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椎間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椎間固定件,尤指一種旋轉調整元件時,可帶動滑動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滑移,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可凸出殼體的嵌制孔表緣,即可穩固的嵌合于上下比鄰的脊椎體表緣的椎間固定件。
背景技術:
人體的脊椎是由復數脊椎體所組成,而在相鄰的脊椎體之間則具有椎間盤;然而,隨著人體的老化,使上述相鄰脊椎體間的椎間盤慢慢退化,進而造成相鄰的脊椎體會逐漸狹窄,導致脊椎體壓迫到神經;故,患有此種癥狀的患者,必須于相鄰脊椎體之間隙中嵌設一定位裝置。
參見圖6、7所示,可由圖中清楚看出習用椎間固定件,主要包括一本體A及復數骨釘B,該本體A斜向通過所設復數螺孔A1,當本體A置于相鄰脊椎體C之間隙中時,可由復數骨釘B斜向螺固于本體A的螺孔A1內,進而使骨釘B穿出本體A表緣,并嵌入脊椎體C內形成定位;然而,此種固定方式在使用上必須對復數骨釘B逐一進行螺合,進而造成操作使用非常復雜費時,且各骨釘B螺入脊椎體C之深度及壓力并無法得到均一,故極易產生其它之并發癥。
是以,如何設法解決上述習用椎間固定件的缺欠與不便,即為相關業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本人有鑒于上述習用椎間固定件的缺欠,乃搜集相關信息,經多方評估考慮,并以從事于此行業的多年經驗,幾經思考、設計,而研發出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調整元件時,可帶動滑動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滑移,進而迫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凸出于殼體的嵌制孔表緣,可穩固的嵌合于上下比鄰的脊椎體表緣的椎間固定件。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椎間固定件,由于其殼體呈弧形彎折狀,且與脊椎體終板的橫切面形狀相符合,進而可有效增加與脊椎體間的密合度。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椎間固定件,包括有殼體、滑動件、卡制件及調整元件所組成;其特征在于該殼體中央設有容置空間,且殼體之一側設有與容置空間相連通的樞接槽,并于容置空間的兩側邊設有復數貫穿殼體的嵌制孔;該滑動件于兩側表面設有復數傾斜的滑軌,并于滑動件一側端部設有螺桿,且滑動件收容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而滑動件的螺桿則位于殼體的樞接槽;該卡制件于其側表面延設有導桿,并于卡制件的一側端面設有尖錐部,且卡制件收容于殼體的嵌制孔內,而導桿則嵌設于滑動件的滑軌內;該調整元件設有轉動部,并于轉動部的一側延設有連接部,且調整元件的連接部樞設于滑動件的螺桿外緣,并供可旋轉調整元件帶動滑動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滑移,使卡制件的導桿可沿滑動件的滑軌帶動卡制件形成軸向移動,并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凸出殼體的嵌制孔表緣。其中所述殼體遠離樞接槽的一側表面設有定位孔,且定位孔為可供兩相對設置的殼體穿設一固定元件形成定位。
所述殼體的樞接槽設有抵持面,并于調整元件的連接部端緣設有卡制部,且調整元件的卡制部可抵持于殼體的抵持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其可旋轉調整元件,帶動滑動件于殼體容置空間內滑移,迫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凸出于殼體的嵌制孔,穩固的嵌合于上下比鄰的脊椎體表緣。
2、由于其殼體呈弧形彎折狀,且與脊椎體終板的橫切面形狀相符,可有效增加與脊椎體間的密合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卡制前的側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卡制時的側剖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卡制后的側剖視示意圖。
