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特別是涉及一種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背景技術:
常見服裝的基本拉合組件不外乎使用鈕扣或拉鏈結構。相較于鈕扣,使用拉鏈結構擁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較為堅固的結構特性,一般拉鏈結構具有一拉鏈頭以及一拉鏈帶,拉鏈頭主要配合拉鏈帶做為拉鏈結構進行往復拉動的鏈接組件,使得拉鏈結構應用在服飾以及配件將更為普及。然而,先前技術的拉鏈結構的拉鏈頭、彈性件與鎖鉤件不管是個別或是兩兩在配合上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拉鏈頭組合結構,其包括:一滑動組件以及一拉動件。所述滑動組件包括一滑動件、一彈性件以及一鎖鉤件,且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一第一側擋部、一第二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其中,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個相反側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后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所述彈性件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以彈性地頂抵所述鎖鉤件,所述彈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二固定部、一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裸露在所述基座部的外部的裸露部、一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彈性部以及一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且頂抵所述鎖鉤件的頂抵部,所述鎖鉤件能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能活動地接觸所述彈性件的所述頂抵部,且所述鎖鉤件中的一個末端上具有一穿過所述貫穿式定位開口的定位部。所述拉動件能活動地與所述鎖鉤件相互配合。
更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以用于增加所述彈性部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其中,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后固定段具有一連接于所述中間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段與所述彈性部之間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后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從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彈性部逐漸縮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厚度以及所述裸露部的厚度都相同,所述彈性部的厚度與所述頂抵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頂抵部的寬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彈性部的寬度,且所述鎖鉤件具有均等的厚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于固定所述后固定段的后固持段、一連接于所述前固持段與所述后固持段之間以用于固定所述中間固定段的中間固持段以及一與所述前固持段彼此分離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輔助固持段,所述后固持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持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持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后固持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的外表面具有向內凹陷的至少一個凹陷空間,所述基座部的內表面具有鄰近且對應至少一所述凹陷空間的至少一個凸出體,且至少一個凹陷空間與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都設置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后固持段上,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第一容置凹槽以及第二容置凹槽,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個末端上具有一通過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以限位在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內的固持部,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被限位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內的卡固體。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設置在一滑動組件的一滑動件的一基座部上,以彈性地頂抵一能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的鎖鉤件,其中,所述彈性件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一裸露部、一彈性部以及一頂抵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所述裸露部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裸露在所述基座部的外部。所述彈性部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所述頂抵部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且頂抵所述鎖鉤件。
更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以用于增加所述彈性部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其中,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后固定段具有一連接于所述中間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段與所述彈性部之間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后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從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彈性部逐漸縮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厚度以及所述裸露部的厚度都相同,所述彈性部的厚度與所述頂抵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頂抵部的寬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彈性部的寬度,且所述鎖鉤件具有均等的厚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于固定所述后固定段的后固持段、一連接于所述前固持段與所述后固持段之間以用于固定所述中間固定段的中間固持段以及一與所述前固持段彼此分離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輔助固持段,所述后固持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持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持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后固持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的外表面具有向內凹陷的至少一個凹陷空間,所述基座部的內表面具有鄰近且對應至少一所述凹陷空間的至少一個凸出體,且至少一個凹陷空間與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都設置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后固持段上,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第一容置凹槽以及第二容置凹槽,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個末端上具有一通過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以限位在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內的固持部,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被限位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內的卡固體。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拉鏈頭組合結構,其包括:一滑動組件以及一拉動件。