160、第二隔絕部170、第一擴張單元180及第二擴張單元190。
底座部100形成為四邊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可根據需要形成為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一底板部110在底座部100的左側朝縱向長度方向延長形成。即,第一底板部110在底座部100的左側沿縱向長度方向對應底座部100的形狀形成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優選地,第一底板部110通過裁縫結合于底座部100。
第二底板部120在底座部100的右側朝縱向長度方向延長形成。即第二底板部120以與第一底板部110相對平行的方式在底座部100的右側沿縱向長度方向對應底座部100的形狀形成為長方形或正方形。第二底板部120通過裁縫結合于底座部100。
第一側面部130在底座部100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即第一底板部110與第二底板部120朝底座部100的縱向長度方向形成,第一側面部130在底座部100的兩端沿著橫向長度方向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
第二側面部140以與第一側面部130平行的方式在第一底板部110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即第二側面部140在第一底板部110的兩端沿著橫向長度方向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
第三側面部150以與第一側面部130及第二側面部140平行的方式在第二底板部120的兩端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即第三側面部150在第二底板部120的兩端沿橫向長度方向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
但是,并非局限于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一實施例,底座部100和第一側面部130形成為一體,第一底板部110與第二側面部140形成為一體,第二底板部120與第三側面部150形成為一體。由此,可以減少多用途包1的制造工藝,節儉多用途包1的生產費用,提高多用途包1的耐久性,在容納空間A保管物品的狀態下搬運時,可以防止多用途包1被破損或損壞。
第一隔絕部160在第二側面部140的左側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優選地,第一隔絕部16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二側面部140。
第二隔絕部170以與第一隔絕部160相對平行的方式在第三側面部150的右側朝垂直上方延長形成。優選地,第二隔絕部17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三側面部150。
第一擴張單元180使底座部100與第一底板部110以及第一側面部130與第二側面部140可拆裝,執行一次性地擴張或縮小多用途包1的容納空間A的功能。
第二擴張單元190使底座部100與第二底板部120以及第一側面部130與第三側面部150可拆裝,執行二次性地擴張或縮小多用途包1的容納空間A的功能。
由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多用途包通過單純地操作第一擴張單元及第二擴張單元,可雙重擴大或縮小容納空間A,由此,可根據要容納物品的大小或量容易擴大容納空間A來包裝送貨用品,可以謀求使用者的方便,使用多用途包之后還可以作為一般的物品保管用包來回收使用,從而,不僅防止資源的浪費,還可以防止環境污染。
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底座部100、第一底板部110、第二底板部120、第一側面部130、第二側面部140、第三側面部150、第一隔絕部160及第二隔絕部170由織物形成,優選地,可由聚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的不織布形成。
如圖1至圖8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進一步包括第一把手部200及第二把手部210。
第一把手部200結合于第一隔絕部160,第二把手部210結合于第二隔絕部170。但并非局限于此,第一把手部20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一隔絕部160,第二把手部21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二隔絕部170。并且,根據需要,第一把手部200與第一隔絕部160可形成為一體,第二把手部210與第二隔絕170可形成為一體。由此,減少多用途包1的制造工藝而節儉多用途包的銷售價,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
但并非局限于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第一把手部200與第二把手部210由織物形成,優選地,可由聚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的不織布形成。
如圖1至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第一把手部20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一隔絕部160的下部,第一隔絕部160可進一步包括由第一把手部200和第一隔絕部的外側面161而形成的第一輔助容納部240。
如圖1至圖4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第二把手部210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二隔絕部170的下部,第二隔絕部170可進一步包括由第二把手部210和第二隔絕部的外側面171而形成的第二輔助容納部250。
第一輔助容納部240和第二輔助容納部250形成于第一隔絕部160和第二隔絕部170,使用者能附加保管沒有容納于容納空間A的物品,從而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
但是,并非局限于此,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多用途包1的第一輔助容納部240及第二輔助容納部250由織物形成,優選地,可由聚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的不織布形成。
并且,根據需要,第一隔絕部160與第一把手部200及第一輔助容納部240可形成為一體,第二隔絕部170與第二把手部210及第二輔助容納部250可形成為一體。由此,通過簡化多用途包1的制造工藝減少多用途包的銷售價,可以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并可以提高多用途包1的耐久性。
而且,第一輔助容納部的上端部241與第二輔助容納部的上端部251可由彈性材料形成。即由橡膠帶等高彈性布料材料形成。由此,使用者可以將物品保管在第一輔助容納部240及第二輔助容納部250,或容易取出保管在第一輔助容納部240及第二輔助容納部250的物品,從而可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
如圖1至圖8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第一擴張單元180及第二擴張單元190可由拉鏈形成。
由此,使用者通過開閉第一擴張單元180的拉鏈的單純的動作一次性地擴張或減小多用途包1的容納空間A。并且,使用者通過開閉第二擴張單元190的拉鏈的單純的動作二次性地擴張或減小多用途包1的容納空間A,從而,可容易保管很多物品,使用多用途包1之后可以減小體積來提高多用途包的攜帶性。
根據需要,第一擴張單元和第二擴張單元可由紐扣形成。
如圖5至8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進一步包括第一加強構件220及第二加強構件230。
第一加強構件220在第一隔絕部的外側面161的局部沿底座部100的縱向長度方向形成。即第一加強構件200沿底座部100的縱向長度方向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一隔絕部的外側面161的上部。
第二加強構件230以與第一加強構件220相對平行的方式在第二隔絕部的外側面171的局部沿底座部100的縱向長度方向形成。即第二加強構件230以與第一加強構件220相對平行的方式沿底座部100的縱向長度方向通過裁縫結合于第二隔絕部的外側面171的上部。
如此,通過第一加強構件220和第二加強構件230,在多用途包1的容納空間A容納物品的狀態下,保持多用途包1的強度而可以防止多用途包被破損。
而且,如圖1至圖8所示,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多用途包1的裁縫結合面或各組成部分的前端形成有通過裁縫而結合的加強構件260。即多用途包1,由于由不織布形成,因此會被磨損,可通過上述加強構件260來防止多用途包1被磨損而損壞或破損。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圖示變形例及上述的實施例,可擴張實施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的其他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