圖6,為習用椎間固定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習用椎間固定件使用時的側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會附圖詳細說明如下參見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一種椎間固定件,主要包括殼體1、滑動件2、卡制件3及調整元件4,茲就主要構件及其特征詳述如后;其中該殼體1中央設有容置空間11,并于殼體1之一側設有與容置空間11相連通的樞接槽12,且遠離樞接槽12之另一側表面設有定位孔13,并于容置空間11的兩側邊設有復數貫穿殼體1的嵌制孔14;再者,上述樞接槽12同時設有一抵持面121。
該滑動件2于兩側表面設有復數傾斜之滑軌21,并于滑動件2一側端樞設有螺桿22。
該卡制件3于其一側表面延設有導桿31,并于卡制件3另一端設有尖錐部32。
該調整元件4設有轉動部41,并于轉動部41一側延設有連接部42;再者,該調整元件4的連接部42端緣設有卡制部421。
藉由上述構件組合時,將滑動件2置入殼體1的容置空間11內,使滑動件2的螺桿22收容于殼體1的樞接槽12內,將卡制件3收容于殼體1的嵌制孔14內,而將卡制件3的導桿31嵌設于滑動件2的滑軌21內形成定位此時,可將調整元件4的連接部42螺入滑動件2的螺桿22外緣,并使調整元件4的連接部42收容于殼體1的樞接槽12內,且調整元件4的卡制部421則可抵持于殼體1的樞接槽12所設的抵持面121表緣,續由固定元件5經由定位孔13與另一呈相對設置的殼體1螺合定位,即可完成本實用新型整體的組合。
請繼續參見圖3-5所示,可由圖中清楚看出,藉由上述構件組合完成后,將本實用新型置于兩脊椎體之間隙中,并藉由旋動調整元件4的轉動部41,使調整元件4的連接部42與滑動件2的螺桿22利用螺紋的配合,帶動滑動件2于殼體1的容置空間11內進行滑移;再者,當上述滑動件2移動同時,則可籍由傾斜設置的滑軌21迫使卡制件3沿軸向移動,進而使卡制件3的尖錐部32凸出殼體1的嵌制孔14表緣,并嵌入脊椎體6表緣形成定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舉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原則,所作出的各種不間變化及修飾,皆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專利保護范疇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椎間固定件,包括有殼體、滑動件、卡制件及調整元件所組成;其特征在于該殼體中央設有容置空間,且殼體之一側設有與容置空間相連通的樞接槽,并于容置空間的兩側邊設有復數貫穿殼體的嵌制孔;該滑動件于兩側表面設有復數傾斜的滑軌,并于滑動件一側端部設有螺桿,且滑動件收容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而滑動件的螺桿則位于殼體的樞接槽;該卡制件于其側表面延設有導桿,并于卡制件的一側端面設有尖錐部,且卡制件收容于殼體的嵌制孔內,而導桿則嵌設于滑動件的滑軌內;該調整元件設有轉動部,并于轉動部的一側延設有連接部,且調整元件的連接部樞設于滑動件的螺桿外緣,并供可旋轉調整元件帶動滑動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滑移,使卡制件的導桿可沿滑動件的滑軌帶動卡制件形成軸向移動,并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凸出殼體的嵌制孔表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椎間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遠離樞接槽的一側表面設有定位孔,且定位孔為可供兩相對設置的殼體穿設一固定元件形成定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椎間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樞接槽設有抵持面,并于調整元件的連接部端緣設有卡制部,且調整元件的卡制部可抵持于殼體的抵持面。
專利摘要一種椎間固定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收容有具復數傾斜滑軌的滑動件,并于容置空間的兩側設有復數嵌制孔,且于嵌制孔內收容有卡制件,并使卡制件的導桿嵌設于滑動件的滑軌內,當旋轉調整元件時,可帶動滑動件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滑移,并使卡制件的導桿沿滑動件的滑軌帶動卡制件軸向移動,使卡制件的尖錐部凸出殼體的嵌制孔表緣,同時穩固的嵌合于上下比鄰的脊椎體表緣,可有效增加與脊椎體間的密合度。
文檔編號A61B17/70GK2636830SQ0327565
公開日2004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11日
發明者董榮洲 申請人:董榮洲