所述滑動組件包括一滑動件、一彈性件以及一鎖鉤件,其中,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以及一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所述基座部具有一貫穿式定位開口,所述彈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二固定部、一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裸露在所述基座部的外部的裸露部、一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彈性部以及一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且頂抵所述鎖鉤件的頂抵部,所述鎖鉤件能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能活動地接觸所述彈性件的所述頂抵部,且所述鎖鉤件中的一個末端上具有一穿過所述貫穿式定位開口的定位部。所述拉動件能活動地與所述鎖鉤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基座部的外表面具有向內凹陷的至少一個凹陷空間,所述基座部的內表面具有鄰近且對應至少一個所述凹陷空間的至少一個凸出體,且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個末端上具有一被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所限位的固持部。
更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以用于增加所述彈性部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其中,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后固定段具有一連接于所述中間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段與所述彈性部之間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后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從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彈性部逐漸縮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厚度以及所述裸露部的厚度都相同,所述彈性部的厚度與所述頂抵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頂抵部的寬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彈性部的寬度,且所述鎖鉤件具有均等的厚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于所述彈性部的后固定段以及一連接于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后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后固定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后固定段逐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于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于固定所述后固定段的后固持段、一連接于所述前固持段與所述后固持段之間以用于固定所述中間固定段的中間固持段以及一與所述前固持段彼此分離以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輔助固持段,所述后固持段的寬度小于所述前固持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持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后固持段逐漸縮小,其中,至少一凹陷空間與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都設置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后固持段上,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第一容置凹槽以及第二容置凹槽,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個末端上具有一通過至少一個所述凸出體以限位在所述第一容置凹槽內的固持部,且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被限位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內的卡固體。
更進一步地,所述拉鏈頭組合結構設置在具有相互配合的一第一拉鏈齒條以及一第二拉鏈齒條的一拉鏈齒結構上,所述第一拉鏈齒條包括一第一拉鏈齒承載件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拉鏈齒承載件上的多個第一拉鏈齒,所述第二拉鏈齒條包括一第二拉鏈齒承載件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拉鏈齒承載件上的多個第二拉鏈齒,且多個第一拉鏈齒中的一個所述第一拉鏈齒卡固于多個第二拉鏈齒中的兩個所述第二拉鏈齒之間,以在該一個所述第一拉鏈齒與該兩個所述第二拉鏈齒之間形成一供所述鎖鉤件的所述定位部插入的間隙。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其能通過“所述彈性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都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技術特征,以提升所述彈性件與所述基座部之間的接合力,借此以避免所述彈性件從所述基座部脫離,也就是說能夠避免所述拉動件從所述滑動組件脫離。
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用于提供參考與說明,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尚未被基座部的頂部所卡固)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已經被基座部的頂部所卡固)的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已經被基座部的頂部所卡固)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7為圖6的VII-VII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鎖鉤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拉鏈頭組合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拉鏈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前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拉鏈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后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拉鏈頭組合結構在拉鏈齒結構上進行滑動時的俯視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定位部插入于間隙內時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公開有關“拉鏈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效果。本實用新型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并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予以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請參閱圖1至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滑動組件1(或稱拉頭組件、拉鏈頭組件),其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側擋部11、一第二側擋部12、一基座部13、一鎖鉤件14以及一彈性件15,并且基底部10、第一側擋部11、第二側擋部12以及基座部13可構成一滑動件A。
配合圖1、圖6以及圖7所示,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個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于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頂抵鎖鉤件14,并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連接于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之間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并且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
值得注意的是,如圖3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于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以用于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以及彈性力,借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第二固定部154的厚度h4以及裸露部155的厚度h5大致上都會相同,并且頂抵部153的一末端上具有一斜傾倒角1530。值得注意的是,如圖8所示,鎖鉤件14具有一均等的厚度H,并且鎖鉤件14的定位部140的其中一側面具有一閃避切邊1400。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4以及圖5所示,第一固定部151具有一前固定段1511、一連接于彈性部152的后固定段1512以及一連接于前固定段1511與后固定段1512之間的中間固定段1513。關于彈性件15的寬度,如圖4所示,后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會小于前固定段1511的寬度W11,并且中間固定段1513的寬度W13會從前固定段1511往后固定段1512逐漸縮小。彈性部152的寬度W2會遠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以用于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以及彈性力,借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如圖5所示,頂抵部153的寬度W3會大于或者大致上等于彈性部152的寬度W2。當頂抵部153的寬度W3大于彈性部152的寬度W2時,彈性件15與鎖鉤件14之間的接觸面積就會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圖4以及圖5所示,頂抵部153的寬度W3與裸露部155的寬度W5會大致相同,并且第二固定部154的寬度W4為一漸縮的寬度。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以及圖3所示,后固定段1512具有一連接于中間固定段1513的第一固定段15121以及一連接于第一固定段15121與彈性部152之間的第二固定段15122。關于彈性件15的厚度,如圖3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于后固定段1512的第一固定段15121的厚度h11以及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并且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會從第一固定段15121往彈性部152逐漸縮小。另外,彈性部152的厚度h2與頂抵部153的厚度h3會大致上相同。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2以及圖6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用于固定前固定段1511的前固持段1301、一用于固定后固定段1512的后固持段1302以及一連接于前固持段1301與后固持段1302之間以用于固定中間固定段1513的中間固持段1303。另外,如圖2所示,后固持段1302的寬度W2’會小于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并且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會從前固持段1301往后固持段1302逐漸縮小。由于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與后固持段1302的寬度W2’都會比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小,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基座部13與衣物之間的摩擦力,借此以增加滑動組件1與衣物之間在滑動配合上的順滑度。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圖2以及圖6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與前固持段1301彼此分離以用于固定第二固定部154的輔助固持段1304。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6以及圖7所示,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具有向內凹陷的至少一個凹陷空間15123,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具有鄰近且對應至少一凹陷空間15123的至少一個凸出體15124,并且至少一個凹陷空間15123與至少一個凸出體15124都設置在基座部13的后固持段1302上。值得注意的是,如圖7所示,基座部13具有第一容置凹槽131以及第二容置凹槽132。鎖鉤件14的另外一個末端上具有一通過凸出體15124以限位在第一容置凹槽131內的固持部141。也就是說,鎖鉤件14的固持部141會由于凸出體15124的卡固而持續容置在一第一容置凹槽131內,所以鎖鉤件14就能將固持部141做為一轉軸來進行向上移動(如圖11所示)或者向下移動(如圖10所示)。另外,第二固定部154具有一被限位在第二容置槽132內的卡固體1540。
請參閱圖9至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鏈頭組合結構Z,拉鏈頭組合結構Z設置在一具有相互配合的一第一拉鏈齒條31以及一第二拉鏈齒條32的拉鏈齒結構3(或稱拉鏈帶)上,拉鏈頭組合結構Z包括:一滑動組件1以及一拉動件2(或稱拉片)。
配合圖1、圖9以及圖12所示,滑動組件1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側擋部11、一第二側擋部12、一基座部13、一鎖鉤件14以及一彈性件15。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個相反側端向上延伸,并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后端部102,并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于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地頂抵鎖鉤件14,并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連接于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之間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并且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另外,拉動件2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舉例來說,拉動件2的其中一末端部20具有一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的可活動件21。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2以及圖13所示,第一拉鏈齒條31包括一第一拉鏈齒承載件310以及固定在第一拉鏈齒承載件310上的多個第一拉鏈齒311,并且第二拉鏈齒條32包括一第二拉鏈齒承載件320以及固定在第二拉鏈齒承載件320上的多個第二拉鏈齒321。另外,如圖13所示,每一個第一拉鏈齒311會卡固于兩個相鄰的第二拉鏈齒321之間。當其中一第一拉鏈齒311卡固于其中兩個第二拉鏈齒321之間以在第一拉鏈齒311與兩個第二拉鏈齒321之間形成一間隙g時,間隙g可供定位部140插入,所以拉鏈頭組合結構Z可通過定位部140與間隙g的配合而被準確定位在拉鏈齒結構3上。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鏈頭組合結構Z及其彈性件15,其能通過“彈性件15的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都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技術特征,以提升彈性件15與基座部13之間的接合力(或結合強度),借此以避免彈性件15從基座部13脫離,也就是說能夠避免拉動件2從滑動組件1脫離。
此外,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鏈頭組合結構Z及其彈性件15,其能通過“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以及“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于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的技術特征,以用于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系數以及彈性力,借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
再者,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鏈頭組合結構Z及其彈性件15,其能通過“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具有向內凹陷的至少一個凹陷空間15123,并且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具有鄰近且對應至少一個凹陷空間15123的至少一個凸出體15124”以及“鎖鉤件14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被凸出體15124所限位的固持部141”的技術特征,以使得鎖鉤件14的固持部141會由于凸出體15124的卡固而持續容置在一第一容置凹槽131內,所以鎖鉤件14就將固持部141做為一轉軸來進行向上移動或者向下移動。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可行實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